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来历是什么
2019-09-30 · 那几天,喝古方红糖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2019-10-01
和氏璧刚开采出来时的名称,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是和氏璧的出生地,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荆山。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 石型圆润,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洞中可容数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帐”镌 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帐里。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以下部分文字译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安徽蚌埠市)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逐出国都。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卞和,湖北襄樊人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琢玉能手,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先后去见楚厉王和武王。,但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于是以欺君之罪被砍下左脚和右脚。文王即位后,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宝,命名为和氏璧。”
1、历史记载: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2、来历典故: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讲到和氏璧的来历大体如下: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一块璞玉,觉得一定是块美玉,把它献给楚厉王(?—前741)。楚厉王让雕刻玉器的玉工鉴别。玉工说只是块很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很生气。认为卞和欺骗了自己,就让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拿着那块璞玉去献给武王,楚武王也让玉工来鉴别,玉工仍然说那不过是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楚武王又很生气地让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那块璞玉在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尽变成了鲜血。楚文王听说此事以后。就派人去问卞和:天下受刖刑的人很多,为什么你哭得如此伤心呢?卞和说,我不是因为自己受了刖刑而哭,我是因为这明明就是块难得的宝玉却被人看成是普通的石头,我明明是个忠贞的人却被看成是说谎的骗子!楚文王就让玉工解开了那块璞玉,果然是块难得的宝玉,价值连城,是稀世珍宝,无价之宝。于是就让玉工把它雕成了一块玉璧,把它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这块和氏璧在楚国消失不见了。辗转到了赵惠文王手里,而秦昭王知道了,就想要这块和氏璧,于是就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又据说,这块和氏璧后来被雕刻成了传国玉玺,成为各国国君争夺的宝器。后来,这块传国玉玺下落不明。直到目前为止,这块传说中的美玉或传国玉玺仍然未再重见天日。
说到和氏璧,大家肯定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另外据说,秦始皇用来制造玉玺,而后到西汉时期的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后王莽篡汉,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当时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这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和氏璧,都是传国之宝,一般刻成皇帝的玉玺,价值连城。提到和氏璧是怎么发掘的呢,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了。这里还有一段很凄惨的故事。和氏璧,之所以叫和氏璧,是因为这块玉以发现他的人的名字命名,这个人叫卞和。
据史料记载,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卞和是楚国人,相当于现在的湖北人。卞和这个人是一位普通底层人士,不是国家寻宝人士,更不是那种鉴宝专家,但卞和却有着极强的判断玉的能力。有一回,卞和在荆山里找到一块石头,卞和通过观察认定里面藏着上好的宝玉。现在的湖北荆山在这里还修了一个旅游景点,据说是当年卞和找到和氏璧的地方。卞和决定把如此珍贵的宝玉献给当时的楚国国王楚厉王。
楚厉王听说民间有人献来宝玉,便召集鉴宝专家前来鉴定,毕竟不能你说是宝贝就说是宝贝吧?国王岂能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来骗吃骗喝的?鉴宝专家看完之后,直接得出结论:这是个骗子,就是一破石头而已。楚厉王大怒,当即下令砍断了卞和的左脚,而后连人带石头一起赶走了。从此之后,卞和连同他的“宝玉”一齐消失于江湖。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上次被砍掉左脚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寄希望于楚国的下任国王识货,以给和氏璧正名。卞和再次拄着拐棍来到了楚武王那里,请求楚武王接纳这块宝贝。楚武王也召集了御用鉴宝专家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的结论是:这就是一个骗子,不光要骗先楚王,还要骗你!
楚武王大怒,效仿他的父亲,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这下卞和彻底失去了双脚。然而,失去双脚的卞和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回去熬着,他要等楚武王去世后下任新的国王上位,他要再去试试!
楚武王去世后,楚文王继位。此时的卞和已经失去了行走能力,便在荆山的大路旁,等着楚文王某一天可以经过,他可以再次推荐这块宝玉。终于等到楚文王巡游时路过此地,卞和放声痛哭以引起楚文王的注意。楚文王命人前去抬卞和面圣。
楚文王问:“你为什么哭?”卞和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此臣之所以悲也。”楚文王这次没有询问身边的鉴宝专家,而是让人就地现场剖开,结果发现竟然是从未见过的第一等货色的宝玉。楚文王被卞和的忠诚所打动,当即封他为零阳侯,此宝玉也称为和氏璧,成为楚国的国宝。卞和也从草根变成了大领导。
卞和的这种执著和勇敢绝非一般人所能达到,三次献宝才成功。正是有他的这种执著,才有和氏璧的未来。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前面两任楚王的不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