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说明文?
展开全部
一、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写作,也就是抓住了说明的中心。当然,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想在一篇说明文里面面俱到地加以介绍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例如:鸭与鸡都是家禽,都会走路,都有两翼,都可以做肉食。但要写一篇关于鸭的说明文,就要抓住鸭区别于鸡和其它家禽的特征。与鸡相比,它喜欢在水上生活,尾部能分泌油脂;有一双掌状的蹼,会划水;嘴又长又扁,等等。抓住鸭的这些特征进行说明,就可以使人对鸭的生活习性和外形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不同的事物固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类事物也往往有着差异,这些差异也就是它们的特征,写说明文时要紧紧抓住这些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写的是赵州桥和卢沟桥,两桥都是石砌的拱桥,相同的地方很多,但也各有特色。茅以升先生就抓住了它们各自特色,进行对比说明,使读者认识了两座桥的不同形状、结构和艺术风格。
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好说明文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做到真正熟悉被说明的事物,并且掌握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二、针对具体情况,选好说明角度
写文章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比如说写给什么样的人看;写文章也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通过文章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例如,写关于落花生的说明文,如果读者对象是农民,目的又是为了向农民传授栽培落花生的技术,那么,就要根据落花生的生长规律,从如何栽培才能夺高产的角度去说明,重点说明怎样选种、选地、播种、施肥、管理等。如果对象是厨师或食品加工厂的工人,目的又是为了介绍如何加工食用落花生,那么就应侧重说明花生仁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加工、配料才能使花生仁更加可口等等。我们中学生在写说明文的时候,可先设想为谁而写,这样就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明,不至于把文章写得散乱无章,目的不明确。
三、讲究结构安排,做到条理分明
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说明文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就要按这些关系来安排说明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例如,四川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中的“收租院”里,有若干泥塑人物像,……。这些画面相对独立,是并列关系。地主收租时设有四道关口,依次是验谷关、风谷关、过斗关、算帐关。每个交租农民都要过四关。从第一关到第四关,是先后关系,这些个别的实例共同揭露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罪恶,这就是“收租院”的总体概貌。这个总体概貌与各体实例成为总分关系。《收租院解说词》一文就把握了这些关系。采取先总后分的写法,开头扼要地介绍了地主刘文彩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罪恶,接着按照泥塑画面排列顺序,分别介绍,突出了有压迫和剥削就必然有革命和反抗的基本思想。
并列关系的事物,还要注意方位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等,只有按照这些顺序去写才能条理清楚。例如《故宫博物院》全文是介绍一座古建筑群,作者按照先总后分的办法,条理明了地介绍了这座雄伟的建筑群。写建筑物局部时,层次也十分清楚。如写太和殿的一段,先从外后到内,介绍大殿外面时又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由天空到殿顶直到台基。介绍其内部时又按从中间到两旁,从前到后,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说明,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介绍生产过程的说明文,应按生产的时间顺序说明;介绍植物生长的说明文应考虑其生长顺序,依次说明,当然不管哪类说明文都应注意主次分明。
四、注意语言艺术,提高说明效果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朴素平实,且常使用专门术语,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提高说明的效果,必须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说明文的语言不在于堆砌华丽的词藻,而在于用语确切、精当、通俗、风趣。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在仔细观察事物,透彻了解事物特征的基础上选用最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加以说明,尤其要注意恰当选用限制范围大小、表明条件关系之类的词语。如《中国石拱桥》中说到卢沟桥:“桥宽约八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一个“约”字说明桥面并不恰好是八米,这里只取约数;一个“几乎”说明路面平坦的程度基本上与河面平行,但还不是完全平行。《看云识天气》中“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里形容云的形态特征的词语和表明时间性的词语配合用,十分确切,十分精当。
其次,要注意掌握和运用好必要的专门术语,防止说“外行话”,例如“航天”和“航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称为航空;卫星、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称为航天。它们是采用不同的飞行器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飞行任务的。写文章时必须注意诸如此类的区别。
再次,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拱形,像天上虹。用“虹”来比喻石拱桥,很形象生动,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说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劳动人民根据这些现象掌握季节规律,安排农事。这段文字由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有趣,饶有兴味。
说明文,即用来解释或说明事物、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概念的文章。说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说清楚。也就是说,要让人看了文章后对文章中解释或说明的对象有清楚明确的熟悉。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和科学。说明文首要的一点是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用准确的语言,结合多种说明手法对之进行介绍和描述。常用的说明手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画图表等。下定义,即给要说明的对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如博物馆的定
说明文,即用来解释或说明事物、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概念的文章。说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说清楚。也就是说,要让人看了文章后对文章中解释或说明的对象有清楚明确的熟悉。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和科学。
