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7-06-1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领悟程度、教学实践的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并不能很好地统一,课堂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等变化而不断扩展。具体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其有效性是指教师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及物质设备等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目的——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共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不只是数学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而是全面发展,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成就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要获得相应的发展,包括师德水平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增强,教学行为的调整,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学经验的积累,自主意识的觉醒,教育思维的转换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等等。
2.过程——教和学的统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被夸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得有效,而且表现在学生学得有效。学生要学得有效,取决于教师是否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数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
3.结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独有的学习风格。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可能的范围内促使学生个体的多种智能形成最佳组合,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也正是新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的重要思想。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生的相互尊重、理解、帮助,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能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上述几组关系,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开放、双重、双效等方面。
1.开放。开放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教学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开放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较多地依据自己的能力、个性来寻找适合的数学学习方法。例如,王伟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情景导入:“把一张白纸想象成无限大的一个平面,在这个平面上画两条直线,可能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纯数学的情境,同时也是一个“起点低,结果放”的情境,每个学生面对这种情境都可以基于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刘豪丹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设计了“谁是我们心目中的奥运英雄”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你能判断出谁最受欢迎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心中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自觉地参与了知识的生成,凸显了思维的过程,为数学课堂教学创设了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开放性的问题教学,不仅有着广度上的开放,还有着深度上的开放。综合考虑两种问题设计的优势,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障。
2.双重。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统一,数学知识和数学情感的和谐一致,这些便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双重特征所在。教学相长是教与学双方面都要发展,但在实际活动中总只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忽视教师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的缺失。在新的时期,教师应“生生不息”,在照亮别人、在研究如何教好学生的同时,还要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这种双重性,同样反映在教学内容的疏与密,教学方法的巧与拙,教学节奏的松与弛,教学语言的庄与谐,教学形态的动与静上。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和谐的教学、生态的教学。例如,黄育林老师执教《平均数》后撰写的教学叙事案例《备课不忘备学生---记《平均数》一课的教研感悟》中充分展示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王伟老师在针对《垂直与平行》这一教学内容,在备课之前,她们骨干小组对这一内容在现行的5个版本中的编排进行了比较,根据朱乐平老师拟订的思路设计教学预案,然后进行试教,对第一次试教出现的问题,她们进行了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教学设计参加“我心中的好课”研讨、展示。在研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发展,也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素质。
3.双效。即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教学效率,是指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速度。教学进度快,教学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获得发展,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切实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学效益则指师生经过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变化,如学生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技能逐步提高和教育智慧的渐渐积累。对小学生而言,教学效益不仅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方面,而且表现在智能发展方面,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教学效率更多的是考察教与学的进展速度,教学效益则着重考察教与学的效果,前者注重过程,而后者注重结果。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特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着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善于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要重视有效的反思和评价。
1.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一问题上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心态主动更新对学生认知的固有模式,积极建构起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关心呵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放飞希望、自由、理想的舞台。
2.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来源是主体的认知需要,这种需要的激发有赖于外部的刺激。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较差,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教师要精心创设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诱因使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学习需要上升为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需要。例如,夏灵琼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通过回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击缶的画面引出“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例如,在设计中感受1秒,接着感受5秒,最后再感受1分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3.适度引领指导,促进知识建构。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前人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教师的启发引导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引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要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例如,黄建活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了让学生清晰、到位地理解鸡兔同笼问题,黄老师逐层深入为学生铺路搭桥,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等等,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调整、优化,逐渐使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模型脱口而出,“让鸡去演兔”或“让兔去演鸡”。虽然这是一句看似很简单的话,但纵观教学流程,不难发现数学模型学生“头脑创造”中还原生命活力所坚守的一份力量。
