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谊不受重用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贾谊才高八斗,有开疆拓土巩固王权之志,为何始终不受重用呢?最主要的应该是这样了
刘恒没有开疆扩土的雄心壮志,只求守好祖上基业,让天下百姓温饱。贾谊在刘恒的政治生涯中,是位可有可无的人,所以,见周勃等老臣反对甚烈,就选择牺牲文人贾谊,以稳朝纲。自古官场风云“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贾谊由中央贬到地方,大才难用,壮志难酬,心如死灰,郁郁寡欢。怪鸟入室一年多后,贾谊深感担忧。一年多的哀伤,贾谊已是形容枯槁,满脸哀伤。突然有一天,刘恒招他去长安。这一道诏命,就像一星火焰,竟然重燃了贾谊那已化灰烬的心。贾谊急忙奔回长安,渴望被重用。负忧伤,只剩一腔热血。刘恒却心怀神仙之志,只求成仙人道。刘恒在宣室接见贾谊。刘恒问贾谊鬼神之事,贾谊对答如流。不知不觉夜已深,刘恒得心神俱醉,不禁移坐席去接近贾谊。刘恒感叹,我有很久没见贾谊,自以为比他厉害,冷才知道不如。贾谊心中暗问,我才高八斗,无所不通,不知是否被用。唉,刘恒没问贾谊治国兴邦之道,却问鬼神之事,这就注定了贾谊不被重用。后世唐攀商隐《贾生》论述了此事:宣室求贤访逐客,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刘恒以前没有魄力起用贾谊,现在他则不想。贾谊不是刘恒的重臣,更不是大汉的社稷之臣。贾谊生活在一个君主文弱的时代,主人的池塘容不了贾谊这条蛟龙。后刘恒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刘恒的少子,刘恒很爱他,希望他能向贾谊多多学习。贾谊从长安悲伤到长沙,在长沙悲伤数年。刘恒一纸诏书,他高高兴兴地来到长安,然而刘恒给他的仍然是悲伤。他在长沙是太傅,到梁国仍然是太傅,刘恒只喜欢贾谊做传授业、解惑的太傅。因此贾谊哪怕有万般才华也无处施展啊
贾谊这个人,只能说生错了时代。
一般人的印象之中,秦汉是两个不同的朝代,但是实际上汉代开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没有办法能够拜托秦国的阴影。而且由于战乱,很长的一段时间经济疲软。史记平准书里面记载,皇帝都没有办法找到颜色相同的马给自己驾车。皇帝如此,大臣和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就连在汉文帝时期都是存在这种情况,这个时候提倡改革,社会的大环境是不允许的。
贾谊在当时已经已经很受器重了。我们看看他的履历:
贾谊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闻名洛阳,
等到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已经成为博士官,
不久之后,又迁为太中大夫。
从以上来看,如果这还是不受重用,那么怎么样才能受到重用?
贾谊生活的时候,汉代才仅仅成立二十年,这个时候的汉朝与其说是一个朝廷,不如说是一个小的王国。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封了同性王,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度,在汉直接统治的地方进行郡县制度,其他的地方都是诸侯国所有。这个时候贾谊想要改变原有的制度,并且推广到诸侯国,真是比登天还难。
这个时候,跟着高祖刘邦打天下的人害怕贾谊侵害他们的利益,也在文帝面前说坏话。文帝能够当上皇帝除了他是刘邦的儿子,更多的是他自己在政治上敏感度,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如果他执意进行改革,那么汉就要进行一场宫廷的大斗争,无奈之下,文帝也知道疏远了贾谊,委任贾谊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贾谊后来曾经接受过文帝的召见,李商隐的一首诗对这次召见进行了概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有的人说贾谊志大才疏,这一认识很是不对,武帝时候,董仲舒提出的一系列措施都是贾谊的重复和扩充,所以贾谊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
至于说贾谊写文章顾影自怜是文人的通病。他少年得志,二十岁出头就已经官至御史大夫,这不仅仅是才华横溢,政治能力也是异于常人。一路顺风顺水遭受打击自然会心情低落,抱怨很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