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
展开全部
陋室铭教案(通用1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通用1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陋室铭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1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2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铭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本次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教学重点的确立及依据
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多次诵读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四)教学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设计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诵读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
(二)提问法: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
(三)练习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的运用:主要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的确立及依据
(一)导入新课采取情境导入法,出示陋室图,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家进行比较说说对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主人怎样认为呢?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基本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背诵,随后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背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学生翻译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适时指导。
(六)思考阅读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围绕中心设置三个问题,带着学生深入课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
(七)反馈练习
1、按要求默写
1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2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3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本组练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八)小结全文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九)布置作业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通用1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陋室铭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1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2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铭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本次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教学重点的确立及依据
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多次诵读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四)教学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设计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诵读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
(二)提问法: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
(三)练习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的运用:主要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的确立及依据
(一)导入新课采取情境导入法,出示陋室图,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家进行比较说说对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主人怎样认为呢?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基本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背诵,随后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背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学生翻译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适时指导。
(六)思考阅读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围绕中心设置三个问题,带着学生深入课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
(七)反馈练习
1、按要求默写
1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2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3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本组练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八)小结全文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九)布置作业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