4.反思教学实践,重视有效评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更新教学观念,也需要师生融洽的合作,当然,教师仍然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比如,课堂提问要分层次进行,简单的问题、一般性的问题、较有难度的问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要重视评价的作用。这里的评价,既有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纠正错误;通过相互评价,发现并肯定对方的优势,形成评价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评价形式。它不同于纯理论、思辩式的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所经历过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回忆、刻画、描述,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文本记录发现课堂教学的脉络,更快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而且通过教师之间的互评,可以凸显被教师习惯化的环节,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深刻的反思,形成客观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课堂反馈,从学生的思维、语言特点出发,写出他们评价背后对课堂教学的期待,以学生的所想、所思作为自己的所忧、所虑,反思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等变化而不断扩展。具体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其有效性是指教师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及物质设备等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目的——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共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不只是数学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而是全面发展,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成就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要获得相应的发展,包括师德水平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增强,教学行为的调整,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学经验的积累,自主意识的觉醒,教育思维的转换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等等。
2.过程——教和学的统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被夸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得有效,而且表现在学生学得有效。学生要学得有效,取决于教师是否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数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
3.结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独有的学习风格。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可能的范围内促使学生个体的多种智能形成最佳组合,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也正是新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的重要思想。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生的相互尊重、理解、帮助,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能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上述几组关系,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开放、双重、双效等方面。
1.开放。开放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教学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开放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较多地依据自己的能力、个性来寻找适合的数学学习方法。例如,王伟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情景导入:“把一张白纸想象成无限大的一个平面,在这个平面上画两条直线,可能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纯数学的情境,同时也是一个“起点低,结果放”的情境,每个学生面对这种情境都可以基于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刘豪丹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设计了“谁是我们心目中的奥运英雄”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你能判断出谁最受欢迎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心中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自觉地参与了知识的生成,凸显了思维的过程,为数学课堂教学创设了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开放性的问题教学,不仅有着广度上的开放,还有着深度上的开放。综合考虑两种问题设计的优势,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障。
2.双重。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统一,数学知识和数学情感的和谐一致,这些便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双重特征所在。教学相长是教与学双方面都要发展,但在实际活动中总只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忽视教师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的缺失。在新的时期,教师应“生生不息”,在照亮别人、在研究如何教好学生的同时,还要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这种双重性,同样反映在教学内容的疏与密,教学方法的巧与拙,教学节奏的松与弛,教学语言的庄与谐,教学形态的动与静上。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和谐的教学、生态的教学。例如,黄育林老师执教《平均数》后撰写的教学叙事案例《备课不忘备学生---记《平均数》一课的教研感悟》中充分展示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王伟老师在针对《垂直与平行》这一教学内容,在备课之前,她们骨干小组对这一内容在现行的5个版本中的编排进行了比较,根据朱乐平老师拟订的思路设计教学预案,然后进行试教,对第一次试教出现的问题,她们进行了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教学设计参加“我心中的好课”研讨、展示。在研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发展,也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素质。
3.双效。即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教学效率,是指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速度。教学进度快,教学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获得发展,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切实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学效益则指师生经过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变化,如学生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技能逐步提高和教育智慧的渐渐积累。对小学生而言,教学效益不仅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方面,而且表现在智能发展方面,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教学效率更多的是考察教与学的进展速度,教学效益则着重考察教与学的效果,前者注重过程,而后者注重结果。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特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着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善于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要重视有效的反思和评价。
1.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一问题上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心态主动更新对学生认知的固有模式,积极建构起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关心呵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放飞希望、自由、理想的舞台。
2.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来源是主体的认知需要,这种需要的激发有赖于外部的刺激。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较差,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教师要精心创设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诱因使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学习需要上升为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需要。例如,夏灵琼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通过回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击缶的画面引出“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例如,在设计中感受1秒,接着感受5秒,最后再感受1分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3.适度引领指导,促进知识建构。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前人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教师的启发引导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引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要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例如,黄建活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了让学生清晰、到位地理解鸡兔同笼问题,黄老师逐层深入为学生铺路搭桥,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等等,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调整、优化,逐渐使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模型脱口而出,“让鸡去演兔”或“让兔去演鸡”。虽然这是一句看似很简单的话,但纵观教学流程,不难发现数学模型学生“头脑创造”中还原生命活力所坚守的一份力量。
4.反思教学实践,重视有效评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更新教学观念,也需要师生融洽的合作,当然,教师仍然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比如,课堂提问要分层次进行,简单的问题、一般性的问题、较有难度的问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要重视评价的作用。这里的评价,既有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纠正错误;通过相互评价,发现并肯定对方的优势,形成评价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评价形式。它不同于纯理论、思辩式的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所经历过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回忆、刻画、描述,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文本记录发现课堂教学的脉络,更快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而且通过教师之间的互评,可以凸显被教师习惯化的环节,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深刻的反思,形成客观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课堂反馈,从学生的思维、语言特点出发,写出他们评价背后对课堂教学的期待,以学生的所想、所思作为自己的所忧、所虑,反思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