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的层次
近些年来,许多师范院校的语文教育课程的内容有所扩充,例如:
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
创设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
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
语文教学中听话、说话教学;
自学能力培养;
语文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等等。
教学内容不断拓宽,使得“语文教学法”这件“小农服”,已经不能适应长大了的“身体”的需要,于是语文教育学应运而生。语文教育学是对语文教育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学科。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教育理论学科,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总摆脱不掉“就事论事”的经验式内容,缺乏理论性。还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本科生,没有经过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法作缺少感性认识,“语文教学法”有责任为他们搭上通往教学实践的桥,因而不可能也不必要有多高的理论层次。
语文教育学研究则站在新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其理论更具有统摄性和概括性。它吸收现代教育理论、心理科学理论及方法、教育技术理论中对语文教育有用的部分,不断渗透、融合,从而丰富了语文教育理论,提高其理论层次。它不仅告诉人:为什么教语文(目的)、教什么语文(内容)、怎样教语文(途径、原则、方法),而且指示为什么必须这样教语文(原理),使人们在“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它不仅要对语文教育中一系列问题,诸如:目的、内容、过程、原则、方法等作理论阐述,而且要对这些问题作理论论证,证明它们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只有经过科学论证了的理论,才可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 自古以来,我国语文教学理论基本是语文经验的表述,是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沉淀的经验结晶。例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子学的》卷上),这些都是著名的阅读理论,但都属经验之谈。即使当代语文教学法著作中,也不乏经验描述的文字,或取自一人一说,如六步读书法,八步读书法,十步读书法等;或采自众人之说,经过归纳、提炼,概括成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的论题,如:分步精读教学法等。这种“蜜蜂采蜜”式的研究方法虽然有其简便的优点,但无论是六步、几步,还是十步,都烙上了设计者个人的经验色彩,它们之中,哪些能够成为符合一般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原则,还必须经过科学的实验和论证,否则很难确定其科学意义。
现代科学理论必须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语文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一次革命,即一切从调查研究入手,一切经过实验。研究得越深入,实验得越广泛,就越具普遍意义。否则,仍然沿着老路走,或是将某些做法贴上一些标签,都无济于事。
除上述特点以外,还重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获取语文教育理论知识,自然是学习者学习语文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运用这些知识于教育实践的能力,这项目标更为事要。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语文教师,应该是眼界宽广、有较高理沦层次的人,那种“急功近利”式的、只搞简单教学技能训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里用得上清代教育家王筠的一句话:“人非猪狗”(《教童子法》),教育就应该讲道理,何况是培养育人的教师呢?但是,有较高理论层次的人未必会运用这些理论于实践,提高实际教学能力。语文教育学不该培养理论脱离实际的“理论家”,眼高手低的“狂妄者”,而要培养具有较雄厚的理论基础,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于语文教育实践的优秀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