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4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展开
 我来答
拿鬼灯的人
推荐于2017-04-17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4万
展开全部
  国演义》读后感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六: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孔明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触手可及。这些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平时,我不太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别人遇到了难题,我就不太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就不这么做了,好像自己变得开朗大方起来。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描绘了许多英雄豪杰,人物形象个个描绘得栩栩如生,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故事,让人心惊胆战,历历在目。故事中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关羽骄勇善战,张飞有勇无谋,尤其是赵子龙浑身是胆,让我十分敬佩。
  一次,曹操大军前来讨伐刘备,赵子龙和刘备的家小被曹军冲散了,赵子龙为了保护保护着家小,杀退了一批又一批的曹军。赵子龙他突然发现刘备夫人和阿斗不见了,他便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带着几十名骑兵冲进曹营。当赵子龙找到甘夫人时,甘夫人的腿部已经受伤,无法站立。赵子龙他刚好发现淳于导押着糜竺走过来,他大怒,把淳于导刺落于马下,赵子龙护送糜竺和甘夫人到长坂坡地带,又掉头去找甘夫人和阿斗。在百姓指点下,赵子龙在一个断墙后面,找到了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身受重伤,情况危急,为了不连累赵子龙突出重围,他把阿斗放在赵子龙面前,自己却翻身跳井自尽。等赵子龙找到刘备是他已经筋疲力尽了,而且全身上下都被血给染红了。
  赵子龙这样愿为主公赴汤蹈火的这种义气让人敬佩。《三国演义》里像赵子龙这样讲义气,知恩图报的人数不胜数。
  正因如此,《三国演义》成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初若云0KPdf1
2012-08-03 · TA获得超过157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9万
展开全部
(1)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2)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我个人觉得这两篇读后感都不错,请你二选一吧)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人仁6K
2020-03-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万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乃当代名著是也,这次,我就来谈谈我对《三国演义》的看法,还请诸位多多指教,有什么不到之处,也请各位多多包涵。
《三国演义》这本书说起来那可真是一部让人无不赞叹的作品,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朵奇葩,说起它,那是人人都得洗耳恭听。此次在下来说三国,讲得不好,各位随意听听便罢。
话不多说,直接切入正题。首先从人物开始谈起,但因人物众多,我就说说其中几个关键的吧!
刘备:字玄德。此人身世不凡,具有皇室血统。自小四处求学,学得一身本领,在三国战乱中为国立下许多汗马功劳。刘备待人有礼貌,从不粗鲁行事,正因如此,而感化了孔明,为他出谋划策,打败了许多实力较强的对手。
张飞:字翼德。此君是个直性汉子,做事喜欢直截了当,直来直往,但也不计后果。张飞长得虎背熊腰,膀大腰粗是个典型的彪形大汉,让别人看起来有种威风凛凛的感觉,不过还是稍有些犷悍。最后总结一下他的性格:急性子,做事很干脆,待人却颇有些失礼节。
关羽:字云长。这位英雄是有情有义的一条好汉,若他人对自己有恩,即便是对手,是仇人,也绝不会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他从来都以信义为重,不负心忘本,这样的男儿,谁见了不会为之赞叹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曾为刘备的次次战争献上了条条妙计。作为刘备背后的主力军师,他对于刘备算是赤胆忠心,誓死绝不背叛刘备,永远为刘备出谋献计。聪明机智的诸葛亮更是精通于天文地理,在草船借箭一事中,充分体现了他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智,这份才智,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曹操:字孟德。自小就十分机灵的他再三国争雄事件中对于刘备等人来说,并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可是对于诸葛亮的计谋,他却还是略差一筹。曹操对待事情有防备之心,做事一向小心谨慎,可正是因为这份小心谨慎,使他次次败于诸葛亮的计策之下。
司马炎:把此君放在最后来说,实在不是因为他的战绩有多么显赫,也不是因为他是司马懿的孙子,只是因为他是最后统治三国的那一位。可是此人大家都不大熟悉,使我实在无可过于恭维,或者赞扬,所以,我对他有一点点的猜想:司马炎一定很有威严并且有足够的智慧。以上这一点,完全是出自于这样一个现象:司马炎如果没有威信,没有才智,整个魏国的将士们和百姓们怎么会听他的指令?以当时的局面来讲,我想他们是完全可以投奔东吴的呀?不过这一点无人证实,那么就让它作为一个永久的悬念吧!
