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语文学习创新能力
展开全部
(转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如何科学有效地优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重点问题。本学期,我在本班中进行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验,感受颇深,现将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今的学生已经被各种各样的考试压得晕头转向,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只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有利于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自愿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激活创造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使创造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以往在教学生字时我要求学生把生字词在课文中标出来,然后寻找自己觉得最好的办法把它们记下来,最后再找学生汇报她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起初我感觉这个方法也挺好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所想的方法也不错,可是慢慢的我发现这种方法只对于那些爱动脑筋的同学有用,并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越来越不好。《我是什么》这一课生字特别多,而且都相当复杂,我想再用这样的方法恐怕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于是今天我告诉同学们:“如果你已经想到了好办法,你就可以下位去告诉你的好朋友,让她也能和你一样牢牢地记住这个字,永远都不会忘。咱们比一比,看谁最快,看哪个小组最先结束然后安静地坐好。”学生已经习惯了下位找朋友的游戏,快的学生马上就离开座位了,去帮他的好朋友。过了几分钟学生好像已经适应这是一个游戏,他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于是很快就静了下来。当我一宣布现在可以将你刚才给好朋友分享的方法介绍给大家的时候,学生立刻兴致高昂,踊跃地举手想要表现自己。我喜欢他们们喜欢表现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只有敢于展示自己的人才会成功。他们汇报的结果果然证明了这一点。李哲同学说:“我想让全班同学都记住躁,就是有一个人,他脾气特别坏,看到超市的木头货架上有很多东西,就一脚给踢飞了。”说得多么形象啊,既说出了字形,又联系了字义,我想所有的同学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个字原来可以这样记,汉字真是太有趣了。我对他的说法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学生想表现自己的欲望更强烈了,宋文彬说:“我想让全班同学都记住器,就是现在警察发明了一种警犬,它长了四张嘴。”哈哈,这个想法太奇妙了,我赶紧说:“这样的话,我们的警察再抓小偷可就不用愁了。”全班同学都会心的笑起来。这节课的生字虽然多而且比以前的生字要难很多,但学生学得非常高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却是高出以往的任何一节课。今天的识字课真的令我大吃一惊,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确是不可估量的,这跟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多用激励手段,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曾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众所周知,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于谦谦君子型,尊重传统、尊重权威,而缺少一种批判精神,缺乏个性的张扬,这势必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创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上,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不拘泥于“古”不拘泥于“长”,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决不是用自己一套已有的成熟的思维模式、学习思路或思想观念束缚和限制学生该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疑点有意地设置争论的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他们一个自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
《小枣树和小柳树》一文中,小枣树和小柳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课文的立意所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争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喜欢小枣树?”那时候多数学生都被小枣树的宽宏大量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的美德折服了,于是他们都非常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站到了小枣树的一边;只有少数学生站到小柳树的那边。而且又有几个本来喜欢小柳树的同学也改变了主意。我赶紧抓住机会对那些敢于坚持自既意见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并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同学说:“我就是喜欢柳树,它绿得早,落叶晚,长得又漂亮,还能让人们在它下面乘凉。”我对他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得太好了,柳树身上有这么多的优点,老师也有点喜欢它了。”这下喜欢枣树的同学沉不住气了,赶紧进行反驳:“柳树虽然有这么多优点,但是它太骄傲了,不像小枣树一点也不炫耀自己。” “小柳树只是长得漂亮,还不会结枣子呢。”“有别的同学赶紧插嘴:“小枣树宽宏大量,不只看小柳树的短处,它看到了小柳树的长处,还夸小柳树呢。”这时学生显然是有些激动了,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对于小枣树和小柳树长处的争论虽然进入了一种极端,但确实对它们的长处和短处都有了一个很深入、全面的认识。我顺势利导,让学生发现小枣树和小柳树都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我们在对待优点和缺点的时候要怎样做呢?学生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共识“要像小枣树那样多看别人的优点,当别人嘲笑自己时不能泄气。”学生通过这次争论,对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还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演一演
低年级课文极富儿童情趣,情节引人入胜,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又比较喜欢将自己当成是故事里的人物,因此在教学时我经常采用学生最喜欢的也是最能让学生进行创新的方式——表演,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过程中一步一步感悟课文内容,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就采取了让全体学生参与表演和评价的形式,在这样的表演和评价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将猫头鹰的语气、神情、和内心世界领悟得非常到位。他们抓住了猫头鹰的“神气极了”去体会它的内心世界,那种即将成为“万兽之王”时不可一世的神态、语气被学生们表演得活灵活现。学生后面的表现更是精彩,而且非常巧妙地将对于“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词语的理解融入其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很高限度的发挥。此时的表演可以说是入情入境,学生真的已经把自己当作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各抒己见,将对袋鼠的不满和对小猴子的拥护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也可以不漏痕迹地揭示课文中蕴藏的道理――相互尊重,是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表现出他们对于自由空间的追求。
2、想一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有所创见。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可见,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
