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会有什么发展呢?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武汉,简称“汉” [1] ,湖北省省会。它是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统称。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跨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 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离汉口仅30 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遗址位于盘龙湖畔被发掘出来。可见,自商、周以来武汉地区即是重要的古城镇。
武汉的组成
武汉由武昌、汉阳、汉口,即“武汉三镇”组成。武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城市,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明宪宗成化(1465-1487 )年初,汉水改道入江,汉口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法安居。1635 年(明崇祯八年)通判袁焻创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之长堤街。此后,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庆时,汉口居民已达36929 户,129183 人,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昌、汉阳双城的合称。如1822 年(清道光二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等郡(府),汉口是称不上郡(府)的。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牍中常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当然也包括了汉口)两地的,“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汉口的独立地位是在1899 年(光绪二十五年)才确立的,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分汉阳汉水以北地段北至滠口,西至硚口,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到民国初年,改同知为知事,易厅而为县,于是便有了夏口县。当时,武昌(江夏)、汉阳、汉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称为主,而且各有隶属,如清末时江夏属武昌府,汉阳、夏口属汉阳府,民初时夏口属江汉道,故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建制,在历史上,亦有将汉阳、汉口联称“阳夏”,将武昌、汉阳联称为“武阳”,将武昌、汉阳、汉口联称为“武阳夏”者。
1926 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次年初,国民政府将汉口市(辖汉阳县)与武昌合并,划为京兆区,作为首都,并建立统一的武汉市政府,此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直到1949 年解放前夕,汉口作为直辖市,武昌作为省辖市,汉阳作为县而分治。
解放后,政务院将汉口、武昌、汉阳(县府所在地及邻近地区)合并为武汉市(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保留县的建制),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三为一了。
武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多次在此卷起巨澜。唐代王仙芝,元末徐寿辉与陈友谅,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清代洪秀全等,都曾亲临武汉。在近代,一举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二七”大罢工,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建立,“八七”会议的召开,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等,都在中国现代史册上熠熠生辉。
1986 年,武汉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市以其 “ 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 ” 的显著特色赫然榜上。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 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离汉口仅30 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遗址位于盘龙湖畔被发掘出来。可见,自商、周以来武汉地区即是重要的古城镇。
武汉的组成
武汉由武昌、汉阳、汉口,即“武汉三镇”组成。武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城市,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明宪宗成化(1465-1487 )年初,汉水改道入江,汉口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法安居。1635 年(明崇祯八年)通判袁焻创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之长堤街。此后,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庆时,汉口居民已达36929 户,129183 人,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昌、汉阳双城的合称。如1822 年(清道光二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等郡(府),汉口是称不上郡(府)的。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牍中常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当然也包括了汉口)两地的,“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汉口的独立地位是在1899 年(光绪二十五年)才确立的,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分汉阳汉水以北地段北至滠口,西至硚口,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到民国初年,改同知为知事,易厅而为县,于是便有了夏口县。当时,武昌(江夏)、汉阳、汉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称为主,而且各有隶属,如清末时江夏属武昌府,汉阳、夏口属汉阳府,民初时夏口属江汉道,故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建制,在历史上,亦有将汉阳、汉口联称“阳夏”,将武昌、汉阳联称为“武阳”,将武昌、汉阳、汉口联称为“武阳夏”者。
1926 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次年初,国民政府将汉口市(辖汉阳县)与武昌合并,划为京兆区,作为首都,并建立统一的武汉市政府,此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直到1949 年解放前夕,汉口作为直辖市,武昌作为省辖市,汉阳作为县而分治。
解放后,政务院将汉口、武昌、汉阳(县府所在地及邻近地区)合并为武汉市(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保留县的建制),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三为一了。
武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多次在此卷起巨澜。唐代王仙芝,元末徐寿辉与陈友谅,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清代洪秀全等,都曾亲临武汉。在近代,一举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二七”大罢工,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建立,“八七”会议的召开,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等,都在中国现代史册上熠熠生辉。
1986 年,武汉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市以其 “ 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 ” 的显著特色赫然榜上。
展开全部
从武汉的教育资源而言,湖北是教育大省,而武汉更是教育的基地,大学生的数量极多,高等大学的人才更多,因此造就了很多企业以学历卡人才,以985,211等学历作为门槛,对诸多学历相对较差的人才不尊重,再加上武汉的薪资真的不高,不管你是华科,武大的,你不做自然有人做,反正武汉的人才多,诸多企业不尊重人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其实作为一线城市的话,那么肯定是很有发展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到了武汉市城市规划部门。客气一下咨询工作人员。武汉市会有什么发展呢。武汉人会很豪爽的告诉你。祝你出行愉快顺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好 武汉毕竟是中国的中部城市 需要发展起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