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英寸即460毫米。大和号战列舰于1940年8月8日下水,该战列舰装备的主炮炮身重165吨,1941年12月16日服役,1945年4月7日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
1932年,日本开始大和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1934年10月,日本海军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广岛县吴市的吴海军工厂造船船坞开始动工。其正式的名称是“军舰大和”。
大和号战列舰3座三联装460毫米口径的主炮可以击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其主装甲厚度410毫米,同时被2枚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命中也不致影响战斗,最高航速达到27节,建造费用相当于3艘飞龙级航空母舰。
扩展资料:
大号和战列舰性能数据:
1、舰长263米;水线长256米;舰宽38.9米;水线宽36.9米;吃水10.4米;
2、标准排水量65000吨;满载排水量72810吨;
3、舰员编制总数2415人;装甲防护总重22895吨;
4、航速27节;续航力7200海里/16节;
5、主机:12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53000马力(倒车45000马力),储油量6400吨;传动4轴;
6、舰炮:三座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舰炮,共9门;四座三联装60倍径155毫米舰炮,共12门;12座双联装127毫米舰炮,共24门;45座三联装、21座单装25毫米舰炮,共156门;两座双联装13.2毫米机枪,共4挺;舰载机7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和号战列舰
大和”号的主炮为3座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注2],出于保密考虑,日本海军将其称为400毫米舰炮。该炮由吴海军工厂舰炮部研制,火炮炮身长21.3米,单具炮管重165吨,1座炮塔内3门火炮全系统总重为1,720吨,加上790吨炮塔装甲和弹药,总重达2,774吨(有些资料称“大和”炮塔重2,510吨,系指不计算弹药时的重量)。该炮俯仰角为+45°~ -5°,装弹时固定在+3°位置。主炮炮身的俯仰和炮塔的转动均采用液压驱动,俯仰速度8°/秒,炮塔旋回一周需3分钟。炮弹采用机械装填,其扬弹速度为10发/分。主炮塔后部装有世界最大的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带电罗经,可在航行时保持稳定),另附有98式射击仪和98式方位瞄准仪。通过这些装置,保证了94式舰炮在远程炮战中的射击精度。94式主炮的射速较低,为1.8发/分。
“大和”号的460毫米火炮配有3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91式穿甲弹弹重1,460公斤,内置炸药33.85公斤,弹长1,953毫米,发射药重330公斤(分别由6个各重55公斤药筒组成),发射时膛压32公斤/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45°仰角最大射程42,050米,仰角40°时射程为40,700米,30°时为35,826米,20°时为27,916米,10°时为16,843米。3式对空弹和高爆弹重量均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相同,为805米/秒,前者用于对空射击,最大射高11,900米。后者装填有63.5公斤炸药,用于打击无装甲的目标和执行岸轰任务。“大和”号每门主炮配有120发炮弹,其中100发为穿甲弹。
“大和”装备的这种94式460毫米口径主炮是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舰炮,与处于第二位的衣阿华级战列舰配备的Mk7型406毫米口径50倍径舰炮相比,94式在口径、穿甲弹重量、炮口初速和射程上均处于优势地位。众所周知,战列舰主炮是一种远程抛射型火炮,其炮弹穿甲威力取决于弹丸的重量、下落前的弹道顶点(这两点保证了炮弹的势能和着舰动能)以及着舰角度,而射程远的火炮其弹道顶点通常较高。弹丸越重、射程越远的火炮穿甲威力就越大(额外还应考虑弹丸的外形、弹体材料和工艺等次要因素),同时具备这两个优势的“大和”号主炮无疑比衣阿华级主炮拥有更强的穿甲力。战后美国发表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3联装主炮三座,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
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60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
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15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1.8发/每分;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秒。
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