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传染病的出现,若说与环境及生态息息相关,人们未必想到个中的关系。
港大发现花面狸(俗称果子狸)身上的冠状病毒,与引起人类SARS有关。在此之前,马来西亚的「立百病毒」、纽约的「西尼罗病毒」,甚至本港的「禽流感H5N1病毒」,源头都来自动物,而且与环境受破坏、全球暖化及人与动物距离太近的因素密不可分。
除了维持家居清洁外,要预防传染病出现及扩散,还须把眼光放远,保护环境。
SARS在香港造成的影响,近年少见。虽然1997年爆发过「禽流感」,但因杀鸡及时,加上维持至今的街市清洁日,及为鸡只注射疫苗等措施,当年这个传染病带来的冲击,在港人心中已逐渐淡去。但是放眼四周,传染病的威胁一直未停过,只是不在香港发生,港人没有留意。
生态异变 病毒辗转传人
先进国家如美国,自1999年开始,爆发「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的网页指出,这种病毒本身早已存在于雀鸟身上(换言之,雀鸟是西尼罗病毒的宿主,host),蚊子叮过带病毒的雀鸟后,病毒会留在它们的唾液腺,藉叮咬其它雀鸟及人而把病毒传开去。
香港医学会会长劳永乐指出,环境与人的疾病是息息相关的。另一种与动物有关的传染病是由「立百病毒」(Nipah Virus)引起。自1998年起,个案陆续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出现。
它本身存在于森林中的蝙蝠身上,后来传给猪,再由猪传给人。追本溯源,一切源自森林大火。原本栖息在东马来西亚沙巴的蝙蝠因森林大火而逃离出来,从东马飞到西马的马来西亚半岛,感染了猪场里的猪及人。若没有该次东马的大火,该不会因而感染了猪。
他称,这次大火与当年天气非常干燥有关,而反常的天气则受厄尔尼诺影响。由此可见,传染病确与大环境及生态息息相关。而且,全球温度上升,有利蚊子繁殖,于是也有利登革热的传播;海水温度上升,促使水中的浮游生物生长,依附它们的霍乱菌,因?海产吃浮游生物而转到这些海产上,人们未好好煮熟而吃的话,便患上霍乱。本港数年前爆发的霍乱,原因就在此。
至于令人闻之色变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劳永乐称,则由于人们砍伐树木,破坏了原本在森林居住的猿猴的家,迫使它们与人类接触而起。
捕杀动物、破坏栖息地 病毒传播
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病毒学家毛江森接受内地媒体访问时表示,许多野生动物体内存在大量病毒,无论捕杀、驯养、用在实验用途,都使得原本只在动物身上的病毒,侵入人群。伊波拉病毒、爱滋病毒及黄热病,对它们的宿主猿猴影响不算大,致死率也非常低,但人类破坏它们的栖息地,活动范围扩及原始森林,病毒传给人,在人身上的致死率便很高。
立百病毒、登革热、霍乱及伊波拉病毒等等的例子,在在说明人如没有好好保护自然环境及生态,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灾害——传染病。
SARS病毒与果子狸有关,至于是否由它传给人,截稿时还未完全确认。劳永乐指出,广东省其中一个早期出现「非典型肺炎」个案的河源,修筑了大水坝。通常水坝兴建了,水位上升,人搬走时,动物也搬走。他认为,值得调查的是,会否因而迫使动物离开原本栖身地,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人看见了又捉来吃,才把它们身上的冠状病毒传播出去。
保护环境 防传染病扩散
劳永乐称,要防止传染病发生,大处要注意减低温室效应,减少海水水温上升,小处要注意各自的居住环境,爱护环境,保护树林,多管齐下。
SARS未出现时,大家都没有察觉传染病仍然对现代化地区如香港有威胁。
劳永乐称,相比以前,儿童营养良好,加上推行免疫注射计划,就算患上麻疹,它的杀伤力已减低不少;水源充足及干净,减少了霍乱的流行。传染病逐渐不被重视,医学界的焦点转移在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及癌症上,病房的规划也以「大房」为主,但对传染病来说,却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危机。
「有SARS,也会有其它传染病出现。」劳永乐称,是时候为此做好准备。
(1)大气环境正在恶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 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并在加大,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据1997年美国里奇国家实验室的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增长了30%,甲烷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 。
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但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烧煤产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突出表现。“杀人的烟雾”于1930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笼罩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浓度,大大超过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计导致6000余人死亡。这种记录虽不多见,但污浊的空气,普遍充斥于许多工矿区和城市的空间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强,现在人们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普通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物质进入陆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为酸雨记录下来的pH值是5.9(纯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还有2.1的记录,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了。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厉害。由于含有污染物的大气是在流动的,它可以飘洋过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国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国更不足奇。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到1999年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至今仍以煤为主要燃料,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害,极其广泛,许多时候并不表现为毒雾酸雨这类形式,但各种生物无不经常受其影响,对森林和农作物的损害尤为显著。经常呼吸污浊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威胁,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长期生活在被严重污染的大气环境中,犹如慢性中毒。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 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
在大气圈中,物质分布松散,运动快速,极微小的外来干扰,也可能就打破原来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气中已经产生危害或被人们注意到的污染物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微粒物质等。
(2)水圈污染严重
