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的在德国发展史
德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在世界电子市场上曾与美国争霸,称雄一时。早在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当时,德国的电子技术尤其在理论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工业方面,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通信设备企业·西门子·哈斯克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等重要电气垄断企业。它们创建于上一世纪中期或后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不少技术成就,为德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0年代初,它们瓜分了国内市场,垄断了德国电气设备的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法西斯提供了大量的军用设备。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门子公司曾大量制造飞机、潜艇、导弹用的电气设备和发射装置。这时的电子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战争服务的。
随着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德国电子工业也遭到严重破坏。战后,民用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军用电工技术及军用电子产品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联邦德国军用电子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曾被禁止研究和生产军用电子产品,只能发展民用电子产品。但是在美国的扶植下,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迅速恢复和重建;损失巨大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如西门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等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其资本日益集中,业务逐渐扩大,技术不断创新。它们控制了联邦德国电子信息产业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到1950年,整个联邦德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比战前的1936年增长了两倍。50年代,联邦德国电子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20.3%,在制造业中仅次于造船业(21.7%)。
1956年~1975年
1956年后,随着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联邦国防军的建立,成立了一些军用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机构,开始了军用电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例如,1957年1月在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研究协会范围内建立了高频物理研究所,1963年建立了无线电和数学研究所,1967年建立了人机工程学研究所,1974年建立了数据处理和模型识别研究所以及光学研究所等。这些机构在军用电子技术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在此阶段,联邦国防军装备的军用电子设备从国外采购逐步转向国内生产,越来越多的企业承担了军用电子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工作,研制了大量性能先进、质量优异的军用电子产品。在通信设备方面,西门子公司研制了FM12/800移动式无线电中继系统等;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研制了FM120/500无线电中继系统等;罗德·施瓦茨公司研制了XT3000系列甚高频和超高频电台(装备了‘狂风’和‘阿尔法’喷气战斗机)。在雷达技术方面,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研制了飞行安全控制雷达、机载和舰载雷达、防空雷达;西门子公司研制了移动式多普勒雷达(MPDR);标准电气洛伦茨公司研制了毫米波雷达等。在光学仪器方面,卡尔·蔡司公司、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等研制了各种测距仪、潜望镜、红外瞄准仪、夜视仪、热成象设备等。在导航设备方面,好几家公司研制了各种机载和车载导航设备和陀螺仪。此外,还研制了一些自动化作战指挥、侦察和电子战等方面的设备。
1975年到2009年2月为止
联邦德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加快军用电子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实现了军用电子产品的国产化。为了实现军队指挥自动化、现代化,发展了综合军用电子系统。例如,在这期间研制了“奥列斯特”(Onest)三坐标雷达、“莱姆斯特”M型和FLT2型坦克火控系统;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研制了ETM1800高频调制解调器,E-1800通用接收机,西门子公司研制了CHR532/533高频通信接收机、CHX200系列短波智能/跳频通信系统、CTM200微波中继通信设备;罗德.施瓦茨公司研制了HF-850系列短波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XK403高频收发信机等。联邦德国研制的通信设备完全取代了美式装备。已研制成阿德勒和阿雷斯两种地炮火控系统,并开始实施军民两用的比格风(Bigfon)光纤通信工程,耗资149亿马克,以取代联邦德国现有的电缆通信,以及研制陆军防空侦察、指挥系统等。1984-1988年用于侦察、指挥设备和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增长33%。
2024-12-1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