说明文首要的一点是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用准确的语言,结合多种说明手法对之进行介绍和描述。常用的说明手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画图表等。下定义,即给要说明的对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如博物馆的定义就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分类别是将要说明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划分类别,以帮助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如电视机,可以分为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作比较,即将这种事物与那种事物比较异同,从而更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将城市和乡村作比较,将大学和幼儿园作比较等。作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比较的事物之间应当具有可比性,不能生拉硬扯,也不能不尊重客观事实,胡乱比较。为了说明某种事物的特点,有时候需要介绍它的背景、原理、历史等,这时就要用到引资料这种手法。比如我们要对长城进行说明,适当地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就更有助于今天的人们了解长城的历史,从而加深对长城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熟悉。在复杂说明文中,列图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大量的数据、冗长的叙述、复杂的相互关系等,都可以通过图表得到直观的表达。
按说明的对象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前者着重在于说明的成因、构造、外形、用途等,后者则重在说明事理。这两类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事物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物理特征,常用的是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手法,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逻辑特征,更多地要用到引资料、作比较等说明手法。但更多时候,在同一篇文章中,几种说明手法都要用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如何使说明文物理并重、形神兼备的呢?首要的一点是观察。说明文写作的前提是对要说明的事物非常熟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养成认真观察、深入了解的习惯:
观察要有针对性。要带着问题观察,而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最好能在观察前列出观察提纲,观察时要记笔记、画图标。要善于提出问题。
观察时要分清主次。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观察的顺序。观察有概括性观察和特写性观察之分。前一种方法有助于抓住事物的概貌,后者则利于把握观察对象的细节和特征。由概括到特写、由全局到局部,是观察的一般原理。
观察重在事物的形。要想传神,写出事物的内涵、原理等,则需要有很好的查阅资料、作调查的能力。比如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来说明洛阳牡丹。在写好它的外形、颜色、品种之外,假如能够考察一下洛阳牡丹的来历、其中的牡丹名品在培育中的科学原理,这篇文章就会有说服力,使读者更深刻地熟悉到洛阳牡丹的文化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具备相当的知识积累、广阔的知识面和优秀的调查能力。作为小学生,应当从小注重积累知识和调查能力的练习。比如通过剪报、记笔记、上图书馆和阅览室等途径来有意识地练习自己。
写作说明文还要注重说明的顺序。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楚,让人看得明白。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时间顺序一般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等。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什么是合理的顺序呢?这要根据人们熟悉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特征、规律而定。说明事物的外形、构造等,往往以空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成因、方法,往往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逻辑关系为顺序。
当然,大多数说明文会综合使用多种说明顺序。因此,在写作时,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好说明顺序,理清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常用的结构层次有并列式、层进式和总分式三种。比如我们以“水”为题目进行写作,可以先写水的外形特征,再写水的分类,然后写水的用途,这是并列式的写作层次。我们也可以先写水的外形,再写水的成因,最后写水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害,这是层进式的结构层次。先概括水的用途和特征,再一一细述,就是总分式。结构层次能力需发同学们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培养,现在就不一一细说了。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作假设、拟人等11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例说明法)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例如:《新型玻璃》一文中,开篇先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可以自动报警,为下文介绍埋下伏笔,并使文章生动有趣。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作引用(引用说明法)
引用说明法:也叫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形象,典型,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比较说明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例如三年级《太阳》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遥远的看似“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太阳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4)列数字(数字说明法)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例如《太阳》一文中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用了这些数字:
远1.5亿公里(数字),大130万个地球(数字),热6 000 °C3 000倍(数字)。用数字说明太阳的大小、热度、距离,十分准确。如果不用数字,只能给人笼统模糊的印象。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或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5)分类别(分类说明法)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例如《新型玻璃》,通过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全面比较、深入了解,让人们对课文有了清晰的认识。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例如:《鲸》:“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7)下定义(定义说明法)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
好处:
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8)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9)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10)作假设
假设说明即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11)拟人
