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室祭祖在什么地方

 我来答
花样年华1202
2012-08-03 · TA获得超过356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0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392万
展开全部
  中华民族的祭祖圣地——万荣后土祠    黄帝建“坛”开创祭祖之先河
  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占据黄河中下游地区大片土地的部落首领黄帝,在古冀州涿鹿一带(今运城市盐湖周边地区)和另一部落的首领蚩尢展开大战,这场部落大战以蚩尤失败而告终。黄帝在部落统一战争之后,挟胜利者之威严和光宗耀祖之情怀,决定在始祖女娲故里——汾阴雎上建坛祭祀。
  我们说女娲故里在今山西万荣县,不仅有始建于黄帝时的"扫地坛"的记载,而且有2000多年前虽几经迁建,至今仍保存的后土祠建筑。1942年在长沙楚墓出土的我国战国中、晚期帛书中也明确记载伏羲、女娲“居于雎□”。虽然此帛书上记载的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创世说”的神话传说,但它毕竟是出自于2400多年前古人的实物文字记载,因而可信度要大一些。
  既然女娲故里在汾阴雎上,黄帝祭祀要到汾阴雎上来是顺理成章的。黄帝在女娲居住地“扫地为坛”,即建造祭祀圣母的场所也是可以理解的。黄帝为什么要在大败蚩尤后建祭祀女娲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远古时期人们有祭祖的传统,那时还没有神话传说,还没有造出人们崇拜的神,他们祭祀的一般是自己的祖先和部落首领,希望他们永生的灵魂保佑人们平安。二是黄帝战蚩尤久战不胜时,黄帝做了一梦,梦见女娲教他破蚩尤的办法。《黄帝本纪》说:“帝战未胜,归太山之阿,惨然而寐,梦见西王母(即女娲)遣道人披玄狐衣,持符授帝。”《太平御览》引《合诚图》:“黄帝游元扈上洛,有凤凰衍图以置帝前,遁甲奇门从此始。”《太平御览》引《河图》:“黄帝游于洛,见鲤鱼长三尺,青身无鳞,赤文成字。”总之是女娲教给了黄帝破敌之策。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但古人对做梦这种现象还不能科学解释,往往信以为真,如此大德岂能不报。如此看来,黄帝建坛祭祀女娲也是应有之义。三是当时蚩尤占据河东部分地区,黄帝打败蚩尤后为了安抚蚩尤旧部,进而安定天下,“轩辕扫地而安九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可见黄帝亲自到河东汾阴雎上建坛祭祀始祖女娲也不失为上策。
  黄帝在雎上建了一个什么样的坛呢?可能是露天场所的一个方坛。据《汉书·祭祀志》说“方坛、无屋、有墙门而已”。也可能是圆顶有沿的“大屋”。据西安半坡遗址和甘肃大地湾遗址考古发现,那时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建造300多平方米的“大屋”了。有人从现代字义解释“扫地坛”,认为古代生活简陋,黄帝祭祖也只是亲自扫一片地,摆上供品祭祀祖先,这是不正确的。古汉语“扫”字是祭祀的意思,我们现在说清明”扫墓“就有此含义。古代“地即母”,“地”和“母”可以通用,“坛”有场所的意思。黄帝的原意应该是祭祀伟大圣母建造的祭祀场所。
  黄帝后世子孙尧、舜、禹和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几千年间,对后土圣母女娲的祭祀活动一直未断。据后土祠《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记载:“轩辕氏扫地为坛于雎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这说明自黄帝开始祭祀女娲以来到周王朝,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祭祀后土圣母女娲,是不争的事实。
  汉武帝修“祠”祭祖传统发扬光大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和秦始皇并称的很有作为的一代帝王,尤其是他开疆拓土的功绩,更为史家所称道。武帝时,汉王朝已达到了最繁荣、最强盛时期。此时的汉武帝也有点像当年黄帝一样,乘大胜之余威,挟创业之豪情,满怀对先祖的崇敬心情,大搞祭祖活动。
  公元前117年,在黄帝所建“扫地坛”遗址附近的黄河边,出土了一只“大鼎”,据《鼎录》记载,此鼎“容十二石”,可见之大。报汉武帝后,认为这是吉祥之兆,因为鼎在古代被认为是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于是汉武帝下令,改年号为“元鼎”,并派人在得鼎处修后土祠。我们且不问汉武帝是否真得此鼎,但汉武帝改年号、修后土祠则有文献可查。最为可贵的是,汉武帝比黄帝时祭祖更明确,直接点出“后土”,并且用宗族祭祀祖宗时才使用的“祠”字,可见汉武帝也把圣母女娲完全看成了自己的远古始祖。同时在后土祠内还保留了“扫地坛”原有位置,更说明了从“扫地坛”到“后土祠”的历史变迁和一脉相承。
