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指的是什么?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天姥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境内,属于道家七十二福地,第十六福地——天姥岭——在剡县南,属真人魏显仁治之。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而著称。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唐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渺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君,此番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四万八千丈:一作“一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即“岩泉殷”。殷(yǐn ),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同栗。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醒。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其作年一说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一说公元746年(天宝五载)。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在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指的是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渺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升起了薄薄的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君,此番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1.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2.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3.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4.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5.信:确实,实在。
6.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7.明灭:忽明忽暗。
8.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9.”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10.四万八千丈:一作“一万八千丈”。
11.”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12.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13.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14.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15.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16.渌(lù):清。
17.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8.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19.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20.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21.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22.暝(míng),日落,天黑。
23.殷岩泉:即“岩泉殷”。殷(yǐn ),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24.栗:同栗。栗、惊,使动用法。
25.青青:黑沉沉的。
26.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27.列缺:指闪电。
28.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9.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30.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31.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32.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33.恍:恍然,猛然。
34.觉:醒。
35.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6.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7.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38.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李白从离开长安后,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而这才导致他在诗的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这种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
值得注意的还是此诗的艺术特点。读者可能有一种误解,以为杜甫写诗是讲求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而李白只是以磅礴气势和豪言壮语来抒发情志,不大注意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缔造。其实不然。在神采飞扬和昂头天外的豪迈诗篇里,李白同样是注重修辞炼句和章法结构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足以说明这方面的特点。这是一首乐府歌行体的杂言古诗。而古诗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的。因此,这首诗就应根据其韵脚的变换来划分它的层次和章节。全诗分为三个段落。开头是引子,末段是结语,中间是梦游正文。结构很完整,纯系散文格局。
第一段凡三换韵脚,实即有三层转折。诗中明言行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从旅程看,游天姥山不过是个因由,但全诗重点,却放在“梦游”上。至于梦游之境是否真的天姥,那倒无关紧要。东鲁濒海,故以海上仙山起兴。第一,二两句与三、四两句看似对举平起,而一、二句实为陪笔。盖人在现实社会中每遭际坎坷不平,于是乃追求神仙世界,李白亦不例外。这虽是理想,却只是幻想。神仙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李白并非不了解;倒是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可供遁世隐居者游赏,这还是比较现实的。所以作者认为“海客”侈谈神山,实际却未必能真莅其境;而越人所说的天姥山,尽管高入重霄,因云霞明灭而时隐时现,却是实有其地,只要到了那里,便能骑鹿遨游,也仿佛得成仙之趣了。进入第三层,便撇开瀛洲,专写天姥。评论者谓之“双提”而“单承”。但前四句作者所用技巧尚不止此。这四句是五、七言相间错的,平韵二句在前,仄韵二句在后,这自然是古诗作法。而这四句为已有了近体诗之后的古诗,它已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倘将“越人”二句提前,“海客”二句移后,就是一副上五下七的对仗工整的长联。此可悟古近体诗相互为用之法。杜甫早期有《望岳》一首,五言八句,中四句对仗工整,人皆以古诗目之,其实是一首仄韵五律。李白这一首的前四句亦属同工异曲,似有意似无意,仿佛也从近体变化而来。惟七言对称的两句平仄与近体格律不尽相合,故终是古诗而非近体。第三层“天姥连天”四句,第一句不仅写其高,兼亦状其远阔雄峻。“向天横”三字真是奇崛之至。盖写山势之高易,状山形之伟难,作者乃以“向天横”三字形容之,仿佛连天姥山的恣睢狂肆的个性也写出来了,诚为神来之笔。但这还不够,为了使读者感受得更深切一些,于是又连写“五岳”、“赤城”和天台山。“五岳”是海内名山,然距天姥较远,故云“势拔”,意思说以五岳同天姥相比,天姥或将有超拔之势,此一层近虚;而赤城山本天台山门户,距天姥较近,故用“掩”字,有压倒之意,此一层稍实。但作者认为写得还不够气派,更加上“天台”两句与天姥山相映衬。天台山可谓高矣,但以之与天姥相比,仍将甘拜下风。此推崇揄扬天姥山可谓不遗余力矣,可是天姥山究竟有何特色,诗人并未加以具体描写。此盖仅从越人口中听到,自己并不曾亲身经历,故只从虚处落笔,着意烘托而已。然从中亦可悟写诗三昧。夫虚活则易造声势,滞实反失之琐碎。两汉大赋之所以不及诗词有吸引力,非其体物之不工,而正由于体物太质实,反嫌空灵不足,无一气呵成之妙。
第二段是全诗主干,以全力大写梦境。昔金圣叹评诗文,每好用“笔酣墨饱”和“笔歌墨舞”八字。此诗写梦境实兼而有之。“酣饱”极言其足与畅,“歌舞”极言其活与变。从诗的韵脚看,第二段凡七换韵。换韵多即转折变化多,此不待言矣;但还须注意这七次换韵中,短则两句一韵,长则六句或八句一韵。韵脚换得频,一是为了文字剪裁洗炼,二是为了体现瞬息万变。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两句为一韵,写入梦只一笔带过,诗人从东鲁转眼即到了越中,不但文字简洁凝炼,而且给人以一跃而行千里之感。而“千岩万转”二句为一韵,则状其倏忽间变化万千,迅疾异常;稍费笔墨,便觉冗赘。而六句或八句始一换韵者,则诗人意在把楚骚、汉赋、骈四俪六融为一体,从较长的篇幅中来体现铺排之功力。这样错综组合,疾徐相间,使读者耳目俱不暇给,而诗境亦因之迷离惝恍,一似无端倪可寻、踪迹可察。这正是李白戛戛独造之境,不惟盛唐独步,抑且千古绝唱,其所以被尊为“诗仙”者,正在此等处也。韵七换诗亦有七层转折。第一层写入梦即到剡中。第二层写夜行之景,宛然梦境。诗人循当年谢灵运的游踪所至而达于天姥山。这一层八句为一韵,目见湖中之月影,耳闻水畔之猿啼,沿前人登山之径,直至半壁与悬空之处,所见为海日之光,所闻为天鸡之鸣,似已见到光明而仍在梦中暧昧之境。这一节描写虽移步换形却并无转折,故一韵到底,长达八句之多。中间有两个七言句,使文势略有变化,不致平衍无丝毫起伏。这是梦境中最恬静安适的一段描写,再经过第三层的两句一韵以写其所见之变化迅疾,下面便转入千奇百怪的神仙境地了。第四层用楚骚句法,只第一句写听到熊咆龙吟,使岩谷殷若雷鸣,从而感到身居高危之地,不免惊栗。但这还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而举目所见,依然一片宁静。紧接着第五层便写到震耳欲聋的霹雳声,山崩地裂声,然后仿佛《天方夜谭》中的石穴洞开一样,一幅奇异而璀璨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转为光芒万丈,一方面是深不见底,一方面却又珍奇毕现。古人说山中别有洞天,李白在诗中有意识地把它形象化了。第五层所写乃物象,毕竟是静态;故第六层写了两句仙人纷至沓来的动态,情景俱变。作者久久所憧憬的与神仙遨游的幻想居然在刹那间实现了,这实在是一个使人欢畅而快慰的梦境。然而好景无常。第七层随即写由梦境而惊醒,又回到了现实的人间。这里“虎鼓瑟兮”两句本与上文为一气,从“忽魂悸而魄动”以下才写诗人从梦中醒来,这两层混为一韵,正是此诗的好处。上一层写仙人纷纷到来,这一层前二句一面接着上文嬗联写下来,一面却与自己若离若即。尽管列仙如麻,自己却已魂悸魄动,在他们还未从眼前消逝时自己已惊醒了。一说,“虎鼓瑟”二句乃醒后跟前依稀恍惚之景象,而以倒装之笔出之。说亦可通。总之,这七层似乎飘忽无定,实则层次井然,有本有末,耳闻目睹,历历如画。吟诵时如大气包裹,玩味时又结构谨严。非李白之天才无以纷呈此奇幻之景,非李白之胆识无以控驭此神来之笔。此真李诗中上上乘之作。