水圈中最大的问题是淡水资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障碍(见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999年举办“世界水日”之际,联合国的专家发布,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14亿人在饮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过500万人。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后,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别的国家也是工业越发达,水的污染越严重。被污染的大气经过流动扩散,可以很快稀释冲谈;被污染的水虽也可以流动,但常存在相对稳定的水体中。对以水为生的人和生物,影响长远深刻。
造成水和水体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发展到现今的危害程度。
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常成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属、非金属物质和有机物,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对人体有害甚至是剧毒 虽然经过人工处理可以将它净化,但现在多是仅稍作处理,甚至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俣市和新舄县发生的水俣病,其原因是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经过生物食物链(硅藻-飞蛄-石斑鱼-鳝鱼)的逐渐富集,使鳝鱼体内含汞量达10-20毫克每升(最高达50-60毫克每升),比原废水中汞浓度高出1万至10万倍。当地居民捕食鳝鱼等之后,汞在人体内积聚,以致造成中枢神经的严重损伤。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是传染疾病的渊薮。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更是传染疾病的渊薮。
绝大数河流最终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物质都随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轮破裂或沉没,更在把能严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带进海里。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向海里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宝盆和自净池,有些人却在把它当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地中海,早已无渔业可言,很多物种已在此绝灭。我国的渤海由于周围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兴起,也出现了这种发展趋势,据监测部门在1998年报告,1995年时,渤海已有56%的面积被污染,比十年前扩大了一倍,而且还在扩大。河流、湖泊、海洋这些水体本来都有自净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总是那样晶莹清澈,现在受到污染而且还在发展,完全是人类行为不慎造成的后果。 水圈是一个系统,污染物随着水的运动在其中传播,所以在南极企鹅的组织中也发现了杀虫剂;而波及广大海域的红潮(赤潮),其源来自城市的污水。这些污水富含生物营养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机物。红潮是因一些红色或褐红色藻类得到丰富营养,迅速生长、数量激增的现象。由于它们过量的繁殖,并在死亡后腐败、消耗大量氧气,影响到别的生物,特别使鱼类不能在此生存。
港大发现花面狸(俗称果子狸)身上的冠状病毒,与引起人类SARS有关。在此之前,马来西亚的「立百病毒」、纽约的「西尼罗病毒」,甚至本港的「禽流感H5N1病毒」,源头都来自动物,而且与环境受破坏、全球暖化及人与动物距离太近的因素密不可分。
除了维持家居清洁外,要预防传染病出现及扩散,还须把眼光放远,保护环境。
SARS在香港造成的影响,近年少见。虽然1997年爆发过「禽流感」,但因杀鸡及时,加上维持至今的街市清洁日,及为鸡只注射疫苗等措施,当年这个传染病带来的冲击,在港人心中已逐渐淡去。但是放眼四周,传染病的威胁一直未停过,只是不在香港发生,港人没有留意。
生态异变 病毒辗转传人
先进国家如美国,自1999年开始,爆发「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的网页指出,这种病毒本身早已存在于雀鸟身上(换言之,雀鸟是西尼罗病毒的宿主,host),蚊子叮过带病毒的雀鸟后,病毒会留在它们的唾液腺,藉叮咬其它雀鸟及人而把病毒传开去。
香港医学会会长劳永乐指出,环境与人的疾病是息息相关的。另一种与动物有关的传染病是由「立百病毒」(Nipah Virus)引起。自1998年起,个案陆续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出现。
它本身存在于森林中的蝙蝠身上,后来传给猪,再由猪传给人。追本溯源,一切源自森林大火。原本栖息在东马来西亚沙巴的蝙蝠因森林大火而逃离出来,从东马飞到西马的马来西亚半岛,感染了猪场里的猪及人。若没有该次东马的大火,该不会因而感染了猪。
他称,这次大火与当年天气非常干燥有关,而反常的天气则受厄尔尼诺影响。由此可见,传染病确与大环境及生态息息相关。而且,全球温度上升,有利蚊子繁殖,于是也有利登革热的传播;海水温度上升,促使水中的浮游生物生长,依附它们的霍乱菌,因?海产吃浮游生物而转到这些海产上,人们未好好煮熟而吃的话,便患上霍乱。本港数年前爆发的霍乱,原因就在此。
至于令人闻之色变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劳永乐称,则由于人们砍伐树木,破坏了原本在森林居住的猿猴的家,迫使它们与人类接触而起。
捕杀动物、破坏栖息地 病毒传播
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病毒学家毛江森接受内地媒体访问时表示,许多野生动物体内存在大量病毒,无论捕杀、驯养、用在实验用途,都使得原本只在动物身上的病毒,侵入人群。伊波拉病毒、爱滋病毒及黄热病,对它们的宿主猿猴影响不算大,致死率也非常低,但人类破坏它们的栖息地,活动范围扩及原始森林,病毒传给人,在人身上的致死率便很高。
立百病毒、登革热、霍乱及伊波拉病毒等等的例子,在在说明人如没有好好保护自然环境及生态,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灾害——传染病。
SARS病毒与果子狸有关,至于是否由它传给人,截稿时还未完全确认。劳永乐指出,广东省其中一个早期出现「非典型肺炎」个案的河源,修筑了大水坝。通常水坝兴建了,水位上升,人搬走时,动物也搬走。他认为,值得调查的是,会否因而迫使动物离开原本栖身地,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人看见了又捉来吃,才把它们身上的冠状病毒传播出去。
保护环境 防传染病扩散
劳永乐称,要防止传染病发生,大处要注意减低温室效应,减少海水水温上升,小处要注意各自的居住环境,爱护环境,保护树林,多管齐下。
SARS未出现时,大家都没有察觉传染病仍然对现代化地区如香港有威胁。
劳永乐称,相比以前,儿童营养良好,加上推行免疫注射计划,就算患上麻疹,它的杀伤力已减低不少;水源充足及干净,减少了霍乱的流行。传染病逐渐不被重视,医学界的焦点转移在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及癌症上,病房的规划也以「大房」为主,但对传染病来说,却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危机。
「有SARS,也会有其它传染病出现。」劳永乐称,是时候为此做好准备。
