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司马昭发兵灭蜀时,蜀汉军师将军、羽林中郎将诸葛瞻率军在绵竹阻抗偷渡阴平后冒险深入的邓艾孤军,最终却被兵微将寡的邓艾一举击溃,几乎全军尽没,瞻与其长子诸葛尚皆战死。邓艾则长驱直入成都,逼降刘禅,灭了蜀汉。这些都是史有明载的事实。题干唯一与史实不符的是彼时诸葛瞻没有七万雄兵,他率领的是蜀汉御林军,也就是负责保卫成都的禁军,最多只有两、三万人。
诸葛瞻少年得志
诸葛瞻,字思远。他是蜀汉开国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十七岁时娶了蜀汉皇帝(应为后主刘禅之女)的公主为妻,官拜骑都尉。因祖荫庇佑,次年即为羽林中郎将,之后屡获升迁,先后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名气高过才干
诸葛亮生诸葛瞻时已年近五十(47),可谓老来得子。但诸葛亮对诸葛瞻却从不溺爱。
诸葛亮对诸葛瞻的成长、生活、学习要求异常严格。他曾在戎马倥偬之余,写下著名的《诫子书》,他在信中告诫诸葛瞻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诸葛瞻虽无乃父那般超拔流俗的禀赋与才华,但成长也很快,他擅长书法绘画,博闻强识,为官清正,对蜀汉忠心耿耿。蜀国人追思诸葛亮,爱屋及乌,对才思敏捷的诸葛瞻也另眼相看,什么善政、功劳、好事都记在他的功劳簿上。《三国志》记载: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
和登高望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比,诸葛瞻只是德胜于才,其声望、美誉有拔高之嫌 。
曹魏伐蜀
在军事才能上,诸葛瞻更是远不如乃父诸葛亮。公元263年4月,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令诸军大举伐蜀,命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人出狄道攻沓中,以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自祁山攻阴平附近的桥头,以切断姜维的退路 ;大将军钟会则统十万魏军主力分别出斜谷、子午谷攻击汉中。
邓艾一部进展迅速,很快进至沓中,分三路猛攻姜维。姜维听说汉中已被钟会大军攻破,无心恋战,率军撤退。此时诸葛绪已陈兵桥头,姜维只得迂回北道,企图攻打诸葛绪侧后,诸葛绪胆怯,率部主动后撤三十里,姜维乘势夺回桥头。紧接着姜维率军南撤,同正北上的廖化、张翼、董阙援军会合,共同扼守剑阁雄关。
邓艾偷渡阴平
十月,邓艾军进至阴平,挑选精锐,准备和诸葛绪联手自江油关直扑成都,诸葛绪认为这点兵不足成事,拒不同意,引军去同钟会大军会合,钟会密告司马昭,说诸葛绪畏缩不前,贻误战机,将其槛送回京,其军全为钟会兼并。
钟会督军猛攻剑阁,姜维据险坚守,魏军屡攻不克,死伤颇重,加上山路艰险,粮食供应困难,十余万大军困在一道逼仄的山谷间施展不开,于是想退兵。
邓艾建议留主力在此掣肘、牵制姜维,自己率奇兵另辟蹊径,翻越阴平险道, 出阴平后经江油,直捣涪城 ,然后袭破绵竹,直取成都。钟会同意了邓艾的冒险计划。邓艾挑选敏捷精悍的将士,率军跋涉七百里无人险地,凿山开路,遇水架桥,艰难行进。史载,七百里阴平山高谷深,基本无路可走,艰险异常,邓艾裹着毛毡,推转而下,众将士攀援附藤,翻过一道道山崖,缓慢向前推进。
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羽林军全军尽没,蜀汉灭亡
魏军出阴平道后突然出现在江油关下,蜀将马邈慌了神,又不知敌军虚实,遂开关投降。邓艾兵不血刃取江油后,立刻向涪城进发,很快逼近涪城,蜀汉军师将军、尚书仆射诸葛瞻率数万御林军据守该城,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 建议诸葛瞻派兵迅速抢占周边各处险要,以阻止邓艾军进入平原地区,诸葛瞻当断不断,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邓艾军迅速击溃了诸葛瞻部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则乘胜进击,途中他写信给诸葛瞻,欲诱降他,信说:
“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 。
意思是你如果投降,我必保举你做琅琊王。
诸葛瞻大怒,将邓艾使者斩杀,于是双方展开激烈对决,魏军孤军深入, 没有退路,人人舍死向前,锐不可挡,蜀军大败,诸葛瞻、黄崇、张遵(张飞孙)皆战死,御林军大部覆灭,少数逃散,诸葛瞻子诸葛尚策马冲阵,英勇赴死。
邓艾破绵竹后,前方便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 他继续率军向成都方向推进。魏军如神兵天降,突然来临,蜀汉朝野一片混乱,百姓纷纷出城逃亡,不可禁止。刘禅根据谯周建议,开城出降,还敕令姜维就地向钟会投降。至此,立国四十二年的蜀汉名实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