《三国演义》据说是以《三国志》的内容为基础改编而成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的故事起因很简单,由于汉灵帝的昏庸无能,让老百姓们对他深恶痛绝,导致发生了后来由张角等人发起的“黄巾教”起义。但我却对此产生了一点不满。为什么当皇帝没有能力处理朝政的时候,民众们就只会以武力来解决问题?难道就不可以劝服那个皇帝吗?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方法可行吗?我想不明白了,我很是不解……
《三国演义》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十分细致,十分生动与形象,请看:“刘备回头一看,只见说话的那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势如奔马。”再请看:“刘备细看此人:身长九尺,胸飘胡须长有二尺,面如枣红,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瞧!简单的几句话,却把一个书面人物写得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是不是形象而生动地把一个人物形象完美地呈现在你面前,是不是将一个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呢?
不仅如此,《三国演义》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也很独特。您请读一读:“两屯军马齐出,奔离御营中,御营军自相践踏,死者不知其数。后面吴兵杀到,又不知多少兵马。”“冯习慌上马引数十骑而走,正逢吴军徐盛军到,敌住厮杀。”……看,虽未细致地描写战争的场面,但作者充分利用着人们的想象力,在人们的想象之中,把那一次次战争之激烈很好地诠释了出来,是不是很有意思?
《三国演义》中,不但有精彩的斗争片段,有深入的相貌描写,还有一段让常人都为之感动的交情。那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使他们三位相识,并义结为兄弟。没错,我说的就是刘、关、张三位英雄好汉。歇后语中有那么一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是啊!当刘备得知他的两位义弟已相继逝去时,痛苦万分,竟口吐鲜血,昏倒在地,这一切,何尝没有体现出三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呢?这感情,惊天地,泣鬼神;这感情,即使为之流泪也值得!
三国战乱结束,三国归晋王朝(也就是原来的魏国)统治。故事虽已结束,可我仍然沉迷于那精彩绝伦的,令我如痴如醉的故事情节之中。我又向自己提出了一个设想:大家都知道,刘备的儿子刘禅,也就是蜀国的皇帝,十分的昏庸无能,那么如果刘禅不那么昏庸愚笨的话,蜀国会不会就是最后统治三国的那个国家了?借着这次作文的机会,我就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在当时,蜀国也颇有些势力,也算得上是强国,虽诸葛亮已逝,可还有姜维这一军师,要知道,诸葛亮将他生平所会的东西都传授给了姜维,姜维更是胸怀大志,一心想要继承诸葛亮的事业,如此有力的一支队伍,怎会败于魏国将士手下?可是仔细再想想,那时,蜀国的军队虽说仍声势浩大,但其中的将士们都……我说的是,在当时,赵云、关兴、张苞等众多大将都已因种种原因亡故,此时再让蜀国攻打实力强悍的魏国,岂不是有一种小巫见大巫的感觉?想想,等待着蜀国的结果好像只有一种,那就是被魏国士兵打得落花流水,到最后,也还是蜀国败于魏国之下。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关于蜀国想攻打下赵国之事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也就是说蜀国打败魏国的可能性十分渺小,若打败了,也只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也只是在渺茫中拥有一点点的运气。
很多人都说《三国演义》不像《西游记》那般扑朔迷离,也不像《水浒传》那般活灵活现,它讲的只是普通的战争情景,普通的战争生活,普通的战争时代,除了讲的是真人真事之外,全无特别之处,可这看似无味的历史故事,却有着非凡的吸引人的能力,这能力是大部分人所公认的,却不知这能力从何而来?对此,我的想法是:“《三国演义》称得上是一部史书,它的描写语言虽然没有《史记》那般精湛,但它却凭着它那看似充满传奇色彩,却又这般真实的特点博得了众多人的好评。正如大家所说,它虽称不上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但它却切切实实的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也就是说,《三国演义》这部作品虽然有的地方纯属虚构,但是它的真实程度依然很高,且其真实故事并非他人所想的那般枯燥乏味,因而,它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我并不十分了解,不过以我对有关罗贯中的资料的观察来看,此人在明代时期名声是很大的,这点,是从与《三国演义》无关的一个资料推断来的,《水浒传》也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作品,但是对于作品的作者,大家有了一些争议,有的说是施耐庵独自撰写的,也有的说是施耐庵与罗贯中合作完成的,听老师说或许是罗贯中帮施耐庵写序的,而古代人特别喜欢请一些有名气的人帮自已出的书写序,以此为书增加知名度,那么罗贯中若不是在当时有相当的名气,施耐庵又为何请他来写序呢?不过光靠猜想是没用的,有关这方面我还要加强了解才是。
光凭我个人对《三国演义》的见解来写这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特意通过英特网搜集了大家对《三国演义》相关内容的评论以及在下对此评论的看法。
大家的想法: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多受作者的批评,甚至被作者称为”乱世之奸雄”而对于刘备却描写成了“仁”的化身,明显地体现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其中含有大量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关于刘备的“仁”,书中大多体现在刘备的“哭”上,这不是不让大家理解成刘备的“仁”是哭出来的呢?如果他真是一位仁君,那么就应该从多方面来描写这一现象,不是吗?对于诸葛亮,更是将他写成了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尽最大的可能将其神化,,写成了半人半神的一个人物,是不是有些夸大呢?还有,既然要写一部描写历史画面的小说,就不该加入个人感情,至少也要让人物的地位相等呀?