《黄山奇石》这一课中对于奇石的描写都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才让学生感受到了那些石头的奇特、有趣。而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更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模仿课文的写法去进行仿写,效果还真得不错。首先我努力激发学生进行想象的兴趣,“课文中提到的奇石的名字多有趣啊,它们到底什么样呢?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你愿意告诉大家吗?”学生一听立刻来了兴趣,纷纷动脑思考,积极发言。第一个学生说:“天狗望月就是一只天狗在望着月亮。”这显然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没有加上丰富的想象,于是我带领学生再一次朗读了写“猴子观海”的那一个自然段。学生读后明白了可以仿照书上的去说,第二个同学说:“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天狗’,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它两腿高高的抬起来,仰着头,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月亮,好像在思念它的家乡。”这真是太精彩了,我立刻对他大加赞赏:“你真了不起,比作者说的还要好呢!你真是一个小作家了!”这个学生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把“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更是说得惟妙惟肖。这节课,我抓住课文中留下的空白,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而这种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我们要努力去发掘课文中的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3、编一编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假如》这一课的结尾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可以让自己的思维任意驰骋。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在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一定也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吧?假如你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打算为谁画点什么呢,能为咱们课文再加上一小节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些同学克制不住自己想要表达的欲望开始和周围的同学兴高采烈地说起来。我没有打断他们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说得很尽兴,大概两分钟之后渐渐停了下来。我赶紧微笑着对学生说:“刚才大家一定说了很多美好的愿望,老师也知道你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愿意来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说:“我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她在寒冷的冬天感觉到温暖。”有的说:“我要给同学们画一个聪明的大脑,让他们在每次考试时都能取得好成绩。”还有的说:“我要给老师画一种无尘粉笔,让老师在给我们讲课时不再受到粉笔末的污染。”这些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令人佩服,我不由得大加赞赏:“你们可真了不起,都成了小作家了!”学生听了积极性更高了,每个人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他们跃跃欲试有的同学都站起来了。正在这时候,下课铃响了,可是学生们意犹未尽,很不愿意下课。可是为了不影响下节课,我只好布置学生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下来,真正的作一次小作家。学生一听也很高兴,就下课了。有不少同学跟在我的后面还是不停地说,我真的为他们的学习热情感到高兴。在后来检查基础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续写更是奇特、丰富、富有爱心。看来学生的想象力真的是不可估量的,至于发挥得如何那就要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去激发他们想象的兴趣。我深信:想象的边界在视线的尽头,在灵感的远处,只要善于激发,它就会沿着学生的思想一直伸展,有始无终……
4、画一画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老师我们的确应该把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这样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回声》这一课时,为了突破“回声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很多学生能够指着自己画的图讲解:“我画的这是桥洞的石壁,这是小青蛙,小青蛙的叫声的波纹往前传,碰到桥洞的石壁就穿不过去了,它就会被荡回来,又回到小青蛙的耳朵边,所以它就能听到自己的叫声了。回声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把发现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给了学生非常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才会真正的乐学,真正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精彩发言也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他们采用了演示、画图讲解等多种形式突破了难点,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以上是我在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点滴体会。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实验,我真正明白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深刻含义,我们作为教师的确应该在创新上下功夫,多采取一些灵活、生动、有趣的形式,给学生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但不管什么样的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的,我们一切要从“实”出发,确实做到教学设计为培养能力服务。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如何科学有效地优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重点问题。本学期,我在本班中进行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验,感受颇深,现将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今的学生已经被各种各样的考试压得晕头转向,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只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有利于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自愿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激活创造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使创造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以往在教学生字时我要求学生把生字词在课文中标出来,然后寻找自己觉得最好的办法把它们记下来,最后再找学生汇报她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起初我感觉这个方法也挺好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所想的方法也不错,可是慢慢的我发现这种方法只对于那些爱动脑筋的同学有用,并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越来越不好。《我是什么》这一课生字特别多,而且都相当复杂,我想再用这样的方法恐怕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于是今天我告诉同学们:“如果你已经想到了好办法,你就可以下位去告诉你的好朋友,让她也能和你一样牢牢地记住这个字,永远都不会忘。咱们比一比,看谁最快,看哪个小组最先结束然后安静地坐好。”学生已经习惯了下位找朋友的游戏,快的学生马上就离开座位了,去帮他的好朋友。过了几分钟学生好像已经适应这是一个游戏,他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于是很快就静了下来。当我一宣布现在可以将你刚才给好朋友分享的方法介绍给大家的时候,学生立刻兴致高昂,踊跃地举手想要表现自己。我喜欢他们们喜欢表现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只有敢于展示自己的人才会成功。他们汇报的结果果然证明了这一点。李哲同学说:“我想让全班同学都记住躁,就是有一个人,他脾气特别坏,看到超市的木头货架上有很多东西,就一脚给踢飞了。”说得多么形象啊,既说出了字形,又联系了字义,我想所有的同学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个字原来可以这样记,汉字真是太有趣了。我对他的说法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学生想表现自己的欲望更强烈了,宋文彬说:“我想让全班同学都记住器,就是现在警察发明了一种警犬,它长了四张嘴。”哈哈,这个想法太奇妙了,我赶紧说:“这样的话,我们的警察再抓小偷可就不用愁了。”全班同学都会心的笑起来。这节课的生字虽然多而且比以前的生字要难很多,但学生学得非常高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却是高出以往的任何一节课。今天的识字课真的令我大吃一惊,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确是不可估量的,这跟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多用激励手段,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曾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众所周知,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于谦谦君子型,尊重传统、尊重权威,而缺少一种批判精神,缺乏个性的张扬,这势必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创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上,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不拘泥于“古”不拘泥于“长”,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决不是用自己一套已有的成熟的思维模式、学习思路或思想观念束缚和限制学生该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疑点有意地设置争论的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他们一个自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
