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德军会失败?
展开全部
要是德国低估了英国的军事实力和攻打苏联,德国认为英国被逼出欧洲大陆后,再也没有能力来阻挠自己统一欧洲大陆的计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皇家海军从战争一开始就牢牢把住了北海出口,使得德国水面舰只无法通过日德兰半岛,皇家空军也在海峡上空挫败了纳粹空军,而德军就是在这不分胜负的时候贸然去攻打苏联,设想一下,如果德国不入侵苏联,也就不会有苏美英三国联盟,德国也不会在东线损失如此多的人员与装备,如果把东线战场的1094个师调至西线,或是意大利和北非,那么战争的格局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是美国,与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作战也是很费力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的参考和多个军事爱好者的朋友的讨论,总结出纳粹德国十个方面的错误抉择
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和本人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譬如苏联间谍佐尔格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
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
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
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
斯大林格勒的错误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十。在第三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A4即V2是由德国火箭专家维尔纳.冯.布劳恩为首的小组在波罗的海港口佩内明德研制的A系列远程火箭的一种,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V2一共生产了10000余枚,用于实战发射约5000枚。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的参考和多个军事爱好者的朋友的讨论,总结出纳粹德国十个方面的错误抉择
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和本人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譬如苏联间谍佐尔格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
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
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
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
斯大林格勒的错误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十。在第三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A4即V2是由德国火箭专家维尔纳.冯.布劳恩为首的小组在波罗的海港口佩内明德研制的A系列远程火箭的一种,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V2一共生产了10000余枚,用于实战发射约5000枚。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展开全部
楼上说的都是局部战略乃至战术问题,误导楼主。
总体战拼的是国家整体实力,并不是军队优秀就能横扫一切了。要实现独霸欧洲的战略意图,德国的主要对手包括波兰、英法、苏联、美国。德国与世界为敌,无论在人口总数、工农业实力、资源总量等方面与盟军差距甚大,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在早期可以凭借高素质军队取得一定胜利,但是随着战争进行,盟国的战争机器步入正轨,强大的工农业潜力发挥出来,整体实力逐渐增强,必然会对德国取得压倒性优势。无论德军如何优秀,战术指挥如何NB,战略方面的劣势是始终无法改变的,失败是必然的。举个例子,打开地图,看看苏联的领土纵深,要对这样广袤的领土实现有效占领,需要多少兵力?可能吗?
德国方面也意识到这一点,为了扭转这一劣势,德国必然要利用暂时的优势,打局部战争、短期战争,避免长期战争与全面战争。在战争中,德国尽量将战争局部化,逐个击破,避免将盟国同时拖入战争。入侵波兰,英法被拖入战争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是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稳住了苏联,而美国一直保持中立,这样就实现了战争局部化。西欧战争结束后,德国无力渡海攻击英国,英国同样无力侵入欧洲,西线暂时稳定。还是本着战争局部化的原则,德国转向下一个对手苏联,美国依然中立。但是德国很清楚苏联的实力,巴巴罗萨计划并不是要消灭苏联,只是要将苏联击退,在东方占领前进基地,以空军对苏联乌拉尔地区进行袭扰,取得对苏联的优势战略地位,保证东欧地区的稳定。至于美国,德国希望他一直保持中立,就这么中立下去,因为他根本不在德国的作战计划之内。如果巴巴罗萨计划成功,英国已经被打残,苏联被赶至西伯利亚,美国被孤立在西半球,被太平洋地区日军牵制,无力对欧洲施加影响,德国就可以实现独霸欧洲的战略目标。只是巴巴罗萨计划失败,苏德战争变为长期战争,美国伪装中立,公然援助盟国,形势对德国不利。随着日本对美国开战,为了与日本配合,德国不得不对美国宣战,由此陷入了全面战争的格局,失败已经注定。
总体战拼的是国家整体实力,并不是军队优秀就能横扫一切了。要实现独霸欧洲的战略意图,德国的主要对手包括波兰、英法、苏联、美国。德国与世界为敌,无论在人口总数、工农业实力、资源总量等方面与盟军差距甚大,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在早期可以凭借高素质军队取得一定胜利,但是随着战争进行,盟国的战争机器步入正轨,强大的工农业潜力发挥出来,整体实力逐渐增强,必然会对德国取得压倒性优势。无论德军如何优秀,战术指挥如何NB,战略方面的劣势是始终无法改变的,失败是必然的。举个例子,打开地图,看看苏联的领土纵深,要对这样广袤的领土实现有效占领,需要多少兵力?可能吗?
德国方面也意识到这一点,为了扭转这一劣势,德国必然要利用暂时的优势,打局部战争、短期战争,避免长期战争与全面战争。在战争中,德国尽量将战争局部化,逐个击破,避免将盟国同时拖入战争。入侵波兰,英法被拖入战争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是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稳住了苏联,而美国一直保持中立,这样就实现了战争局部化。西欧战争结束后,德国无力渡海攻击英国,英国同样无力侵入欧洲,西线暂时稳定。还是本着战争局部化的原则,德国转向下一个对手苏联,美国依然中立。但是德国很清楚苏联的实力,巴巴罗萨计划并不是要消灭苏联,只是要将苏联击退,在东方占领前进基地,以空军对苏联乌拉尔地区进行袭扰,取得对苏联的优势战略地位,保证东欧地区的稳定。至于美国,德国希望他一直保持中立,就这么中立下去,因为他根本不在德国的作战计划之内。如果巴巴罗萨计划成功,英国已经被打残,苏联被赶至西伯利亚,美国被孤立在西半球,被太平洋地区日军牵制,无力对欧洲施加影响,德国就可以实现独霸欧洲的战略目标。只是巴巴罗萨计划失败,苏德战争变为长期战争,美国伪装中立,公然援助盟国,形势对德国不利。随着日本对美国开战,为了与日本配合,德国不得不对美国宣战,由此陷入了全面战争的格局,失败已经注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7-09-16
展开全部
希特勒这一生有两个重大的决策失误。1是在敦刻尔克放走了大量的英法联军(大概二三十万人吧)。给了英国后期反击的力量。2是不该在没有安定后方(也就是英国)的时候和苏联开展,而且战线拉的过长,在德国人不适应的寒冬里作战,最为主要的是他是个政治家不是军事家,他对军事很多方面指手画脚,枪毙开除了很多优秀的将领。(我不得不佩服德军的很多将领确实很牛B)。而且德国的盟友也很不给力,意大利直接就是拖后腿的,小日本本来还行,但是非要惹上美国人,导致后期也完蛋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希特勒这一生有两个重大的决策失误。1是在敦刻尔克放走了大量的英法联军(大概二三十万人吧)。给了英国后期反击的力量。2是不该在没有安定后方(也就是英国)的时候和苏联开展,而且战线拉的过长,在德国人不适应的寒冬里作战,最为主要的是他是个政治家不是军事家,他对军事很多方面指手画脚,枪毙开除了很多优秀的将领。(我不得不佩服德军的很多将领确实很牛B)。而且德国的盟友也很不给力,意大利直接就是拖后腿的,小日本本来还行,但是非要惹上美国人,导致后期也完蛋了。
自己手打。希望采纳。
自己手打。希望采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主要是激起了民愤,树敌太多,一个国家向全世界发起挑战,结局其实早就注定了。侵略别的国家本身就是一种不义之举,况且战线拉得太长,同时向多国开战,而自身实力又无法支撑,导致最终的失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