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孩子在学校比较听话,回到家就开始各种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往往在学校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和同龄段孩子能有很好的合作。一起工作,乐于助人、遵守纪律,选择活动时也会主动要求承担难一点的任务。
但一回到家就“变身”捣蛋鬼,经常自理能力下降,撒娇、耍赖,简直没法想象这是在幼儿园愿意承担难一点活动的那个小朋友。调皮捣蛋防不胜防,连刷牙都要找机会把水喷到卫生间的镜子上。难以想象,在学校怎么就是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呢。
特别是刚放学回家的时候,让他做什么都不乐意,稍微说两句就哇哇叫。明显的窝儿里横。
本以为孩子怎么小就学会了“杀熟”,其实他是:放学后自制力崩溃(After School Restraint Collapse)。
表面上看,放学后自制力崩溃就是发脾气,可儿童心理学家说,这种情绪爆发和平常的闹脾气不一样。
孩子闹脾气,目的是为了测试自己的行事边界或者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放学后自制力崩溃”没有目的,就是纯粹的崩溃,孩子在情感上被彻底压垮,无法再保持平和的情绪。你一定想问,孩子在幼儿园不是好好的吗,怎么就能突然崩溃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要先介绍一下“有限自制力”的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Roy Baumeister在1998年提出:我们人类只有有限的意志力,过度使用意志力就会损耗,因此自我控制就会变得越来越难。这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被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举一个例子,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你每喝一口,杯子里的水就少一点。
如果不补充,喝了几次之后,杯子里的水就没了。我们的自制力就像这杯水,在一定时间里它是有限的,如果彻底用完以后又没有新的动力补充进来,自控力就会大幅减弱。我要补充一点的是,这个理论在心理学界流行了20年,有各种文献支持,但现在有学者提出了挑战,认为实验的方法有问题,“自我损耗”根本不存在。
现在“抗辩双方”尚在争论中,还没有一个一锤定音的结论。这个理论,无论最后被证实还是证伪,还是能给我们分析“放学后自制力崩溃”问题一些启发的。当孩子在学校的时候,他会非常努力表现,尽量维持一个“好孩子”的形象。比如试着分享,试着融入团体里,试着做别人的好朋友,试着做老师的乖学生,等等。
但保持这样的形象,特别消耗孩子的意志力。因为在集体生活中,并不能做到随心所欲,可能需要让步,可能需要做一些自己并不是特别愿意做的事,这些对小孩来说,都是一种压力,他的负面情绪可以在一天里不断慢慢积累。
但为了维持他“好学生”的形象,他必须要用意志力压制这些负面情绪。一旦回到家,或者安全的地方,不需要再背负“偶像包袱”的时候,他的情绪就像一只充满气的气球,砰的一声,完全爆发了。这就是所谓的“放学后自制力崩溃”。孩子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其实非常好理解,我们可以把类似的场景套在自己身上。
我们在工作时候,说话做事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比如,有些时候你看到同事干的活质量远达不到你的要求,你也不能把文件拍人脸上,说:“你看看你做的都是什么狗屎活!”(虽然我知道你很想这么做)你只能忍着,尽量和颜悦色地说:“我觉得这里还有改进的空间……” 朝九晚五地上了一天班,又是开会又是写报告,累了一天,心里可能还有点压抑。但是在老板和同事面前,还得努力打哈哈,尽量维持一个温和、冷静、理智的人设。
这是小孩子的通病 到了学校他就有约束 和在学校不一样 因为在家里可以得到父母的溺爱 可以在家里撒撒娇 做点儿任性的事情 i而在学校就不一样 有其他小同学可以做比较
看是谁做的更好 更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