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具备哪些方面
1、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2、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3、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4、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5、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
扩展资料
1、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2、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3、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
4、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
5、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1、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2、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3、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4、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5、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
6、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7、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8、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9、加工制作有效支持课堂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
10、确保相关设备与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正常使用。
11、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12、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13、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
14、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
15、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
16、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提升技术素养并发挥其技术优势。
17、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
18、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9、尝试利用技术工具开展测验、练习等工作,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20、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21、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具备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识。
22、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24、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25、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1、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2、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3、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
4、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5、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尝试利用技术工具开展测验、练习等工作,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包括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课堂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一、技术素养: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
(1)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2)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3)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4)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5)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
(1)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
(2)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3)探索使用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
(4)利用技术手段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相连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5)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二、计划与准备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
(1)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2)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3)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4)加工制作有效支持课堂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
(5)确保相关设备与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正常使用。
(6)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
(1)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确定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
(2)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
(3)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4)设计学习指导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与创造。
(5)确保学生便捷、安全地访问网络和利用资源。
(6)预见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三、组织与管理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
(1)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2)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
(3)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
(4)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
(5)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提升技术素养并发挥其技术优势。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
(1)利用技术支持,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让学生在集体、小组和个别学习中平等获得技术资源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3)有效使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对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指导和适当干预。
(4)灵活处置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发生的意外状况。
(5)支持学生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技术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四、评估与诊断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
(1)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
(2)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尝试利用技术工具开展测验、练习等工作,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4)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
(1)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并合理选取或加工利用评价工具。
(2)综合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依据。
(3)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与互评,做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4)利用技术手段持续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关键信息,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五、学习与发展
(1)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具备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识。
(2)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4)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5)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