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与自主创业的论文 15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常听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提出:大学生创业不靠谱,社会经验、资金、人脉都远不能应对创业的压力,折腾半天,真正成功创业的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带动多少人就业,还是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家找到好工作,才是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我认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地区对开展高校创业教育持消极态度。
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本质上都是高校人才培养工程的组成部分,二者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定位本就不只是狭义的创业培训,不仅仅锁定为毕业后就创建自己的公司。创业是一个宏观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职业发展的精神趋向,可以是人生大跨度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急功近利,妄想一夜暴富的捷径。
中央财经大学曾经设立过“创业先锋班”,但该班毕业生最后并没有马上独立创业,他们的指导老师周卫中博士很明确地讲:我们培养的不是迫于生计的创业者,而是植入创业基因,领悟市场经济内涵的现代人才,他们可能成为10年后创建伟大公司的企业家。李开复也曾经谈到,他更提倡大学毕业生“合伙创业”,加入到更成熟的创业团队中,就业和创业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要明确认识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劳动部门的“创业技能培训”,大学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介绍公司创立、经营、管理、营销等基本知识,甚至也要开展一些模拟创业的实践活动,但其更主要的立足点不是让学生放下学习,尽快自主创业,是通过这种面向现实社会中真实经济生活的商业挑战,让大学生走出书斋,放眼市场经济的格局,强化创新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主动品格以及各种社会应对能力。这些在创业中不可或缺的综合素质恰恰同样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当中同样至关重要的。
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创业当然要赚钱,而“赚”字就是“贝”和“兼”的巧妙组合,做生意一定要与人打交道,要具备识人善任的团队组建和管理的能力,也要学会和客户,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协调能力,商界人士都知道“不会做人就很难赚钱。”同样,今天几乎所有的企业招聘时,也都非常看重求职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有调查显示:人力资源部门对大学毕业生最不满意的方面就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可见,创业教育中人际交往、团队建设、领导力培养等内容是完全可迁移的通用技能。
再比如,自力更生的主动性品格,创业者是没有上级可以依靠的,经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洗礼的大学生,普遍比一般同学更具主动性,他们遇到问题,不再是推诿塞责、消极应付,而是敢于承担责任、大胆决策。同样,在任何一家企业老板都期待自己的核心员工具备这种担当精神,这也是优秀员工所必备的一种弥足珍贵的“软实力”。笔者翻译出版过的《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就深受企业领导的青睐,数以万计的企业都用它作为新员工入职培训的读本,其主旨就是倡导自动自发,主动负责的品质。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这种不等不靠的主动精神。
最重要的是“创新”、“创业”如影随形,创新能力不但是新企业存活发展的题中之义,毫无疑问,同样也是一个优秀人才的核心素质,这一点无语赘述。
从更深层次讲,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还将形成一种对传统的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倒逼”机制。创业是容不得半点迂腐的书生气的商业博弈活动,最能体现一个人面对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黑板上是没法创业的”。面向商业实战、极具操作性的创业教育取向必然与中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相悖逆,必将有力地促进、催生全新的“实效性大学教育模式”。
温州一些高校就采用了别开生面的创业课程考评模式——学生期末成绩不再是通过教室里答题考试打分,而是看学生开办的电子商务网店营业额、利润率。这就要求学生不再是封闭在学校的象牙塔中,闭门造车,而是要放下书本,融进活生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独立应对创业的挑战,全面历练、检验自己的创业本领。而那些书呆子型的好学生自然难以适应。
这种实践型创业教育让人们更清醒地看到:过去僵化的空洞无物的应试教育在创业面前何等无能。
总之,不能狭隘地看待高校创业教育的功用,它不仅仅针对极个别最终投资创业的大学生,而是对全体学生都大有裨益。一个人具备了承担起创业重担的素质,就更能在就业岗位上一展身手,大有作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并行不悖,其目标都是要培养符合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
我认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地区对开展高校创业教育持消极态度。
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本质上都是高校人才培养工程的组成部分,二者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定位本就不只是狭义的创业培训,不仅仅锁定为毕业后就创建自己的公司。创业是一个宏观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职业发展的精神趋向,可以是人生大跨度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急功近利,妄想一夜暴富的捷径。
中央财经大学曾经设立过“创业先锋班”,但该班毕业生最后并没有马上独立创业,他们的指导老师周卫中博士很明确地讲:我们培养的不是迫于生计的创业者,而是植入创业基因,领悟市场经济内涵的现代人才,他们可能成为10年后创建伟大公司的企业家。李开复也曾经谈到,他更提倡大学毕业生“合伙创业”,加入到更成熟的创业团队中,就业和创业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要明确认识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劳动部门的“创业技能培训”,大学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介绍公司创立、经营、管理、营销等基本知识,甚至也要开展一些模拟创业的实践活动,但其更主要的立足点不是让学生放下学习,尽快自主创业,是通过这种面向现实社会中真实经济生活的商业挑战,让大学生走出书斋,放眼市场经济的格局,强化创新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主动品格以及各种社会应对能力。这些在创业中不可或缺的综合素质恰恰同样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当中同样至关重要的。
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创业当然要赚钱,而“赚”字就是“贝”和“兼”的巧妙组合,做生意一定要与人打交道,要具备识人善任的团队组建和管理的能力,也要学会和客户,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协调能力,商界人士都知道“不会做人就很难赚钱。”同样,今天几乎所有的企业招聘时,也都非常看重求职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有调查显示:人力资源部门对大学毕业生最不满意的方面就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可见,创业教育中人际交往、团队建设、领导力培养等内容是完全可迁移的通用技能。
再比如,自力更生的主动性品格,创业者是没有上级可以依靠的,经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洗礼的大学生,普遍比一般同学更具主动性,他们遇到问题,不再是推诿塞责、消极应付,而是敢于承担责任、大胆决策。同样,在任何一家企业老板都期待自己的核心员工具备这种担当精神,这也是优秀员工所必备的一种弥足珍贵的“软实力”。笔者翻译出版过的《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就深受企业领导的青睐,数以万计的企业都用它作为新员工入职培训的读本,其主旨就是倡导自动自发,主动负责的品质。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这种不等不靠的主动精神。
最重要的是“创新”、“创业”如影随形,创新能力不但是新企业存活发展的题中之义,毫无疑问,同样也是一个优秀人才的核心素质,这一点无语赘述。
从更深层次讲,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还将形成一种对传统的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倒逼”机制。创业是容不得半点迂腐的书生气的商业博弈活动,最能体现一个人面对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黑板上是没法创业的”。面向商业实战、极具操作性的创业教育取向必然与中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相悖逆,必将有力地促进、催生全新的“实效性大学教育模式”。
温州一些高校就采用了别开生面的创业课程考评模式——学生期末成绩不再是通过教室里答题考试打分,而是看学生开办的电子商务网店营业额、利润率。这就要求学生不再是封闭在学校的象牙塔中,闭门造车,而是要放下书本,融进活生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独立应对创业的挑战,全面历练、检验自己的创业本领。而那些书呆子型的好学生自然难以适应。
这种实践型创业教育让人们更清醒地看到:过去僵化的空洞无物的应试教育在创业面前何等无能。
总之,不能狭隘地看待高校创业教育的功用,它不仅仅针对极个别最终投资创业的大学生,而是对全体学生都大有裨益。一个人具备了承担起创业重担的素质,就更能在就业岗位上一展身手,大有作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并行不悖,其目标都是要培养符合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