(1)大气环境正在恶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 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并在加大,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据1997年美国里奇国家实验室的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增长了30%,甲烷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 。
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但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烧煤产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突出表现。“杀人的烟雾”于1930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笼罩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浓度,大大超过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计导致6000余人死亡。这种记录虽不多见,但污浊的空气,普遍充斥于许多工矿区和城市的空间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强,现在人们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普通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物质进入陆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为酸雨记录下来的pH值是5.9(纯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还有2.1的记录,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了。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厉害。由于含有污染物的大气是在流动的,它可以飘洋过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国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国更不足奇。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到1999年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至今仍以煤为主要燃料,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害,极其广泛,许多时候并不表现为毒雾酸雨这类形式,但各种生物无不经常受其影响,对森林和农作物的损害尤为显著。经常呼吸污浊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威胁,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长期生活在被严重污染的大气环境中,犹如慢性中毒。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 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
在大气圈中,物质分布松散,运动快速,极微小的外来干扰,也可能就打破原来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气中已经产生危害或被人们注意到的污染物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微粒物质等。
(2)水圈污染严重
水圈中最大的问题是淡水资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障碍(见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999年举办“世界水日”之际,联合国的专家发布,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14亿人在饮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过500万人。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后,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别的国家也是工业越发达,水的污染越严重。被污染的大气经过流动扩散,可以很快稀释冲谈;被污染的水虽也可以流动,但常存在相对稳定的水体中。对以水为生的人和生物,影响长远深刻。
造成水和水体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发展到现今的危害程度。
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常成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属、非金属物质和有机物,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对人体有害甚至是剧毒 虽然经过人工处理可以将它净化,但现在多是仅稍作处理,甚至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俣市和新舄县发生的水俣病,其原因是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经过生物食物链(硅藻-飞蛄-石斑鱼-鳝鱼)的逐渐富集,使鳝鱼体内含汞量达10-20毫克每升(最高达50-60毫克每升),比原废水中汞浓度高出1万至10万倍。当地居民捕食鳝鱼等之后,汞在人体内积聚,以致造成中枢神经的严重损伤。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是传染疾病的渊薮。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更是传染疾病的渊薮。
绝大数河流最终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物质都随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轮破裂或沉没,更在把能严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带进海里。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向海里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宝盆和自净池,有些人却在把它当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地中海,早已无渔业可言,很多物种已在此绝灭。我国的渤海由于周围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兴起,也出现了这种发展趋势,据监测部门在1998年报告,1995年时,渤海已有56%的面积被污染,比十年前扩大了一倍,而且还在扩大。河流、湖泊、海洋这些水体本来都有自净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总是那样晶莹清澈,现在受到污染而且还在发展,完全是人类行为不慎造成的后果。 水圈是一个系统,污染物随着水的运动在其中传播,所以在南极企鹅的组织中也发现了杀虫剂;而波及广大海域的红潮(赤潮),其源来自城市的污水。这些污水富含生物营养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机物。红潮是因一些红色或褐红色藻类得到丰富营养,迅速生长、数量激增的现象。由于它们过量的繁殖,并在死亡后腐败、消耗大量氧气,影响到别的生物,特别使鱼类不能在此生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