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被国家如此保护为什么还是珍惜的濒危动物?
在地球某个国家独有的动物等等可称为该国国宝。因为只有在中国演化的大熊猫存活下来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大熊猫在进化的过程中都灭绝了。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
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
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所以爱熊猫就是爱中国!
我们都知道,熊猫的吃的东西非常单一,他们只吃两种竹子,一种是伞竹另外一种就是箭竹。竹子的营养成分本来就够少的了,熊猫对竹子的吸收那就更少了,经研究表明熊猫肠胃对竹子的吸收率只有17%。在熊猫的粪便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竹子渣。所以熊猫每天得花上十几个小时的时间进食。

我们都知道,竹子也是会开花的,而且一生只开一次花,开花后竹子就会死掉。不是一棵竹子死掉,是一整片竹林都会死掉,这么一来,熊猫就没有食物了。
还有一个问题,熊猫在交配的问题上也存在着问题。可以说得上是严重的性冷淡。
怎么说呢?据说在上个世纪的冷战期间,英国伦敦动物园里有一只母熊猫发情了,但是园内只有一只母熊猫,这也不成。莫斯科动物园里刚好有一只公熊猫,苏联和英国也很希望这个事情达成,不仅可以解决熊猫的繁衍问题,还能促进政治关系的暖和。

但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子,他们这两只熊猫凑一起之后就开始进行了生育工作,而是打了起来。甚至公熊猫还把母熊猫打得不轻。一位熊猫研究中心的主人说过“只有5%不到的圈养熊猫可以自然交配,剩余的全部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解决,除非只有在熊猫想要交配的时候,给他们放熊猫的‘成人影片’来帮他们助兴”。
从上面的吃饭和交配的问题来看,熊猫混成现在的样子也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不过最近新的研究表明,事情其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来看熊猫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叫“活化石”,它们90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可是比人类出现的还要早得多。和熊猫同一个时代的物种,比如猛犸象,剑齿虎这些通通都灭绝了。但是熊猫至今还活得好好的,说明这个物种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

熊猫虽然只吃竹子,但是它们吃竹子也是很讲究的,它们只吃最粗最有营养价值的那一部分,而且有竹笋它们就不吃竹子,吃竹子也会把皮剥开,吃里面的瓤。一边吃一边拉,营养不够那就数量来凑。而且熊猫的行动能力非常强,即使这片竹林都死光了,还可以挪动地盘到下一片竹林去吃。所以它们永远不会担心食物的问题,因为除了它们没有其它动物会吃竹子了。

所以在吃饭问题上,确实是我们人类耽搁了熊猫的粮食,也是我们人类抢夺了它们的地盘,这一点上责无旁贷。
说完了吃饭的问题,我们再来说说交配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动物不像人类,每天都可以。它们只有在发情期的时候才会交配,而且熊猫的发情在动物界里是比较苛刻的。只有每年的三月份熊猫才会发情,大家就聚在一起,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完成一整年的交配行为。这个地点也是非常讲究的,距离合适,让一路奔走的熊猫达到合适的内分泌状态。

聚在一起之后熊猫们还要轮番搏斗一争高下,一来是为了向母熊猫展示自己的雄风,二来也是让熊猫分泌雄性激素,做好交配的准备。而且这一整个过程中,还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上面提到的,要让圈养的熊猫交配,需要给他们播放其他熊猫交配成功的视频。这时候,熊猫群体中会让在3岁左右的熊猫在旁边观看,虽然在我们人来看来这事是“少儿不宜”,但是熊猫们都把怎么恋爱,战斗,交配通通教会下一代了。
在动物园里面圈养的熊猫都没有经过奔走、打斗最后才交配的过程,甚至很多熊猫都还不会这些,这些习性是刻在了基因里的,但是我们人类却强制性的遏制了它们习性的发挥,才导致了5%的熊猫能正常交配。但是在野外,交配的完成率可以达到80%以上。

经过这么一分析,最终问题还是人类带来的。
简单总结一下,一来因为人类的活动,缩小了熊猫的栖息地。二来,人类的保护毁掉了熊猫原本有效的生存策略,让一个适应性很强的物种,显得像是一个咎由自取的失败物种。
早在200多万年以前,大熊猫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那时候,我国现在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的丛林中,都曾有大熊猫出没。然而,在距今20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随着严寒气候的逐渐南移,大熊猫逃进了深山峡谷,分布范围也日益缩小。人类对山区的开发,使幸存不多的大熊猫变得更加稀少。
食性单一,也是大熊猫数量稀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熊猫是以食竹为生的,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平均吃50千克竹子,一年中吃掉的竹子有1.5万千克~2万千克。一旦没有竹子,大熊猫就无法生存了。
繁殖率低下,也是大熊猫数量不多的重要原因。大熊猫发情期很短,一年中不过春、秋两次。雄性大熊猫的发情期大约持续30天~40天,而雌性大熊猫只有8天~20天,其中高潮期仅2天~3天。一旦错过了这一良机,雌性大熊猫便失去受孕的机会。再加上大熊猫平素“孤芳自赏”,不相往来,到了发情期,才漫山遍野寻找异性伴侣,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大熊猫受孕后产下的幼崽很难成活。幼崽浑身无毛,比老鼠还小,到两个多月才有视力,100天以后才能勉强爬行,因而往往由于寒冷、饥饿和敌害而夭折。
因为只有在中国演化的大熊猫存活下来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大熊猫在进化的过程中都灭绝了。
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所以爱熊猫就是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