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通俗说,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一、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写作,也就是抓住了说明的中心。当然,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想在一篇说明文里面面俱到地加以介绍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例如:鸭与鸡都是家禽,都会走路,都有两翼,都可以做肉食。但要写一篇关于鸭的说明文,就要抓住鸭区别于鸡和其它家禽的特征。与鸡相比,它喜欢在水上生活,尾部能分泌油脂;有一双掌状的蹼,会划水;嘴又长又扁,等等。抓住鸭的这些特征进行说明,就可以使人对鸭的生活习性和外形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不同的事物固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类事物也往往有着差异,这些差异也就是它们的特征,写说明文时要紧紧抓住这些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写的是赵州桥和卢沟桥,两桥都是石砌的拱桥,相同的地方很多,但也各有特色。茅以升先生就抓住了它们各自特色,进行对比说明,使读者认识了两座桥的不同形状、结构和艺术风格。
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好说明文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做到真正熟悉被说明的事物,并且掌握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二、针对具体情况,选好说明角度
写文章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比如说写给什么样的人看;写文章也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通过文章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例如,写关于落花生的说明文,如果读者对象是农民,目的又是为了向农民传授栽培落花生的技术,那么,就要根据落花生的生长规律,从如何栽培才能夺高产的角度去说明,重点说明怎样选种、选地、播种、施肥、管理等。如果对象是厨师或食品加工厂的工人,目的又是为了介绍如何加工食用落花生,那么就应侧重说明花生仁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加工、配料才能使花生仁更加可口等等。我们中学生在写说明文的时候,可先设想为谁而写,这样就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明,不至于把文章写得散乱无章,目的不明确。
三、讲究结构安排,做到条理分明
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说明文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就要按这些关系来安排说明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例如,四川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中的“收租院”里,有若干泥塑人物像,……。这些画面相对独立,是并列关系。地主收租时设有四道关口,依次是验谷关、风谷关、过斗关、算帐关。每个交租农民都要过四关。从第一关到第四关,是先后关系,这些个别的实例共同揭露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罪恶,这就是“收租院”的总体概貌。这个总体概貌与各体实例成为总分关系。《收租院解说词》一文就把握了这些关系。采取先总后分的写法,开头扼要地介绍了地主刘文彩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罪恶,接着按照泥塑画面排列顺序,分别介绍,突出了有压迫和剥削就必然有革命和反抗的基本思想。
并列关系的事物,还要注意方位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等,只有按照这些顺序去写才能条理清楚。例如《故宫博物院》全文是介绍一座古建筑群,作者按照先总后分的办法,条理明了地介绍了这座雄伟的建筑群。写建筑物局部时,层次也十分清楚。如写太和殿的一段,先从外后到内,介绍大殿外面时又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由天空到殿顶直到台基。介绍其内部时又按从中间到两旁,从前到后,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说明,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介绍生产过程的说明文,应按生产的时间顺序说明;介绍植物生长的说明文应考虑其生长顺序,依次说明,当然不管哪类说明文都应注意主次分明。
四、注意语言艺术,提高说明效果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朴素平实,且常使用专门术语,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提高说明的效果,必须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说明文的语言不在于堆砌华丽的词藻,而在于用语确切、精当、通俗、风趣。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在仔细观察事物,透彻了解事物特征的基础上选用最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加以说明,尤其要注意恰当选用限制范围大小、表明条件关系之类的词语。如《中国石拱桥》中说到卢沟桥:“桥宽约八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一个“约”字说明桥面并不恰好是八米,这里只取约数;一个“几乎”说明路面平坦的程度基本上与河面平行,但还不是完全平行。《看云识天气》中“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里形容云的形态特征的词语和表明时间性的词语配合用,十分确切,十分精当。
其次,要注意掌握和运用好必要的专门术语,防止说“外行话”,例如“航天”和“航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称为航空;卫星、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称为航天。它们是采用不同的飞行器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飞行任务的。写文章时必须注意诸如此类的区别。
再次,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拱形,像天上虹。用“虹”来比喻石拱桥,很形象生动,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说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劳动人民根据这些现象掌握季节规律,安排农事。这段文字由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有趣,饶有兴味。
说明文,即用来解释或说明事物、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概念的文章。说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说清楚。也就是说,要让人看了文章后对文章中解释或说明的对象有清楚明确的熟悉。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和科学。说明文首要的一点是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用准确的语言,结合多种说明手法对之进行介绍和描述。常用的说明手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画图表等。下定义,即给要说明的对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如博物馆的定
说明文,即用来解释或说明事物、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概念的文章。说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说清楚。也就是说,要让人看了文章后对文章中解释或说明的对象有清楚明确的熟悉。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和科学。
