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 我来答
hm不告诉你
2019-05-28 · TA获得超过160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30
采纳率:68%
帮助的人:24.9万
展开全部

第一,“以口食禾,吹龠相和。”

和hè,甲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左上部是“禾”的初文,表音;左下部是口的形状,右部象连接的一起的竹管的形状(即口吹排箫之类的乐器,后来的龠yuè)。金文大同,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古文简化,省龠从口,禾声。篆文整齐化。隶变后分别写做“龢”和“咊”,俗作“和”,把“口”移到右边。如今都用“和”来表示。

《说文解字·龠部》“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又《说文解字·口部》“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指口相应。所以,本义是指音乐和谐,声音相应,和谐地跟这唱或伴奏,读hè。

小余韵Hls12
2019-05-28 · TA获得超过19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93
采纳率:39%
帮助的人:16.9万
展开全部
◎ 和 解释:相譍也。从口禾声。户戈切咊 hé〈形〉(1) 和谐;协调。 [harmonious;coordinated]和,相应也。——《说文》和,谐也。——《广雅》音声相和。——《老子》乐从和。——《国语·周语下》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2)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3) 和顺;平和 [gentle;mild]。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4) 和睦;融洽 [on friendly terms;harmonious]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6) 喜悦 [happy]。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7) 暖和;和煦;晴和 [warm]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和无寡。——《论语·季氏》(8)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9) 适中;恰到好处 [moderate]。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10) 指身体健康舒适 [comfortable]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11)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12) 日语的,日本的 [Japanese]。如:汉和辞典;和服(13) 搀和,混和 [mix]松脂蜡和纸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幻境星河2OQwd
2020-05-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09
展开全部
第一,“以口食禾,吹龠相和。”和hè,甲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左上部是“禾”的初文,表音;左下部是口的形状,右部象连接的一起的竹管的形状(即口吹排箫之类的乐器,后来的龠yuè)。金文大同,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古文简化,省龠从口,禾声。篆文整齐化。隶变后分别写做“龢”和“咊”,俗作“和”,把“口”移到右边。如今都用“和”来表示。《说文解字·龠部》“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又《说文解字·口部》“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指口相应。所以,本义是指音乐和谐,声音相应,和谐地跟这唱或伴奏,读h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虫草
2019-05-29 · TA获得超过6.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4万
采纳率:72%
帮助的人:2717万
展开全部
早在商代时期,就有"和″这个字了。"和″字的组成:一个是禾苗的禾,一个是口,是人的口,它组合起来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对一个国家来说,田地里的庄稼能满足于人民的需要,就是和平了,平和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个人能正常吃到五谷,也会平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老马大哥
2019-05-28 · TA获得超过34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59
采纳率:57%
帮助的人:52.7万
展开全部
字源解说
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龢”的省略,表示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造成不同声部的乐音美妙谐调共振。和,金文(口,说话)(禾,即“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谐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金文异体字以“言”(说话)代替“口”(说话),明确“言论不同而协调”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和”假借“龢”;而“龢”被“籥”代替。在汉语词语“和谐”中,“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

附一 文言版《说文解字》:和,相譍也。从口,禾声。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和,言论相呼应。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禾”作声旁。


引申线索

词汇分类
①本义,动词:不同声音、言论相互响应,协调合拍 hè。 和诗 和章 和光同尘 / 应和 一唱一和 曲高和寡
咊(和),相譍也。——《说文 口部》
和,声相应。——《广韵 过韵》
和,调也。——《集韵 过韵》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 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 郑风 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 中孚卦》
和五声。——《吕氏春秋 慎行论》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 燕策》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列子 周穆王》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商君书 更法》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汉书 黄琼传》
(赵炳)又尝临水求度,船人不和之。——《后汉书 方术传 徐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