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解释这句文言文

《论语》上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我看到有两种解释:1、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民族尚且有君主,不象华夏大地连个君主都没有。2、夷狄这样的民族虽然有君主,却赶不上诸... 《论语》上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我看到有两种解释:1、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民族尚且有君主,不象华夏大地连个君主都没有。 2、夷狄这样的民族虽然有君主,却赶不上诸侯纷乱无君的华夏民族。 到底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呢? 展开
 我来答
06顺利平安
2006-03-07 · TA获得超过3.9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9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正确的是:1、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民族尚且有君主,不象华夏大地连个君主都没有。请详见以下说明:

不若华夏之无也,这句话见于《论语》的《八侑第三》,原句为“子曰: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南怀瑾对此的解释是“蛮族落后的地区,虽然有君主,但是不如殷商,国家虽然亡了,但是文化还传承下来。”(《论语别裁》)当然,读《论语》就不能不去读宋儒对此的注释,《论语集注》中说: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无也,有之,不能尽其道也。”可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夷狄尚且有君主,不象中原,有了君主就和没有一样。”
为什么这么解释呢?第一,古汉语的“不如”是“不好像”的意思,有一个互相比较但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意思,而现在的“不如”就是“A比B差”的意思,这个是不同的。同样的例子,比如“妻子”、“具体”等等。第二,本篇讲的就是“礼”,大家可以去看看原文,孔子把君臣礼仪看的很重,所以按照上下文的意思,他不会突然跳出来去介绍夷狄的君主能否去统治诸夏,那样思维的跳跃性也太大了。第三,这个注释是宋朝人写的,那时侯华夷之辨很严重,如果孔子有这个意思,宋朝的儒生应该很方便的应用,并且将之强化为意识形态,可是他们还是这样解释了,说明原文意思确实如此。
那么,下面再了解一下几个概念,主要就是“夷狄”和“诸夏”,我们知道儒学社会企图建立以伦理控制为特征的华夏秩序。华夏秩序观的最基本内容是其文化优越观。在华夏秩序的理念中很早就有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包括油然而生的文明优势观和对这种文化担待的自觉。这种文化自觉的最早形态表现为夷夏之辨的观念的形成。所谓夷夏之辨,就是要辨明夷狄(未开化民族)与诸夏(中国)之间的不同。其实,夷夏之辨的重要标准说开来就是儒学社会的伦理关联、伦理控制,接受了这个标准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对担待华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上国奉行“以小事大”的原则,就可以并入文明的系列。“夷夏之辨标准的实质就在于其是否建立起伦理控制的君主秩序。”(陈劲松 《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关联形式及其功能》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春秋时期的诸夏和夷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早的诸夏是黄河下游东部和黄河中游南岸的国家,包括齐、鲁、卫、曹、郑、宋等,后来又有黄河中游北岸之国家——也就是晋——加入,其时晋人自称:“居深山之中,戎狄之与邻。”然晋国内乱,只有齐国可以抵挡北方蛮族的进攻,于是有了孔子的“微管仲”的话,此时南方的楚、吴、越,西方的秦都不是诸夏的成员,而楚更自称“蛮夷”,要雄心勃勃的统一中国。再然后,楚加入诸夏,后,吴、越等南方国家加入,自战国秦孝公后,秦人也加入诸夏团体,由此,中国大一统的雏形确立。
对此,钱穆评论说:“其大势为文化先进诸国家逐次结合,而为文化后进国家逐次征服……同时文化后进国家而亦逐次为先进诸国所同化”,“在此进展中,诸夏结合之团体亦逐次扩大。”(《国史大纲》上卷P65)
可见,夷狄与诸夏,纯以文化先进与否所区分,孔子也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 子路》)
百度网友5e5999511
2006-03-07 · TA获得超过21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所说的,人们常见的误解,一是把“夷狄”理解为偏远地区或者中国以外、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二是把此语理解为中国傲视天下,是目空一切,认为其他民族都不如中国。这种误解的产生,是因为不知道孔子编订的《春秋》中所说的“夷狄”是指缺乏道德礼义的地方或某些人,这是与孔子学说之外的其他书籍的解释不同的;其次,不是因为不知道中国文化的类象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夷狄”和“诸夏(中国)”不是西方形式逻辑中被“定义”出来的“概念”,而只是中国思维方式中用来代表一类事物的“名”,有这个“名”就必须要有与之相搭配的“实”,有其“实”也就可以用这个“名”,否则都是“名不副实”。把此语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如果没有道德礼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夷狄;如果有道德礼义,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诸夏。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也不如有道德礼义的地方没有君王。”这就是说,道德礼义比君王的存在更重要。

这里涉及到一个华夏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夷夏之辩”。“夷狄”一词从它的源头来说,指的是中原以外的民族,但是,在孔子编订的《春秋》之中并不是指这些偏远的民族,而是一个道德文化方面的名词,也就是说,是用把道德礼义水平低下的地方叫做“夷狄”,把道德礼义水平高的地方叫做“诸夏”,或者叫做“华夏”,如果中原地区道德礼义水平不高,同样也叫做“夷狄”,中原之外的地方如果道德水平很高,也叫做“诸夏”。如果有了道德礼义,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优秀的民族,即使这个民族没有君王,也同样是优秀的;如果没有道德礼义,那么,这个民族就不是优秀民族,即使有君王,也没有什么可取的。道德礼义比君王更重要。在孔子的“三世说”之中,社会的文明程度低的是“据乱世”,道德礼义水平不高;文明程度较高的是“升平世”,道德礼义水平较高;文明程度最高的是“大同世”,道德礼义水平最高。华夏文化复兴就是要建立这样的“大同世”社会。

参考资料: 作者:云尘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06-03-11
展开全部
把此语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如果没有道德礼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夷狄;如果有道德礼义,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诸夏。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也不如有道德礼义的地方没有君王。”这就是说,道德礼义比君王的存在更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9981b2cd6
2006-03-08 · TA获得超过19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民族尚且有君主,不象华夏大地连个君主都没有。
这个是正确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14bf906aa
2006-03-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民族尚且有君主,不象华夏大地连个君主都没有。 2、夷狄这样的民族虽然有君主,却赶不上诸侯纷乱无君的华夏民族。 到底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