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是如何发射的?
人类遨游太空的开端
——1957年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开始了太空时代。中国是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目前人类已研制和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四千八百多颗,主要目的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开发太空高远位置资源。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太空奥秘,尤其企望能一步登天,到九霄云外潇洒走一回。从古代火箭到牛顿三大定律,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多级火箭理论,到布劳恩研制V—2火箭,经过祖祖辈辈的不懈奋斗,茫茫太空终于迎来了亘古未有的新纪元。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天气晴朗。人造卫星发射塔上竖着一枚大型火箭。火箭头部装着一颗圆球形的有4根折叠杆式天线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随着火箭发动机的一声巨响,火箭升空,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了。
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各国为之震惊。这颗“小星”在天空不过逗留了92天,但它却“推动”了整个地球,推动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许多国家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研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58年1月3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升空。此后,法国、日本、中国和英国等纷纷发射各自的卫星。据统计,现在人类已研制和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四千八百多颗,人们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开发太空高远位置资源。
显而易见,用人造卫星观测天体能不受大气层的阻挡,接收来自天体的全部电磁波辐射,实现全波段天文观测。人造卫星的飞行速度快,一天能绕地球飞行几圈或十几圈,可迅速获取地球的大量信息,这是地面勘察和航空摄影无法比拟的。人造卫星在几百千米以上高空飞行,不受领土、领空、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视野广阔,一张遥感卫星照片拍摄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在静止轨道上的卫星可“看到”40%的地表,这对通信非常有利,可实现全球范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人造卫星能飞越地球任何地区,特别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沙漠、深山、海洋和南北两极,并对地下矿藏、海洋资源和地层断裂带等进行观测。而且,太空这块风水宝地也是各军事大国竞相抢占的制高点。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就几乎动用了各种类型的军用卫星,首开了世界军事航天史的先河,它标志着陆、海、空、天四维立体战争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是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制“长征—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它标志着我国在征服太空的道路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并跻身于世界航天先进国家之林。
“东方红”1号卫星上装有望远镜、照相机、雷达等多种先进仪器。其中有一部音乐发生器,播送着《东方红》乐曲。
中国的航天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3年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上天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的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并且掌握了人造地球卫星回收技术;还能用1枚火箭同时把3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是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从1987年开始,我国还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小麦、玉米、青椒、西红柿、黄瓜、西瓜等作物的种子,在太空经受强辐射、高真空、失重和低温环境的洗礼,诱使它们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然后在地面上种植。用这样的方式培育出来的作物,生长快,长势好,对加快农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卫星技术的日新月异,卫星种类越来越多,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它们在宇宙“公海”里遨游“淘金”,已为人类带来了万贯财富,我们今日的生活,已经无法离开它。20世纪发明的人造地球卫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2020-04-2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