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展开全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都离不开创新意识的支撑。如果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则学起知识来更轻松,更易掌握,同时也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学生只要把学的知识作为自己创新的成果,就能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发展的目的。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必须放手构建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引导学生创新的基础“再创造”。
小学生都具有同样的特点:总是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则反之。数学课恰恰需要用旧的知识来做学习新知识的铺垫。这样一来就更需要教师能转变方式,变旧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的向导,运用旧知识的根源作用,从旧知识出发,使学生形成新的探索欲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研究的欲望。
例如,当学生掌握了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说一个数,你能迅速判断是否能被2或5整除吗?”当学生判断几个数后,再问:“我不仅知道这个能不能被2或5整除,我还知道它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说几个数,老师进行判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变旧知识为新动力,进行新的学习。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是“教”这个主导下的主体;“教”是对“学”的主导。就是说,课堂教学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水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思考学生可能会怎样去想,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教师基本可以不讲,可以在强化认识基础、认定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认知冲突。
二、 鼓励学生创新的尝试:“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就是看到苹果落地后提出问题,从而进行研究,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注意学生的质疑环节,并且加以充分利用。
首先,要培养学生“敢问”的心理。学生受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质量不高或离谱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敢于发问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质疑。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边听边想、引发质疑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边听边想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捕捉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进行加工再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知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质疑之后,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尽可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这方面首先要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亲自动脑、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解答关键,总结出规律。
三、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求异”。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当按照一般常规解决问题而遇到阻碍时,能迅速改变方向,突破原有思路,另辟蹊径,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的思维。锻炼学生求异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喜欢用分析法,有的学生偏爱综合法,也有的学生经常是双管齐下。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能强求一律,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发挥其潜能。
求异思维必须尝试多样的形式,尽力避免思维的单一化,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让思路变通,殊途同归。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设疑的巧妙。例如,在教学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我设计了如下的一组练习题:(1)1/2+1/3(2)1/3+1/4(3)1/3-1/4(4)1/4-1/5…… 让学生通过计算、归纳总结出规律。学生经过分析、研究,最后得出: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如果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而分子都是“1”,那么计算的结果就可以是原分母的乘积为分母,分子是原分子的和或差。
通过此类的练习,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遇到问题要敢想敢试,只要善于动脑,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绩。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设想、敢于求异的思维能力。
四、锻炼思维能力的翅膀:“想象”。
想象是一种把人脑中过去所形成的无数个条件反射的暂时联系的重新组合,使它复活起来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曾有人说过:“想象孕育着创造,想象是创造之母。”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异常丰富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引发出新的知识。例如,在教会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后,让学生用几个几何图形拼合成组合图形,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组合,拼成了小房子、汽车、花草等图案,既复习了几何图形,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为将来的学习组合图形奠定了基础。
另外,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让学生主动探索、创新、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要让学生都在学习活动中分享到创造的喜悦。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我们教师着眼于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使之能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新世纪学生。
一、 引导学生创新的基础“再创造”。
小学生都具有同样的特点:总是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则反之。数学课恰恰需要用旧的知识来做学习新知识的铺垫。这样一来就更需要教师能转变方式,变旧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的向导,运用旧知识的根源作用,从旧知识出发,使学生形成新的探索欲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研究的欲望。
例如,当学生掌握了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说一个数,你能迅速判断是否能被2或5整除吗?”当学生判断几个数后,再问:“我不仅知道这个能不能被2或5整除,我还知道它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说几个数,老师进行判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变旧知识为新动力,进行新的学习。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是“教”这个主导下的主体;“教”是对“学”的主导。就是说,课堂教学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水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思考学生可能会怎样去想,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教师基本可以不讲,可以在强化认识基础、认定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认知冲突。
二、 鼓励学生创新的尝试:“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就是看到苹果落地后提出问题,从而进行研究,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注意学生的质疑环节,并且加以充分利用。
首先,要培养学生“敢问”的心理。学生受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质量不高或离谱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敢于发问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质疑。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边听边想、引发质疑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边听边想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捕捉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进行加工再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知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质疑之后,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尽可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这方面首先要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亲自动脑、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解答关键,总结出规律。
三、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求异”。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当按照一般常规解决问题而遇到阻碍时,能迅速改变方向,突破原有思路,另辟蹊径,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的思维。锻炼学生求异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喜欢用分析法,有的学生偏爱综合法,也有的学生经常是双管齐下。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能强求一律,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发挥其潜能。
求异思维必须尝试多样的形式,尽力避免思维的单一化,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让思路变通,殊途同归。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设疑的巧妙。例如,在教学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我设计了如下的一组练习题:(1)1/2+1/3(2)1/3+1/4(3)1/3-1/4(4)1/4-1/5…… 让学生通过计算、归纳总结出规律。学生经过分析、研究,最后得出: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如果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而分子都是“1”,那么计算的结果就可以是原分母的乘积为分母,分子是原分子的和或差。
通过此类的练习,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遇到问题要敢想敢试,只要善于动脑,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绩。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设想、敢于求异的思维能力。
四、锻炼思维能力的翅膀:“想象”。
想象是一种把人脑中过去所形成的无数个条件反射的暂时联系的重新组合,使它复活起来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曾有人说过:“想象孕育着创造,想象是创造之母。”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异常丰富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引发出新的知识。例如,在教会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后,让学生用几个几何图形拼合成组合图形,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组合,拼成了小房子、汽车、花草等图案,既复习了几何图形,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为将来的学习组合图形奠定了基础。
另外,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让学生主动探索、创新、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要让学生都在学习活动中分享到创造的喜悦。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我们教师着眼于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使之能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新世纪学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