《小枣树和小柳树》一文中,小枣树和小柳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课文的立意所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争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喜欢小枣树?”那时候多数学生都被小枣树的宽宏大量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的美德折服了,于是他们都非常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站到了小枣树的一边;只有少数学生站到小柳树的那边。而且又有几个本来喜欢小柳树的同学也改变了主意。我赶紧抓住机会对那些敢于坚持自既意见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并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同学说:“我就是喜欢柳树,它绿得早,落叶晚,长得又漂亮,还能让人们在它下面乘凉。”我对他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得太好了,柳树身上有这么多的优点,老师也有点喜欢它了。”这下喜欢枣树的同学沉不住气了,赶紧进行反驳:“柳树虽然有这么多优点,但是它太骄傲了,不像小枣树一点也不炫耀自己。” “小柳树只是长得漂亮,还不会结枣子呢。”“有别的同学赶紧插嘴:“小枣树宽宏大量,不只看小柳树的短处,它看到了小柳树的长处,还夸小柳树呢。”这时学生显然是有些激动了,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对于小枣树和小柳树长处的争论虽然进入了一种极端,但确实对它们的长处和短处都有了一个很深入、全面的认识。我顺势利导,让学生发现小枣树和小柳树都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我们在对待优点和缺点的时候要怎样做呢?学生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共识“要像小枣树那样多看别人的优点,当别人嘲笑自己时不能泄气。”学生通过这次争论,对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还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演一演
低年级课文极富儿童情趣,情节引人入胜,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又比较喜欢将自己当成是故事里的人物,因此在教学时我经常采用学生最喜欢的也是最能让学生进行创新的方式——表演,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过程中一步一步感悟课文内容,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就采取了让全体学生参与表演和评价的形式,在这样的表演和评价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将猫头鹰的语气、神情、和内心世界领悟得非常到位。他们抓住了猫头鹰的“神气极了”去体会它的内心世界,那种即将成为“万兽之王”时不可一世的神态、语气被学生们表演得活灵活现。学生后面的表现更是精彩,而且非常巧妙地将对于“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词语的理解融入其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很高限度的发挥。此时的表演可以说是入情入境,学生真的已经把自己当作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各抒己见,将对袋鼠的不满和对小猴子的拥护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也可以不漏痕迹地揭示课文中蕴藏的道理――相互尊重,是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表现出他们对于自由空间的追求。
2、想一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有所创见。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可见,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
《黄山奇石》这一课中对于奇石的描写都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才让学生感受到了那些石头的奇特、有趣。而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更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模仿课文的写法去进行仿写,效果还真得不错。首先我努力激发学生进行想象的兴趣,“课文中提到的奇石的名字多有趣啊,它们到底什么样呢?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你愿意告诉大家吗?”学生一听立刻来了兴趣,纷纷动脑思考,积极发言。第一个学生说:“天狗望月就是一只天狗在望着月亮。”这显然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没有加上丰富的想象,于是我带领学生再一次朗读了写“猴子观海”的那一个自然段。学生读后明白了可以仿照书上的去说,第二个同学说:“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天狗’,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它两腿高高的抬起来,仰着头,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月亮,好像在思念它的家乡。”这真是太精彩了,我立刻对他大加赞赏:“你真了不起,比作者说的还要好呢!你真是一个小作家了!”这个学生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把“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更是说得惟妙惟肖。这节课,我抓住课文中留下的空白,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而这种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我们要努力去发掘课文中的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3、编一编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假如》这一课的结尾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可以让自己的思维任意驰骋。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在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一定也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吧?假如你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打算为谁画点什么呢,能为咱们课文再加上一小节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些同学克制不住自己想要表达的欲望开始和周围的同学兴高采烈地说起来。我没有打断他们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说得很尽兴,大概两分钟之后渐渐停了下来。我赶紧微笑着对学生说:“刚才大家一定说了很多美好的愿望,老师也知道你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愿意来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说:“我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她在寒冷的冬天感觉到温暖。”有的说:“我要给同学们画一个聪明的大脑,让他们在每次考试时都能取得好成绩。”还有的说:“我要给老师画一种无尘粉笔,让老师在给我们讲课时不再受到粉笔末的污染。”这些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令人佩服,我不由得大加赞赏:“你们可真了不起,都成了小作家了!”学生听了积极性更高了,每个人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他们跃跃欲试有的同学都站起来了。正在这时候,下课铃响了,可是学生们意犹未尽,很不愿意下课。可是为了不影响下节课,我只好布置学生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下来,真正的作一次小作家。学生一听也很高兴,就下课了。有不少同学跟在我的后面还是不停地说,我真的为他们的学习热情感到高兴。在后来检查基础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续写更是奇特、丰富、富有爱心。看来学生的想象力真的是不可估量的,至于发挥得如何那就要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去激发他们想象的兴趣。我深信:想象的边界在视线的尽头,在灵感的远处,只要善于激发,它就会沿着学生的思想一直伸展,有始无终……
4、画一画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老师我们的确应该把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这样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回声》这一课时,为了突破“回声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很多学生能够指着自己画的图讲解:“我画的这是桥洞的石壁,这是小青蛙,小青蛙的叫声的波纹往前传,碰到桥洞的石壁就穿不过去了,它就会被荡回来,又回到小青蛙的耳朵边,所以它就能听到自己的叫声了。回声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把发现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给了学生非常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才会真正的乐学,真正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精彩发言也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他们采用了演示、画图讲解等多种形式突破了难点,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以上是我在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点滴体会。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实验,我真正明白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深刻含义,我们作为教师的确应该在创新上下功夫,多采取一些灵活、生动、有趣的形式,给学生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但不管什么样的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的,我们一切要从“实”出发,确实做到教学设计为培养能力服务。
