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匈奴?
公元46年(建武二十二年)前后,由于蒙古高原发生了大旱灾,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使得游牧于这里的匈奴族“人畜饥疫,死耗大半”。恰在此时,匈奴族内部也发生了内乱和分裂,结果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匈奴贵族投降了东汉,是为南匈奴;另一部分分别向西北方向迁徙,是为北匈奴。北匈奴因为据有天山以北的草原与天山以南的沙漠田土,仍不时寇犯中原。同时,北方的鲜卑亦渐次强大成为东汉政权新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东汉政府决定采取新的对策,一方面以巨大的军费供给南匈奴,使之成为西北的屏障,以抵御北匈奴。另一方面,招抚乌桓,构成东北的缓冲地带,以阻止鲜卑的南下。公元65年(明帝永平八年),汉明帝又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驻屯重兵,名曰“度辽营”,以防止南、北匈奴秘密勾通。但是,北匈奴仍然屡犯边境,抢掠人畜,焚烧城邑,致使河西一带城门昼闭。面对这种情况,汉明帝决定“击匈奴,通西域”,重振汉帝国声威。
经过一番准备,汉明帝于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2月,命窦固、耿忠等,率精骑1.2万余人,由酒泉敦煌出发,向天山方向进发,攻击北匈奴,割裂了北匈奴与车师诸国(按:指西域三十六国)的联系,斩断了北匈奴的右擘。东汉王朝此次大举出击匈奴,意义极为重大,在军事上,取得了经吐鲁番盆地进入天山南麓北道诸国的咽喉之地,不仅可陷北匈奴于孤立之地,而且可以保卫地处天山南北西域诸国的安全,为此后班超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在经济上,汉军此次所攻占的伊吾庐等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取得此地,可为今后继续北击匈奴提供物资保障。并这开通中亚商路、发展对贸易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