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仙踪这本书是不是被成为美国的西游记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绿野仙踪这本书被称为美国的西游记。
《绿野仙踪》与《西游记》的异曲同工
人类自从创立了文字,便使之可以利用这项改变人类进程的伟大发明,把自己在祖先那里听来的那些遥远的美丽神话和人物传说记载在书本上,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与“改良”由此便演化成为一些脍炙人口的文章,以令后世人类品读传诵。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生活于几百年前明代时期的伟大作家吴承恩先生。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学者们在研究《西游记》的时候,有人提出在通过一系列考古与察阅古代文献时,发现《西游记》这部著作事实上在它的作者吴承恩还未出生之前的若干世纪前便已经存在了。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就是古代印度神话中“神猴”的一种中国变形或者说是改型。
但是,无论怎么说,个人认为《西游记》的确是由吴承恩第一个系统整理出来的,可以认为内容不一定都是他自己的“原创”,但是不能因此否认他的文学造诣或湮没抹杀他的历史功绩。另外一部由生活在中国清代时期的作家蒲松龄先生编撰的著作《聊斋志异》,据说是蒲松龄长期深入市井间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在喝茶聊天的过程中不断交流收集而诞生的产物,但这也丝毫不影响蒲松龄在文学界中的地位。
并且我认为上述的两位古代文人,他们自己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实质其实也并非什么神怪、鬼魅,实则是借“神鬼仙怪”寓当时的社会现象及风气时政吧。
《绿野仙踪》这部童话著作是生活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之间的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先生创作的一部成功力作。小说故事的主轴围绕于生活在美国堪萨斯的小女孩多罗茜,在一次强烈的龙卷风之中被风力带到了一个陌生奇异的地方,小女孩在历尽劫波之后终于返回到自己故乡的故事情节展开。
多罗茜得到了一位善良女巫的指点,女巫告诉她:“你目前所在的国度叫奥芝国,国王奥芝法力无边,如果你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就必须到首都去拜见奥芝国王,请求他的帮助。”
于是,多罗茜便按照这位女巫的指点踏上了拜见奥芝国王的漫漫长路。在前往奥芝国首都的路程中,小女孩先后邂逅了一个没有“大脑”想获得智力的稻草人、一个没有“心”却想得到人类喜怒哀乐情感的铁皮人、一头没有“胆量”却想获得无穷勇气的狮子。于是,这三位都存在着不同缺点并想改正克服的“角色”也加入了多罗茜前往奥芝国首都的行列之中。
在故事的最后,多罗茜和她的同伴们终于到达了奥芝国的首都见到了国王奥芝。她们请求这个本是个不入流的“魔术师”国王帮助她们实现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帮助多罗茜回到故乡、帮助稻草人得到智慧、铁皮人得到善良的心、狮子得到自己渴望的勇气。
可是实际上,除了多罗茜之外,她的三个同伴已经在前往奥芝国的漫长路途中与邪恶的女巫、丛林中的妖怪、恶毒的坏人及险恶丛生的环境做斗争时获得了他们所渴求的智慧、善良、勇气。在真、善、美与伪、恶、丑的较量中多罗茜与自己的同伴们携手合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令多罗茜和她的同伴们都得以使之自己的灵魂加以升华。故事的情节展现给读者的便是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只有不断的经历才能克服改正自己的缺点,使人性臻于完美。
《绿野仙踪》是我少年时代接触到的一篇优秀儿童读物,但是这些年始终有个问题在我心中萦绕。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便发现这部美国儿童读物与我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甚至说简直就是“特别雷同”!
《西游记》中不止一次提到,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飞跃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而西天距离唐僧的“东土大唐”正好也是十万八千里。于是当年那个还是少年的我便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仅仅只是一个筋斗就可以到达的西天又何必那般的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的去取经呢?并且路途上险境丛生、群魔乱舞,如此恶劣的环境背景还要一步一步的徒步去西天,多么的“费力”啊!让孙悟空自己一个筋斗飞跃十万八千里到西天找如来佛祖取来《真经》不就可以了吗?
而再观《绿野仙踪》中的多罗茜得到的那双女巫脚上穿着的“魔鞋”。在故事最终展现给读者的是这样一个情节:原来一个人只要脚上穿上这双“魔鞋”,想到哪里只要两只鞋子轻轻互相磕碰三下、心中默念自己想去的地方,便可以瞬间到达。那么在读到这里时,脑海中便感觉这个小女孩多罗茜历尽千辛万苦般的周折到达奥芝国首都拜见“魔术师”岂不是非常的冤枉?