说明文首要的一点是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用准确的语言,结合多种说明手法对之进行介绍和描述。常用的说明手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画图表等。下定义,即给要说明的对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如博物馆的定义就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分类别是将要说明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划分类别,以帮助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如电视机,可以分为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作比较,即将这种事物与那种事物比较异同,从而更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将城市和乡村作比较,将大学和幼儿园作比较等。作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比较的事物之间应当具有可比性,不能生拉硬扯,也不能不尊重客观事实,胡乱比较。为了说明某种事物的特点,有时候需要介绍它的背景、原理、历史等,这时就要用到引资料这种手法。比如我们要对长城进行说明,适当地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就更有助于今天的人们了解长城的历史,从而加深对长城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熟悉。在复杂说明文中,列图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大量的数据、冗长的叙述、复杂的相互关系等,都可以通过图表得到直观的表达。
按说明的对象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前者着重在于说明的成因、构造、外形、用途等,后者则重在说明事理。这两类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事物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物理特征,常用的是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手法,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逻辑特征,更多地要用到引资料、作比较等说明手法。但更多时候,在同一篇文章中,几种说明手法都要用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如何使说明文物理并重、形神兼备的呢?首要的一点是观察。说明文写作的前提是对要说明的事物非常熟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养成认真观察、深入了解的习惯:
观察要有针对性。要带着问题观察,而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最好能在观察前列出观察提纲,观察时要记笔记、画图标。要善于提出问题。
观察时要分清主次。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观察的顺序。观察有概括性观察和特写性观察之分。前一种方法有助于抓住事物的概貌,后者则利于把握观察对象的细节和特征。由概括到特写、由全局到局部,是观察的一般原理。
观察重在事物的形。要想传神,写出事物的内涵、原理等,则需要有很好的查阅资料、作调查的能力。比如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来说明洛阳牡丹。在写好它的外形、颜色、品种之外,假如能够考察一下洛阳牡丹的来历、其中的牡丹名品在培育中的科学原理,这篇文章就会有说服力,使读者更深刻地熟悉到洛阳牡丹的文化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具备相当的知识积累、广阔的知识面和优秀的调查能力。作为小学生,应当从小注重积累知识和调查能力的练习。比如通过剪报、记笔记、上图书馆和阅览室等途径来有意识地练习自己。
写作说明文还要注重说明的顺序。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楚,让人看得明白。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时间顺序一般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等。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什么是合理的顺序呢?这要根据人们熟悉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特征、规律而定。说明事物的外形、构造等,往往以空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成因、方法,往往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逻辑关系为顺序。
当然,大多数说明文会综合使用多种说明顺序。因此,在写作时,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好说明顺序,理清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常用的结构层次有并列式、层进式和总分式三种。比如我们以“水”为题目进行写作,可以先写水的外形特征,再写水的分类,然后写水的用途,这是并列式的写作层次。我们也可以先写水的外形,再写水的成因,最后写水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害,这是层进式的结构层次。先概括水的用途和特征,再一一细述,就是总分式。结构层次能力需发同学们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培养,现在就不一一细说了。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作假设、拟人等11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例说明法)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例如:《新型玻璃》一文中,开篇先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可以自动报警,为下文介绍埋下伏笔,并使文章生动有趣。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作引用(引用说明法)
引用说明法:也叫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形象,典型,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比较说明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例如三年级《太阳》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遥远的看似“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太阳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4)列数字(数字说明法)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例如《太阳》一文中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用了这些数字:
远1.5亿公里(数字),大130万个地球(数字),热6 000 °C3 000倍(数字)。用数字说明太阳的大小、热度、距离,十分准确。如果不用数字,只能给人笼统模糊的印象。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或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5)分类别(分类说明法)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例如《新型玻璃》,通过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全面比较、深入了解,让人们对课文有了清晰的认识。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例如:《鲸》:“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7)下定义(定义说明法)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
好处:
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8)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9)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10)作假设
假设说明即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11)拟人
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通俗说,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展开全部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说明
2.说明内容要正确,不能有科学性错误
3.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恰当使用说明方法
5.语言确切、简洁、通俗生动。
2.说明内容要正确,不能有科学性错误
3.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恰当使用说明方法
5.语言确切、简洁、通俗生动。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