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武器早在()期间就被多次大规模地使用?
化学武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被多次大规模地使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先使用了装有光气和氯气的钢瓶,开创了现代毒气大规模应用于战场的先河。
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比利时伊普雷战场部署了5730只装有168吨光气和氯气钢瓶掷射器。当天下午17点,借助一阵微弱的东风,被释放的气体形成了一朵暗绿色的云团,漂向法国兵团,迫使对方放弃战壕并向后撤退了7公里。
但德军同样害怕毒气,而且缺乏援助,因此未能趁机突破阵线。协约国方面很快承认这次攻击违背了国际法,但德军辩称,《海牙公约》只禁止了化学弹药,并没有禁止使用掷射器。
随后,德军又在第二次伊普雷战役中三次使用毒气。据英国军方记录,共有90人直接死于毒气攻击或在送往医院之前死去,在被送往医院的207人中,有46人几乎立刻死亡,另有12人在遭受长期折磨后死去。
扩展资料:
劣迹斑斑的使用历史。
现代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会遭到国际公约的限制和舆论的谴责,这也是靠血的教训和历史积淀换来的。近代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孕育了生产化学武器的温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化学武器让人见识了最原始的残忍。
1915年4月22日,在第二次伊普尔战争中,德军在战争中投放了秘密武器——多达18万公斤的氯气,这是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造成英法联军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
一战期间,交战国共使用了包括氯气、光气、芥子气等总量达12.5万吨的化学武器,造成130余万人死亡。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集中营中建造毒气室,对犹太人进行种族大屠杀。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更是在中国战场使用毒气多达2000多次,造成军民10多万人死亡。时至今日,其危害还在延续。
2011年5月,三名美国越战老兵曝光了越战期间美军在越南大面积使用橙剂的罪行。橙剂是一种可以让树木在短时间内枯萎的落叶剂,这可以让当时的越共游击队失去丛林的掩护,但这也是一种可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剧毒作用的化学武器。
越南因此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橙剂受害者,症状包括呼吸道、皮肤的病变,甚至胎儿畸形。如今,受害的越南民众仍在寻求美方的赔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战史今日:化学武器首次大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