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水环境问题成因的分区概述
2020-01-21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岩溶水环境问题的成因总体上归结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图6-27)两大方面,但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岩溶水系统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所特有的水文地质条件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从分区上表现得比较突出(表5-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区岩溶水系统模式多为“单斜走向型”,发育规模较小、资源量有限极容易造成泉水流量衰减或断流,而区内北部干旱的气候条件以及大面积覆盖的黄土等地球化学背景是形成苦咸水的直接原因。
吕梁山西侧最大的问题是潜在的矿坑突水系统的原生污染,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区内岩溶水系统均为“单斜顺置型”模式决定的。
汾渭地堑两侧岩溶水系统的泉水主要沿山前断裂带排泄,这些断裂带多数具有侧向相对阻水、纵向高度富集并强烈导水的特点。因此,沿山前断裂带开采岩溶水或进行采煤活动极容易造成泉水断流。
太行山燕山接壤区的5个岩溶水系统模式都是“向斜-盆地型”,相对而言,农业化肥的污染在该区比较突出(图5-27)。
太行山西侧岩溶水系统受到沁水向斜和东南侧华北平原的共同控制,都为“单斜逆置型”系统模式,煤系地层集中分布在系统上游区,矿坑排水及城市废水进入下游碳酸盐岩区渗漏对岩溶水的污染是这一区最主要的岩溶水环境问题。
图6-27 中国北方岩溶水环境问题成因分析框图
在太行山东南侧多数岩溶水系统为“单斜顺置型”模式,泉口下游岩溶水承压区多为华北平原山前断裂带。因此矿坑突水及相应的泉水断流在这里最普遍。
豫西地区岩溶水系统发育规模较小,以“单斜顺置型”模式为主。因此,煤矿突水以及泉水断流在该区也较为常见。
气候变化对燕山地区岩溶水系统影响比较严重,特别是北京西山地区,1980年前后平均降水量减少幅度在20%以上。鲁中南区、徐淮及淮南地区大面积分布浅覆盖区,岩溶地下水位埋藏小,开采成本低,岩溶水系统结构模式多为“单斜顺置型”或“向斜-盆地型”。因此矿坑突水问题、泉水断流问题、农业生产对岩溶水的污染问题以及岩溶塌陷问题均有发生。
以“向斜-盆地型”系统模式为主的太子河区,矿坑突水和水质污染问题相对严重。
2018-12-1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