现在,每每想到吴承恩故意设计孙悟空的筋斗云和到达西天雷音寺都是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我便暗暗佩服吴承恩的文学构思,这位明代作家可能是想告诉人们,自己人生的起点与终点的距离与自己眼中看到的其他人的生老死别是一致的,人的生死一样,但重要的是人生道路上的过程。人,如果不费丝毫的力气便得到的事物,是不会珍惜的。同时,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取舍与苦求,而不是不劳而获。重要的是过程,结果都是一样的,便可能就是那最后的死亡了!
《绿野仙踪》的作者莱曼·弗兰克·鲍姆刻画的多罗茜脚上穿着的“魔鞋”其起到的思想功效,与吴承恩的“十万八千里”对比,其中心内涵也是亦然。
《西游记》中的唐僧在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之后,终于取得了真经,但是我想真正的“真经”可能早已经在其漫漫的取经之路上永存于他的心中了。如果说《绿野仙踪》中的美国女孩多罗茜希望自己在见到奥芝国王的时候得到人生真谛的明示,莫不如说她在前往拜见奥芝国王的险峻路途中就已经得到了她在故乡时未曾知晓的“真、善、美”的人生本意。
孙悟空在西天的取经之路中,逐渐通晓了“善”,修正了自身的“恶”。猪八戒通晓了“予”,修正了自身的“贪”。沙僧通晓了自己的“智”,修正了自身的“痴”。就如同《绿野仙踪》中的稻草人得到了智慧,铁皮人得到了情感,狮子得到了勇气一样.......
在我本人来看,《西游记》与《绿野仙踪》这两部源自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两个国度的文学作品,无论在内容表达和教育意义上的本质确实是一致的。
合上书,然后静静的躺在床上闭目静思。自己对自己说,或许中西方的文化在几千年前便早有沟通。而更有可能的却是我们人类无分肤色、无分种族,在对待人生价值的看法上彼此的内心是相通的!
如果说普世价值只是西方人的概念逻辑,那么我一定不赞同这个观点。个人认为生活在世界两端的东西方两个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信仰的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在对待人类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上别无不同。中国的《西游记》与美国的《绿野仙踪》这两部东西方著名的神话代表作品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绿野仙踪》与《西游记》的异曲同工
人类自从创立了文字,便使之可以利用这项改变人类进程的伟大发明,把自己在祖先那里听来的那些遥远的美丽神话和人物传说记载在书本上,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与“改良”由此便演化成为一些脍炙人口的文章,以令后世人类品读传诵。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生活于几百年前明代时期的伟大作家吴承恩先生。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学者们在研究《西游记》的时候,有人提出在通过一系列考古与察阅古代文献时,发现《西游记》这部著作事实上在它的作者吴承恩还未出生之前的若干世纪前便已经存在了。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就是古代印度神话中“神猴”的一种中国变形或者说是改型。
但是,无论怎么说,个人认为《西游记》的确是由吴承恩第一个系统整理出来的,可以认为内容不一定都是他自己的“原创”,但是不能因此否认他的文学造诣或湮没抹杀他的历史功绩。另外一部由生活在中国清代时期的作家蒲松龄先生编撰的著作《聊斋志异》,据说是蒲松龄长期深入市井间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在喝茶聊天的过程中不断交流收集而诞生的产物,但这也丝毫不影响蒲松龄在文学界中的地位。
并且我认为上述的两位古代文人,他们自己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实质其实也并非什么神怪、鬼魅,实则是借“神鬼仙怪”寓当时的社会现象及风气时政吧。
《绿野仙踪》这部童话著作是生活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之间的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先生创作的一部成功力作。小说故事的主轴围绕于生活在美国堪萨斯的小女孩多罗茜,在一次强烈的龙卷风之中被风力带到了一个陌生奇异的地方,小女孩在历尽劫波之后终于返回到自己故乡的故事情节展开。
多罗茜得到了一位善良女巫的指点,女巫告诉她:“你目前所在的国度叫奥芝国,国王奥芝法力无边,如果你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就必须到首都去拜见奥芝国王,请求他的帮助。”
于是,多罗茜便按照这位女巫的指点踏上了拜见奥芝国王的漫漫长路。在前往奥芝国首都的路程中,小女孩先后邂逅了一个没有“大脑”想获得智力的稻草人、一个没有“心”却想得到人类喜怒哀乐情感的铁皮人、一头没有“胆量”却想获得无穷勇气的狮子。于是,这三位都存在着不同缺点并想改正克服的“角色”也加入了多罗茜前往奥芝国首都的行列之中。
在故事的最后,多罗茜和她的同伴们终于到达了奥芝国的首都见到了国王奥芝。她们请求这个本是个不入流的“魔术师”国王帮助她们实现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帮助多罗茜回到故乡、帮助稻草人得到智慧、铁皮人得到善良的心、狮子得到自己渴望的勇气。
可是实际上,除了多罗茜之外,她的三个同伴已经在前往奥芝国的漫长路途中与邪恶的女巫、丛林中的妖怪、恶毒的坏人及险恶丛生的环境做斗争时获得了他们所渴求的智慧、善良、勇气。在真、善、美与伪、恶、丑的较量中多罗茜与自己的同伴们携手合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令多罗茜和她的同伴们都得以使之自己的灵魂加以升华。故事的情节展现给读者的便是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只有不断的经历才能克服改正自己的缺点,使人性臻于完美。
《绿野仙踪》是我少年时代接触到的一篇优秀儿童读物,但是这些年始终有个问题在我心中萦绕。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便发现这部美国儿童读物与我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甚至说简直就是“特别雷同”!
