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小学的发展沿革
◆ 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原名岭南大学附属小学,而岭南大学附属小学的前身是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会员于1909年创办的蒙养学塾。蒙养学塾办理完善,学生有一百多人,教员十多人。
◆ 1914年,小学由原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转交岭南大学接办,至此,岭南大学拥有大、中、小学三部。
◆ 岭南大学仿照欧美一些学校的学生管理方法,在中小学生的管理中,小学和相当于高等小学的中学低年级编入童子军。童子军意在训练儿童之品性,培养其对户外游戏及户外生活的兴趣,养成严守纪律的作风。
◆ 岭南大学在创办至二十世纪初,经费除学费收入外,皆出自外国教会和海外华侨捐款。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小学收回岭南大学办理后,按《壬戍学制》改为六年,办学成绩显著,定为模范小学,供各校参观,并作为大学教育科学生实习之地。小学在行政管理上自成一个行政单位。幼稚园附属小学管理。
◆ 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至岭南大学校址(即现中山大学校址)—新港路135号。中山大学附属小学与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原岭南附小由岭南小学、青年会小学、儿童工艺所三间小学在解放后合并而成)合并成中山大学附属小学。中大附小人事关系隶属中山大学人事处管辖。
◆ 1961年后参加海珠区教育部门所组织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在文革期间,中大附小由海珠区教育局接管,并改名为七一小学(1968年9月—1969年底),后又该名为海珠区新港路小学(1970年8月—1979年8月),期间包揽了整个新港地段的适龄儿童,学生人数达1300多人,每个教学班人数达60多人。
◆ 1979年8月复办为中山大学附属小学,恢复了只招收中山大学教职工本校子女的原则。1988年以后,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根据中山大学有关规定,开始有条件地招收一些校外生。
◆ 2002年9月,学校根据中山大学布局调整,自筹经费,搬迁新校。
◆ 2003年中山大学根据《教育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和《广东省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规范分离性意见》的精神,对中大附小的办学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形成了国有民办的办学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