展开全部
一、 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建立学生良好心态和心理素质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如果只是从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挥来看,这两者同样必不可少。小学语文教育的写作课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
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例如:勤奋、自信、勇敢、谦虚、细心、进去心、责任感、顽强的毅力等其他优良的品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克服困难,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良好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优秀的品质。这些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性格和素质的塑造,并不仅仅是非智力的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智力因素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 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人格的教育与兴趣的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学生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去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化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体,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都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灌输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这种讲课方式学生只是一个“袋子”,是一个装东西的死的“袋子”。甚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教学,就是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双边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树立学生课堂的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接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 “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 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重视考试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只能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从而形成了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不良局面。导致学生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封闭化和僵化,缺乏开拓与创新意识。这种教育从短期来看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从长远来看使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课堂中有很多疑问,如果老师允许提问,他们不会没有反应,他们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全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小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心中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适时适当地给予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四、 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形成学生创造性能力
实践是培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我们自古以来就强调身体力行,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发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用实物来验证学生知识,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如果只是从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挥来看,这两者同样必不可少。小学语文教育的写作课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
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例如:勤奋、自信、勇敢、谦虚、细心、进去心、责任感、顽强的毅力等其他优良的品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克服困难,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良好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优秀的品质。这些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性格和素质的塑造,并不仅仅是非智力的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智力因素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 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人格的教育与兴趣的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学生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去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化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体,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都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灌输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这种讲课方式学生只是一个“袋子”,是一个装东西的死的“袋子”。甚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教学,就是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双边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树立学生课堂的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接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 “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 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重视考试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只能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从而形成了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不良局面。导致学生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封闭化和僵化,缺乏开拓与创新意识。这种教育从短期来看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从长远来看使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课堂中有很多疑问,如果老师允许提问,他们不会没有反应,他们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全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小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心中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适时适当地给予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四、 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形成学生创造性能力
实践是培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我们自古以来就强调身体力行,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发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用实物来验证学生知识,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