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在青铜铸造史上有什么地位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
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2]。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扩展资料:
司母戊鼎历史
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即商王武丁之妻)铸鼎 。
1939年,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消息被日军获悉,村民担心被日军发现,重新埋入地下 。
1946年6月,商后母戊鼎被重新挖出,运送南京并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商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国家博物馆 。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对商后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
2011年3月底,商后母戊鼎的标牌和解说词进行改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在青铜铸造史上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
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扩展资料
商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武官村位于安阳市西北3千米的江河北岸、殷城宫殿宗庙区和王陵区之间,属于殷墟遗址重点保护区,武官村区域先后发掘出了上千座墓葬,还有十几座王公大墓。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商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应当是“后”的意思。
2005年,商后母戊鼎在殷墟博物馆展出。
2013年,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时任中国总理李克强的陪同下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内商后母戊鼎等文物 。
2019年,中意文化遗产合作活动中意大利时任总理朱塞佩·孔特参观并点评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商后母戊鼎等文物精品 。
2017-09-29
世界地位 :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 安阳 ,是 商王 祖庚 或 祖甲 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 青铜器 的代表作,原称“ 司母戊鼎 ”“ 司母戊大方鼎 ”。收藏于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中国 国家一级文物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 青铜器 ,享誉“镇国之宝”美誉。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 妇妌 (jǐng)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最重的铜器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