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们又可以发见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如画的美景中,朱自清抒发的是难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对那怡人娱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声,有着一种热切的依恋,感情上比较强烈,而这一切,写来又是那么朴直,不加文饰,更表露作者朴实诚恳的性格。有人说朱自清是“文如其人”。他的“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这是很中肯的评论。而俞平伯作文,喜欢在抒情写景之中,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这所谓“六朝金粉”的销金窟里,他虽则被这“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我们无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比之朱自清的热切依恋之情来,俞平伯表现得冷静、理智,他在文章中极力要造成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仅有一种淡淡的苦涩之感,而且使读者感到有些玄妙。
更多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548348.html?si=3
更多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548348.html?si=3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923年仲夏之夜,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泛六朝金粉遗址秦淮河,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行文,各表心迹,两篇同一题目的文章在中国近代散文史上,可谓白话美文之佳作。
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无论是追索、描摹虚幻的美景,还是抒写充溢心中的“充满幻灭的情思”,都被涂抹上了一层浓重的个性色彩和自我情调。
朱自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的描述中,并非忘我而完全沉醉其中,而是有意无意始终与眼前景致保持一定距离,处于追求梦境与返回现实的交错情景中,其情绪基调委婉纤丽又夹杂着淡淡愁绪与丝丝惆怅。河面上泛起“一片蒙胧的烟霭”,水波里“逗起缕缕的明漪”,作者置身其中,“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情不自禁地感叹“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
朱自清笔下的河水是冷色调的,“碧阴阴的”、“冷冷的绿着”、“暗淡的水光,像梦一般”,这些迷离、清灵、幽冷的修饰,无法叫人痛快地畅朗,隐隐传达出主观执着与拘谨并存的矛盾情思。作者文章的后一部分写拒绝歌妓卖唱的情景,集中体现了既寻求身心畅达而又难以彻底超脱的内心冲突之所在。作者在这部分抒发了自己对歌妓心欲近而身又拒的情致,反反复复,层层叠叠,及其缠绵悱恻。
俞平伯以超然物外的心情写出了秦淮河上泛舟的乐趣。听桨声,赏灯影,叙哲理,于悠然中寄托了自己深情绵邈的情怀。
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在灯影里显得缥缈诱人,“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蒙胧,滋味是怪羞涩的”。透出几分空灵和蒙胧的色彩。对于热闹的场面俞平伯从侧面着墨,在描写船穿过三个涵洞时,弦索、歌喉、笑语、竹牌……响成一片,使我的心“怦怦而心热”,只写内心的感触,笔墨却“吝啬”,只用“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来点染,构造出诗的意境。
对歌妓的纠缠,俞平伯的描述无怒亦无哀,淡淡地面对,打发走后,继续欣赏秦淮河之灯影的昏黄和月影里昏黄的不同,表现出超自然物外的闲适。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同写,但他们的风格迥然不同,朱自清的是细腻而深秀,而俞平伯的是细腻而委婉。同是缠绵的情致,朱自清的是缠绵里多含着眷恋悱恻的气息,而俞平伯的则缠绵里满蕴着温煦浓郁的气氛。
今日的秦淮河我还无缘相见,无法行文描述,我想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老先生如果今天再去同写秦淮河该是另一番迥然别致的景致吧。
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无论是追索、描摹虚幻的美景,还是抒写充溢心中的“充满幻灭的情思”,都被涂抹上了一层浓重的个性色彩和自我情调。
朱自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的描述中,并非忘我而完全沉醉其中,而是有意无意始终与眼前景致保持一定距离,处于追求梦境与返回现实的交错情景中,其情绪基调委婉纤丽又夹杂着淡淡愁绪与丝丝惆怅。河面上泛起“一片蒙胧的烟霭”,水波里“逗起缕缕的明漪”,作者置身其中,“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情不自禁地感叹“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
朱自清笔下的河水是冷色调的,“碧阴阴的”、“冷冷的绿着”、“暗淡的水光,像梦一般”,这些迷离、清灵、幽冷的修饰,无法叫人痛快地畅朗,隐隐传达出主观执着与拘谨并存的矛盾情思。作者文章的后一部分写拒绝歌妓卖唱的情景,集中体现了既寻求身心畅达而又难以彻底超脱的内心冲突之所在。作者在这部分抒发了自己对歌妓心欲近而身又拒的情致,反反复复,层层叠叠,及其缠绵悱恻。
俞平伯以超然物外的心情写出了秦淮河上泛舟的乐趣。听桨声,赏灯影,叙哲理,于悠然中寄托了自己深情绵邈的情怀。
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在灯影里显得缥缈诱人,“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蒙胧,滋味是怪羞涩的”。透出几分空灵和蒙胧的色彩。对于热闹的场面俞平伯从侧面着墨,在描写船穿过三个涵洞时,弦索、歌喉、笑语、竹牌……响成一片,使我的心“怦怦而心热”,只写内心的感触,笔墨却“吝啬”,只用“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来点染,构造出诗的意境。
对歌妓的纠缠,俞平伯的描述无怒亦无哀,淡淡地面对,打发走后,继续欣赏秦淮河之灯影的昏黄和月影里昏黄的不同,表现出超自然物外的闲适。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同写,但他们的风格迥然不同,朱自清的是细腻而深秀,而俞平伯的是细腻而委婉。同是缠绵的情致,朱自清的是缠绵里多含着眷恋悱恻的气息,而俞平伯的则缠绵里满蕴着温煦浓郁的气氛。
今日的秦淮河我还无缘相见,无法行文描述,我想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老先生如果今天再去同写秦淮河该是另一番迥然别致的景致吧。
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139395754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