最后一段结语只有两层。第一层是诗人阅世既深总结出来的道理:“古来万事东流水。”虽含消极意味,然此乃是现实给他的教训。第二层则为述志。正缘权贵在朝,才使得万事全非,自己绝不会依附豪门,摧眉折腰以辱身降志。“摧眉”与“扬眉”为对文,用字精当之至。而诗体又回到七古正格,与开头入梦前写法相一致(中有一单句“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示语气坚决;“安能”句为九言,更显得理直气壮)。这样,中间的梦境因用笔造语之不同而使读者感到诗境之奇幻夐绝亦有所不同,此即思想与艺术较大程度的统一。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其作年一说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一说公元746年(天宝五载)。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在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指的是什么?——答:指天姥山,它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作品概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全诗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作品原文】
《 mèng yóu tiān mǔ yín liú bié》
《 梦游天姥吟留别[1]》
hǎi kè tán yínɡ zhōu, yān tāo wēi mánɡ xìn nán qiú。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yuè rén yǔ tiān mǔ, yún ní mínɡ miè huò kě dǔ。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
tiān mǔ lián tiān xiànɡ tiān hénɡ, shì bá wǔ yuè yǎn chi chénɡ。
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
tiān tái sì wàn bā qiān zhànɡ,duì cǐ yù dǎo dōnɡ nán qīnɡ。
天台一万八千丈[7],对此欲倒东南倾[8]。
wǒ yù yīn zhī mènɡ wú yuè, yī yè fēi dù jìnɡ hú yuè。
我欲因之[9]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10]。
hú yuè zhào wǒ yǐnɡ, sònɡ wǒ zhì shān xī。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1]。
xiè ɡōnɡ xiǔ chǔ jīn shànɡ zài, lǜ shuǐ dànɡ yànɡ qīnɡ yuán tí,
谢公[12]宿处今尚在,渌[13]水荡漾清[14]猿啼。
jiǎo zhù xiè ɡōnɡ jī, shēn dēnɡ qīnɡ yún tī。
脚著谢公屐[15],身登青云梯[16]。
bàn bì jiàn hǎi rì, kōnɡ zhōnɡ wén tiān jī。
半壁见海日[17],空中闻天鸡[18]。
qiān yán wàn zhuǎn lù bù dìnɡ, mí huā yǐ shí hū yǐ mín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9]。
xiónɡ páo lónɡ yín yīn yán quán, lì shēn lín xī jīnɡ cénɡ diān。
熊咆龙吟殷岩泉[20],栗深林兮惊层巅[21]。
yún qīnɡ qīnɡ xī yù yǔ, shuǐ dàn dàn xī shēnɡ yān。
云青青[22]兮欲雨,水澹澹[23]兮生烟。
liè quē pī lì, qiū luán bēnɡ cuī。
列缺[24]霹雳,丘峦崩摧。
dònɡ tiān shí shàn, hǒnɡ rán zhōnɡ kāi。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25]。
qīnɡ mínɡ hào dànɡ bù jiàn dǐ, rì yuè zhào yào jīn yín tái。
青冥浩荡[26]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27]。
ní wéi yī xī fēnɡ wéi mǎ,yún zhī jūn xī fēn fēn ér lái xià。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28]兮纷纷而来下。
hǔ ɡǔ sè xī luán huí chē, xiān zhī rén xī liè rú má。
虎鼓瑟兮鸾回车[29],仙之人兮列如麻。
hū hún jì yǐ pò dònɡ,huǎnɡ jīnɡ qǐ ér chánɡ jiē。
忽魂悸以魄动,恍[30]惊起而长嗟。
wéi jué shí zhī zhěn xí, shī xiànɡ lái zhī yān xiá。
惟觉[31]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2]。
shì jiān xínɡ lè yì rú cǐ, ɡǔ lái wàn shì dōnɡ liú shuǐ。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3]。
bié jūn qù xī hé shí hái?qiě fànɡ bái lù qīnɡ yá jiān, xū xínɡ jí qí fǎnɡ mínɡ shān。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34]。
ān nénɡ cuī méi zhé yāo shì quán ɡuì,sh ǐwǒ bù dé kāi xīn yán!
