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上火又怕冷,这样的上热下寒体质究竟该怎么调?
“这倒奇了,只听过体质有‘寒’有‘热’,没听说过两个体质还能混在一起的,难道一个人的身体能既是寒性的、又是热性的吗?”
老刘最近发现自己身体上的毛病很“矛盾”,他常常口干、嘴边生疮、烦躁易怒,这是“体热”的特征,但是他同时腿上又很怕冷,还伴有大便稀溏、腹痛喜暖等“体寒”特征。老刘百思不得其解,问了医生,才发现中医上有“上热下寒”这一说。
光是体热、体寒已经不好理解,“上热下寒”又是什么意思呢?如何判断自己是“上热下寒”体质、并在家中加以调理呢?
上热下寒的产生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热气往往往上走,所以会体现在头部口舌生疮上,而寒气则往下走,导致四肢冰凉,容易腹泻等。如果长期不对上下平衡加以调整,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两极分化情况。那么,上热下寒具体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中医对此有一则著名的“三焦理论”。[1]
三焦指的是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隔,从上到下依次为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肾、大小肠等。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这些部位是会互相交换养分、彼此“来往”的。当某个部位出现故障,不能向其他部位输送物质,又或者是输送的通道被堵塞时,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形。例如,如果肾脏阳气不足,肾水就不够动力到达心脏。失去肾水滋润的心脏会令上半身出现燥热的症状。同时心脏的血流也不能充分地流回肾脏,就会导致下肢出现水肿和寒,这便产生了上热下寒。
哪些人群需要担心自己是“上热下寒”体质
以往普遍认为中老年女性是上热下寒的高发人群,因为这类人群容易血虚,导致的虚火旺盛比较多。然而近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幼儿也可以发生上热下寒,而且性别间也没有明显的区别。[2]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人都是久坐办公室不动的上班族,平时饮食不注意,却又缺少适当的锻炼,都容易引起上热下寒。
除此之外,上热下寒的多发地域在于四季分明的中原地区,人的身体对季节的变换比较敏感。在四季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岭南地区,表现则没有那么突出。
如何判断自己是“上热下寒”
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可以依据以下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上热下寒。
上热的症状:热即阳邪,有向上、向外的特点。上热的人症状集中表现在头部、颈部、心肺等上半身的部位,会出现口舌生疮、咽喉干燥、头晕耳鸣,持续的口渴等症状。
下寒的症状:下寒则和热相反,是沉积在底部的寒气,且多数情况下伴随湿气入体。下寒的人会在脾胃和肾脏体现出症状,比如经常肚子胀痛、夜尿多,四肢酸软等。如为女性,可能还会出现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的情形。
总的来说,上热下寒就是将上述的上热和下寒的症状结合在了一起,且两极分化。在出现诸如口腔溃疡、高血压、乳腺增生等上热疾病时,同时伴有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炎、卵巢囊肿等下寒疾病。
舌象、脉象:上热下寒的人舌体肿大而滑,舌苔发白,表明体内肝郁气滞。脉象则细而弱,表明经络血流不足,导致四肢寒气滞留。
适用于调理上热下寒的中草药
上热下寒的治疗需要同时做到清热和祛寒,故而不能单用一味去火或是滋补的中药。
清上可选用黄连、连翘等下火的中草药。温下则可以采用肉桂、枸杞子、鹿茸等辛温之品。要注意的是,以上两类药物单用的效果都不及两种同用来的好,建议在熬制中药时同时添加两类中药。
人们普遍了解的体质只有“热体”、“寒体”之说,却不知寒和热能够同时体现在身体上。这是由于人的三焦部位流通不畅所致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表现出上热下寒的症状,为避免进一步出现其他疾病,需得好好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