《西游记》中不止一次提到,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飞跃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而西天距离唐僧的“东土大唐”正好也是十万八千里。于是当年那个还是少年的我便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仅仅只是一个筋斗就可以到达的西天又何必那般的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的去取经呢?并且路途上险境丛生、群魔乱舞,如此恶劣的环境背景还要一步一步的徒步去西天,多么的“费力”啊!让孙悟空自己一个筋斗飞跃十万八千里到西天找如来佛祖取来《真经》不就可以了吗?
而再观《绿野仙踪》中的多罗茜得到的那双女巫脚上穿着的“魔鞋”。在故事最终展现给读者的是这样一个情节:原来一个人只要脚上穿上这双“魔鞋”,想到哪里只要两只鞋子轻轻互相磕碰三下、心中默念自己想去的地方,便可以瞬间到达。那么在读到这里时,脑海中便感觉这个小女孩多罗茜历尽千辛万苦般的周折到达奥芝国首都拜见“魔术师”岂不是非常的冤枉?
现在,每每想到吴承恩故意设计孙悟空的筋斗云和到达西天雷音寺都是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我便暗暗佩服吴承恩的文学构思,这位明代作家可能是想告诉人们,自己人生的起点与终点的距离与自己眼中看到的其他人的生老死别是一致的,人的生死一样,但重要的是人生道路上的过程。人,如果不费丝毫的力气便得到的事物,是不会珍惜的。同时,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取舍与苦求,而不是不劳而获。重要的是过程,结果都是一样的,便可能就是那最后的死亡了!
《绿野仙踪》的作者莱曼·弗兰克·鲍姆刻画的多罗茜脚上穿着的“魔鞋”其起到的思想功效,与吴承恩的“十万八千里”对比,其中心内涵也是亦然。
《西游记》中的唐僧在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之后,终于取得了真经,但是我想真正的“真经”可能早已经在其漫漫的取经之路上永存于他的心中了。如果说《绿野仙踪》中的美国女孩多罗茜希望自己在见到奥芝国王的时候得到人生真谛的明示,莫不如说她在前往拜见奥芝国王的险峻路途中就已经得到了她在故乡时未曾知晓的“真、善、美”的人生本意。
孙悟空在西天的取经之路中,逐渐通晓了“善”,修正了自身的“恶”。猪八戒通晓了“予”,修正了自身的“贪”。沙僧通晓了自己的“智”,修正了自身的“痴”。就如同《绿野仙踪》中的稻草人得到了智慧,铁皮人得到了情感,狮子得到了勇气一样.......
在我本人来看,《西游记》与《绿野仙踪》这两部源自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两个国度的文学作品,无论在内容表达和教育意义上的本质确实是一致的。
合上书,然后静静的躺在床上闭目静思。自己对自己说,或许中西方的文化在几千年前便早有沟通。而更有可能的却是我们人类无分肤色、无分种族,在对待人生价值的看法上彼此的内心是相通的!
如果说普世价值只是西方人的概念逻辑,那么我一定不赞同这个观点。个人认为生活在世界两端的东西方两个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信仰的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在对待人类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上别无不同。中国的《西游记》与美国的《绿野仙踪》这两部东西方著名的神话代表作品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