安能摧眉折腰[35]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
【语句注释】
1.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2.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3.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4.明灭:忽明忽暗。
5.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6.”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7.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8.”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9.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10.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11.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12.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13.渌(lù):清。
14.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5.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16.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7.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18.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9.”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落,天黑。
20.”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21.”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22.青青:黑沉沉的。
23.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24.列缺:指闪电。
25.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6.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27.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8.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29.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30.恍:恍然,猛然。
31.觉时:醒时。
32.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3.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4.”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35.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范云:瀛洲难求而不必求,天姥可睹而实未睹,故欲因梦而睹之耳(“海客”四句下)。甚显(“半壁”二句下)。甚晦(“千岩万转”二句下)。又甚显(“洞天”四句下)。又甚晦(“霓为衣兮”四句下)。范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次诸节,梦之波澜。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极而与人接矣,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此。“枕席”、“烟霞”二句最有力。结语平衍,亦文势之当如此也。
《批点唐诗正声》:《梦游无姥吟》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到。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恍恍惚惚,奇奇幻幻,非满肚皮烟霞,决挥洒木出。
《李杜诗选》:桂曰:骚语奇奇怪怪。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出于千丝铁网之思,运以百色流苏之局,忽而飞步凌顶,忽而烟云自舒。想其拈笔时,神魂毛发尽脱于毫楮而不自知,其神耶!吴山民曰:“天台四万八千丈”,形容语,“白发三千丈”同意,有形容天姥高意。“千岩万转”句,语有概括。下三句,梦中危景。又八句,梦中奇景。又四句,梦中所遇。“唯觉时之枕席”二语,篇中神句,结上启下。“世间行乐”二句,因梦生意。结超。
《增订唐诗摘钞》:“忽魂”四句,束上生下,笔意最紧。万斛之舟,收于一柁(末二句下)。
《唐诗别裁》:“飞渡镜湖月”以下,皆言梦中所历。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梦境,是仙境(“列缺霹雳”十二句下)。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酲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唐宋诗醇》:七古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柑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特谓非其才力,学之立见踬踣,则诚然耳。
《赵秋谷所传声调谱》:方纲按:《扶风豪士歌》、《梦游天姥吟》二篇,虽句法、音节极其变化,然实皆自然入拍,非任意参错也。秋谷于《豪士》篇但评其神变,于《天姥》篇则第云“观此知转韵元无定格”,正恐难以示后学耳。
《网师园唐诗笺》:纵横变化,离奇光怪,以奇笔写梦境,吐句皆仙,着纸谷飞(“列缺霹雳”十句下)。砉然收勒,通体宗主攸在,线索都灵(“世间行乐”二句下)。
《昭昧詹言》:陪起,令人迷。“我欲”以下正叙梦,愈唱愈高,愈出愈奇“失向”句,收住。“世间”二句,入作意,因梦游推开,见世事皆成虚幻也;不如此,则作诗之旨无归宿。留别意,只末后一点。韩《记梦》之本。
《老生常谈》:《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奇离惝恍,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起首入梦不突,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幻化之中,又极经营惨淡之苦,若只貌其右句字面,则失之远矣。一起淡淡引入,至“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乘势即入,使笔如风,所谓缓则按辔徐行,急则短兵相接也。“湖月照我影”八句,他人捉笔可云已尽能事矣,岂料后边尚有许多奇奇怪怪。“千岩万转”二句,用仄韵一束以下至“仙之人兮”句,转韵不转气,全以笔力驱驾,遂成鞭山倒海之能,读云似未曾转韵者,有真气行乎其间也。此妙可心悟,不可言喻。出梦时,用“忽动悸以魄动”四句,似亦可以收煞得住,试想若不再足“世间行乐”二句,非但叫题不酲,抑亦尚欠圆满。“且放白鹿”二句,一纵一收,用笔灵妙不测。后来慢东坡解此法,他人多昧昧耳。
《李太白诗醇》:严云:“半壁”一句,不独境界超绝,语音亦复高朗。严云:有意味在“青青”、“澹澹”字作叠(“云青青兮”二句下)。严云:太白写仙人境界皆渺茫寂历,独此一段极真,极雄,反不似梦中语(“霓为衣兮”四句下)。又云:“世间”云云,甚达,甚警策,然自是唐人语,无宋气。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天姥”指的是“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渺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越地(的天姥山)。梦中,我在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发明的木屐,攀登上直入云霄般高峻陡峭的山路。 在半山腰,我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 这里有无数山岩重叠,道路也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我倚着山石休憩之际,才发现天已经黑了。 岩泉发出的响声,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荡漾,升起了阵阵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 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所见的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君,此番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暝,日落,天黑。
殷岩泉:即“岩泉殷”。殷(yǐn ),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