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用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季节变迁,它是怎么来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把二十四节气名称的一个字,用字连接起来编成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受到广大农民喜爱。
二十四节气是由季节,气候,物候自然变化来确定的。
1.二十四个节气的确立
在秦汉时期,二十四个节气被完全确立和划分。公元前104年,由汉方邓方平建立的《太初历》,正式在日历中设定了24个太阳节,并阐明了24个太阳节的天文位置。根据可获得的数据,二十四个太阳学期可能发生在战国时期末期。尽管所有二十四个太阳术语的名称仅出现在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但二十四个太阳术语的大多数名称记录在战国时期《淮南子·天文训》的书中。
2.二十四个太阳学期
古人确定了四个季节周期的开始和结束,并根据天地法则划分了二十四个太阳节。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分为24个相等的部分,每个部分等于一个“太阳学期”,统称为“ 24个太阳学期”。二十四个太阳项,代表地球在旋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
3.二十四节气顺序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需要365天,因此每十五天只有一个太阳学期,每个太阳学期代表着气候,物候和时间的不同变化。春雨使春季震撼,山谷清澈,夏天充满了夏天和夏天。秋天是寒冷的,霜冻是秋天,冬天的雪是下雪的。中国人熟悉的“歌曲之歌”暗示了24个节气的顺序。
因此二十四节气也是依靠日历,例如精确的日历,兄弟日历,阳历,月历等,成为衡量农业生产时间表的一种度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