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那么,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激发学习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游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戏、生动的故事、都会使相对单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激趣。例如:教学数的分与合,可以采用“拍手”的数学游戏,以10的分与合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廖小荷,我问你,我的4拍几?学生边拍手边回答:邓老师,告诉你,你的4拍6.这一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随时调整互拍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随时改变形式,如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故事激趣。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比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不断演算,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能激发学生的意志,唤起他们对计算的兴趣;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中,有意出现“小马虎”做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先指出错误,再看看自己所犯的错误,既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迈向成功的催化剂,使人终身受益。学生计算习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验算习惯。
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升计算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审题是计算过程中关键的第一步。审题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消除强信息集中产生的思维干扰。例如,计算18-7+3时,受“凑整”这一强信息的干扰,有好多学生算成18-7+3=18。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做,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这样简单的一道计算题就算错了,因此,加强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3和8;有的擦擦写写,写写擦擦,模糊不清;有的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等等,都可能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督促学生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
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往往不能自觉地检查和验算。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要求学生计算要做到“四查”:一查数字是否抄对了;二查符号是否准确;三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四查结果是否算对和写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这是有益学生终身的好事情,我们必须切实抓好。
三、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优化算法。
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例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探究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是一个难点。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体会“凑十”的过程,领悟“凑十”的方法。如:。上课的开始学生通过情境、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8+5。有学生马上汇报出了答案:老师,8+5=13。我说:你真聪明!还有多少小朋友也知道结果?知道的小朋友想办法验证一下你的结果是否正确;不知道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学具帮助我们进行计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用学具分别表示8和5,按照各自不同的思路进行操作,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感悟加法进位的算理。汇报时我尽量让学生叙述 、补充,收集各种信息,展示多种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10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快速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口算训练。
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口算,加强口算训练。因为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笔算、珠算、估算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加强口算训练,在每节数学课前,我都会利用3至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如:(1)口算比赛,让学生在书上口算练习题的后面直接写得数,比赛后组织校对、评价。并让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说说自已的诀窍。(2)看口算卡片直接写得数,可以将书上的口算题或一些重点口算式题写在卡片上,学生依次写出得数,最后出示口算题组织学生校对、评价。(3)看口算题直接口答,让学生自已先口算一遍后再指名回答。(4)听算,教师念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口算题,听算结束后出示口算题,组织学生校对,评价听算结果。(5)找朋友:让学生拿着口算卡片找到得数等。这种紧张有序的训练形式,既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又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大地提高了群体学生口算练习的质量。
五、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设计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方法重点练。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算理基础和算法形成的习题让学生练,如9+5= □的凑十计算过程,这样,学生既搞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计算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2、用易混淆对比练。将用易混淆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计算的准确率。3、经常出错反复练。把学生利用新算法计算时出现的一些典型错例板书出来,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改正过来,可以为学生算法扫清障碍。4练习要因人施教,分层提出练习目标。对于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对于思维较慢的学生,要求就低些;对于差生,让他们做最基本的习题,在练习中给予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信心,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加强错题的整理和分析。
要重视学生错题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错误的思想根源。在平时的批改作业中,我准备一本记录本,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录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的进行“活疗”。同时,也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本、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让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携起手来,坚持不懈,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共同努力吧﹗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那么,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激发学习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游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戏、生动的故事、都会使相对单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激趣。例如:教学数的分与合,可以采用“拍手”的数学游戏,以10的分与合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廖小荷,我问你,我的4拍几?学生边拍手边回答:邓老师,告诉你,你的4拍6.这一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随时调整互拍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随时改变形式,如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故事激趣。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比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不断演算,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能激发学生的意志,唤起他们对计算的兴趣;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中,有意出现“小马虎”做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先指出错误,再看看自己所犯的错误,既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迈向成功的催化剂,使人终身受益。学生计算习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验算习惯。
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升计算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审题是计算过程中关键的第一步。审题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消除强信息集中产生的思维干扰。例如,计算18-7+3时,受“凑整”这一强信息的干扰,有好多学生算成18-7+3=18。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做,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这样简单的一道计算题就算错了,因此,加强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3和8;有的擦擦写写,写写擦擦,模糊不清;有的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等等,都可能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督促学生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
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往往不能自觉地检查和验算。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要求学生计算要做到“四查”:一查数字是否抄对了;二查符号是否准确;三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四查结果是否算对和写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这是有益学生终身的好事情,我们必须切实抓好。
三、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优化算法。
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例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探究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是一个难点。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体会“凑十”的过程,领悟“凑十”的方法。如:。上课的开始学生通过情境、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8+5。有学生马上汇报出了答案:老师,8+5=13。我说:你真聪明!还有多少小朋友也知道结果?知道的小朋友想办法验证一下你的结果是否正确;不知道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学具帮助我们进行计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用学具分别表示8和5,按照各自不同的思路进行操作,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感悟加法进位的算理。汇报时我尽量让学生叙述 、补充,收集各种信息,展示多种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10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快速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口算训练。
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口算,加强口算训练。因为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笔算、珠算、估算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加强口算训练,在每节数学课前,我都会利用3至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如:(1)口算比赛,让学生在书上口算练习题的后面直接写得数,比赛后组织校对、评价。并让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说说自已的诀窍。(2)看口算卡片直接写得数,可以将书上的口算题或一些重点口算式题写在卡片上,学生依次写出得数,最后出示口算题组织学生校对、评价。(3)看口算题直接口答,让学生自已先口算一遍后再指名回答。(4)听算,教师念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口算题,听算结束后出示口算题,组织学生校对,评价听算结果。(5)找朋友:让学生拿着口算卡片找到得数等。这种紧张有序的训练形式,既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又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大地提高了群体学生口算练习的质量。
五、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设计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方法重点练。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算理基础和算法形成的习题让学生练,如9+5= □的凑十计算过程,这样,学生既搞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计算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2、用易混淆对比练。将用易混淆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计算的准确率。3、经常出错反复练。把学生利用新算法计算时出现的一些典型错例板书出来,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改正过来,可以为学生算法扫清障碍。4练习要因人施教,分层提出练习目标。对于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对于思维较慢的学生,要求就低些;对于差生,让他们做最基本的习题,在练习中给予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信心,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加强错题的整理和分析。
要重视学生错题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错误的思想根源。在平时的批改作业中,我准备一本记录本,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录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的进行“活疗”。同时,也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本、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让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携起手来,坚持不懈,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共同努力吧﹗
展开全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所谓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过程,学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甚至连老师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 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显然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虽然活跃起来了,场面也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之后,我们却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明确指出:“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共同的活动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学生不主动地去学,单凭老师硬灌是不行的。所以“教学”必须把教师的认真讲解与学生的积极投入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所以,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学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分层次作业布置;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竞赛激励法等等。 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学生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目标,自觉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②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教师目标 ①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②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特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采用这样的模式:基本训练(铺垫练习)——例题教学(总结法则)——反复操练(形成技能)。在这种 “纯粹的计算” 课堂上,教学目标总是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于是计算教学的课堂成了单调、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为深化教学改革,把切实有效的计算教学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4大块: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就草草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着手,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认真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于如何开展计算课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研究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展开,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实践。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4、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初步形成一套有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六、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前期探索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月)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课题论证及课题申报。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培训课题研究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研究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样本,制定具体可行的分阶段研究计划,有序开展活动,深入研究。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专题活动,研讨课堂教学模式,并收集过程性资料,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7月) 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阶段。各负责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课题组负责人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出结题报告,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展示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验,边反思,边完善。组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施本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