  具体到汉武帝时修建的后土祠的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没有留下较详细的史料记载,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建筑规模不会太小。有记载说,当时不仅修建有后土祠,而且还建有汉武帝的行宫和文武百官下榻之处。
  汉武帝不仅下令修复后土祠,而且身体力行,曾先后六次亲自祭祀。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祭祀时,他站在“得鼎处”,思绪如潮,感慨万千,遂作《宝鼎之歌》一首。歌中写道:“汾阴出鼎,皇祐元始。五音六律,依违飨昭。”“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汉书·礼乐志》)歌词中描写了他得鼎改元的兴奋之情,记述了祭祀后土圣母的宏大场面,回顾了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同时也寄托了他企盼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的希望。
  在他晚年最后一次到后土祠祭祀时,又留下了开一代文体之先河的千古绝唱《秋风辞》。辞中写道:“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意思是说,他在怀着十分虔诚的心情祭祀后土时,一位兰花似的秀逸、菊花般的芳馨的俊才盛德的佳人——后土女娲浮现在眼前,并发誓对她为子孙后代的生息繁衍,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作之贡献,永不忘怀。但奈何自己的青春已去,尽管如此,还是企盼圣母保佑他在有生之年再铸辉煌。这不仅反映了汉武帝对后土圣母的无限崇敬,同时也反映了汉武帝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
  宋真宗立“碑”祭祖盛况诏告后世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兄弟二人,经过连年的征战厮杀创下的大宋基业,到宋真宗赵恒时已天下太平,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中国历史上就有“盛世修志”、“族兴建祠”的传统。这时的宋真宗理所当然地也把“修志”、“建祠”祭祖摆在了重要日程。
  宋真宗不辞辛苦亲自动笔为黄帝树碑立传,写成《黄帝本纪》一书,把此前有关黄帝的各种文献记载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宋真宗写《黄帝本纪》的目的,一方面是出于对黄帝的崇敬,此外也为他修建后土祠,祭祠后土圣母作了舆论和理论的铺垫。宋真宗时期对后土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据史料记载,仅占地面积就达数百亩。各种大型建筑物20多处,史称:“规模壮丽,同于王室。”为“海内祠庙之冠”。据《荣河县志》记载,当时修路就动用士兵5000之众,可想工程之大。
  值得一提的是后土祠内至今保存的宋真宗亲自撰文、亲笔书丹的《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碑刻全文1365字,是一块特大型的御制御书碑,对研究历代帝王祭祀圣母女娲的情况,对弘扬女娲文化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史料。
  碑文的主要内容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宗明义说明他来祭祠后土、祭祠祖宗神灵是“缅观旧史,历览前王”,接着引经据典说明祭祠的重要性。二是说明后土祠所在地汾阴雎上,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祭祀祖先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说明后土圣母的神灵很灵验。他还列举了汉武帝、唐玄宗祭祀后土都得到了瑞兆。三是为宋太祖、宋太宗歌功颂德。我们从碑铭上就可以看出“二圣”就是指的宋真宗的父亲和伯父,也就是宋太祖、宋太宗。“配飨”亦称配享、附祭,专指帝王宗祀之祭,是说新死者与先祖共享祭祀之意。这就告诉人们1000多年前的宋真宗之所以让他父亲和伯父“配飨”,就是想借助祭祀始祖圣母这块宝地,认祖归宗。在这里十分清楚地看出宋真宗,已经把后土圣母女娲完全看作是自己的始祖了。四是记述宋真宗顺民意大搞祭祀圣母活动的盛大场面,当然也不会忘记对宋真宗本人的政绩作一表白,这对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祭祖活动的盛大场面,当然也不会忘记对宋真宗本人的政绩作一表白,这对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祭祖活动的背景是很有意义的。五是宋真宗一方面企盼后土圣母“继庆灵”,“达券佑”,佑助自己的子孙;一方面“刊乐石,镂信辞”,“昭锡类之仁,传乎不朽”。正是为此而立碑,意在昭示后世子孙,永不忘祖。
暗芜
2012-08-03 · TA获得超过14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0.2万
展开全部
皇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