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展开全部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的教学观点告诉我们,教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需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领悟,从而培养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领略探究后的体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探究氛围 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同伴、老师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些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这样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了数学学习的长效性。 设置疑问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生虽然想象丰富,但知识经验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不高,提出的问题较难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感,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知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 疑是学的需要,疑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教学中,把数学知识通过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易于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及各种个性化的理解体验。当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现差异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比较,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优化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 加强互动评价 促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展 新课程的“新”就体现在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让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同学互评、小组互评、拓展评价的空间,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见解,有着富有情趣的专属于儿童的评价语言。学生之间的评价,是相互的尊重,能促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从而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不再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而是有着自己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参与欲望。评价让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氛围,有利于形成一个竞争、好学的学习环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多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展开全部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身感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义。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究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和尝试,这些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些感受和体验使得他们更能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和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甚至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应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使之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
2.1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往往满足于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忽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探究意识的培养。
例1:“圆的半径”概念的教学,一般通过创设情景,再抽象为数学模型,继而严格定义为:由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半径。学生似乎明白了圆的半径概念,但好动脑筋的学生总想知道圆内有着那么多的线段,为什么偏偏选择这样的线段作为圆的半径?其它的线段适合做圆的半径吗?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明确指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线段的长度叫做圆的半径”,是合理的、唯一的。学生既然有“其它的线段可以做圆的半径”的想法,老师何不让学生探究一下呢?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最佳时机,探究活动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半径的意义。
2.2在建立定理和推导公式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
例2: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个定理时,书本上是通过让学生任意画出几个三角形,然后分别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再通过计算说明定理是成立的。
当有些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是使用列举法证明这个性质的,就算把全班的三角形都算起来,也就是几百个三角形,可以说这个定理在这几百个三角形中成立,但是三角形的数量是无限的,对于其他的三角形也成立吗?这时,教师应趁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你能有办法证明这一个定理是对所有三角形有效吗?让学生尝试、探究如何用其它的方法证明这一个定理,既确保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尝试体验的过程,也激发起学生开展探究的欲望。
2.3在错题改正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作一番探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例3:1米6厘米=(1.6)米,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米与厘米的关系没有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对上述错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讨错误的原因,明白以后怎样避免这样的错误。这样,学生一方面自己找出了错误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增强了探究的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4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4: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这道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解法。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快捷。这类题目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探究多种解法,以及解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增强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身感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义。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究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和尝试,这些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些感受和体验使得他们更能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和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甚至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应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使之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
2.1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往往满足于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忽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探究意识的培养。
例1:“圆的半径”概念的教学,一般通过创设情景,再抽象为数学模型,继而严格定义为:由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半径。学生似乎明白了圆的半径概念,但好动脑筋的学生总想知道圆内有着那么多的线段,为什么偏偏选择这样的线段作为圆的半径?其它的线段适合做圆的半径吗?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明确指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线段的长度叫做圆的半径”,是合理的、唯一的。学生既然有“其它的线段可以做圆的半径”的想法,老师何不让学生探究一下呢?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最佳时机,探究活动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半径的意义。
2.2在建立定理和推导公式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
例2: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个定理时,书本上是通过让学生任意画出几个三角形,然后分别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再通过计算说明定理是成立的。
当有些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是使用列举法证明这个性质的,就算把全班的三角形都算起来,也就是几百个三角形,可以说这个定理在这几百个三角形中成立,但是三角形的数量是无限的,对于其他的三角形也成立吗?这时,教师应趁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你能有办法证明这一个定理是对所有三角形有效吗?让学生尝试、探究如何用其它的方法证明这一个定理,既确保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尝试体验的过程,也激发起学生开展探究的欲望。
2.3在错题改正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作一番探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例3:1米6厘米=(1.6)米,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米与厘米的关系没有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对上述错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讨错误的原因,明白以后怎样避免这样的错误。这样,学生一方面自己找出了错误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增强了探究的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4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4: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这道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解法。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快捷。这类题目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探究多种解法,以及解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增强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本课程是徐长青团队以先进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使课堂变得更为凝练深刻,以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