我的想法:作者称曹操为“乱世之奸雄”这一点我不否认,但作者也同样称曹操为“治国之能臣”呀!还有,作者虽多次于《三国演义》中批判曹操,但作者并没有因为他的个人思想而减少对曹操之优点的描写,在“过五关斩六将”一回中,关羽杀死了曹操的许多勇将,可曹操仍然不加罪与他并遣人为他送去放行文书,此处不是体现出了曹操慈善惜才的一面?再者,大家有没有想过,若作者不在文章中增添自已的思想感情,还能否写出这般有价值的书籍?恐怕不易吧!这只是我个人看三国的一些不同于大家小体会。但由此可说明一点:罗贯中的作品《三国演义》不是光以片面取义的,其中的真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体会与品味!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它的知名度家喻户晓,它成了中华儿女的荣誉,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影响。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以后我会更深、更进一步的去“看三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雪梅草竹
2012-08-04 · TA获得超过65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0万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何为义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从小就关注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近兴致来潮,又一次捧起了这本另类的史记。虽然作者的文字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历史见证过它的真实,也许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实,但不可以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小时候就看着书中200多个人物上演着群英会,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明白为何三国不能和睦相处,不明白英雄为何热衷于成为乱世的枭雄。蜀魏吴,个个都自称君子,孰不知自己的“丰功伟绩”是由什么垒成的,自己正踩在无数将领小兵的鲜血与汗水中站起来的,君子向往高尚,讲究仁义。当我第一次用小学生的眼光欣赏《三国》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争斗,无法理解他们的向往,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无法理解他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仁义。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发誓至死永远是兄弟,然而一览全书,每次遇到危险,跑得最快的总是小刘,为了保命甚至连老婆都不要了。害的关羽那死脑经为了个“义”字去替曹操打工,过五关斩六将,这难道是悟出了“义”的真谛?
吕布本是一代豪杰,一表人才,然而却为了个貂禅,儿女情长,亲手弑父,两个干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剑下。弄得孝义两失,一辈子的英名毁于一旦。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评价一点儿没错。吕伯奢好心设宴款待他曹阿瞒,却不料引来一场灭门的杀身之祸,最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见了踪影,华佗给他治病,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魏延给我的感觉就是个惟利是图的家伙,“功劳由他领,黑锅你来背”。陈式的例子再贴切不过。
然而当我再一次用高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国》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云的忠肝义胆天地可见,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这,才是真正的“义”。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
张飞虽然是个欠考虑,容易脑热的单细胞动物,看他就晓得什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然而兄弟有难他必定出手相助,因为火爆的脾气,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也是为了兄弟,为了义,他用生命换来的“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关羽很讲义气,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放走了曹操,不是别的,只是为了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三国演义》上演的不只是场战争游戏,它并非“演”的天下,而是“义”的舞台。如果不是“义”的存在,哪会有三国鼎立的时代?!
义――三画一字,简简单单,又寓意深刻,三国演义,义贯三国,逝去了义,三国也就演不起来。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老郑家动漫
高粉答主

2018-07-05 · 社会是个大染缸,谁也逃脱不了被染的命运。
老郑家动漫
采纳数:9681 获赞数:7615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分为大致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