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二叠纪距今大约2.95亿年,历经4500万年,是古生代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在这个时期,地球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地槽封闭,渐渐形成了褶皱山系,古板块之间拼接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被不断扩大,海洋面积逐渐减少。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促进了生物界新的演化。
二叠纪是地球物种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脊椎动物在此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的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在地球各处也皆有发现。
到了二叠纪末期,在地球不断演化之时,一颗庞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同时促成了恐龙的出现,真正的恐龙正式登场了。黑瑞龙是其中一种最早出现的恐龙,它体型细小,身手非常敏捷,很快地成为了生存游戏的大赢家。二叠纪末,出现了空骨龙,它是很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
恐龙(Dinosauria)这名字最早为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提出。它由希腊词汇deinos(意为“恐怖的”或“极其巨大的”)和sauros(意为“蜥蜴”)组成。恐龙一词为日本翻译,后为中国引用。
恐龙的体型差异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龙只有鸡那么大(鼠龙(Mussaurus),其幼体仅有20厘米),但大多数都体型巨大。最大的是蜥脚亚目恐龙(戈壁卡拉麦里龙(Klamelisaurus
gobiensis),体长超过30米,高10米),为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陆生生物,在所有生物中,仅次于鲸。
许多其他种类的爬行生物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某些种类同样体型巨大,外形奇异,但它们不是恐龙。如蛇颈龙。
恐龙消失于六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event)。通常的解释是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灭绝(最早为Walter
Alvarez提出)。但这一理论尚有争议。
一般陨石的说法乃指陨石撞击地球后,大量的灰尘暴淹没大地及大气,造成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各地气温逐渐寒冷,恐龙因无法在冷酷的气候中生存及觅食,而死亡变成化石。另有一说法,指当时地球两极因气温的急剧变化,造成海面水位上升,造成大陆与大陆间有河流阻隔,造成恐龙觅食困难而死亡。最早出现于大约2亿2千万年以前,消失于六千5百万年前。
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是也恐龙的,长得太难看的就不要出来了!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