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不立儿子为太子,赵匡胤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首先说的是时代背景,赵匡胤出生要在五代十国时期,那是一个是中国有史以来国家分裂、秩序混乱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在那个时期里,只要是你有点儿本领的人都是会称霸一方,不断壮大自已的阵营,以谋伟业。
再说了,赵匡胤能够龙袍加身,为什么别人就不可以?这件事情,自已的老板郭威早已做过,但在赵匡胤内心,“北宋”的旗子能扛多长时间,他没有一点数,搞不好便会“二世而亡”,五代十国变为“六代十国”,甚至更多“代”。而赵匡胤长期全是领兵的,如果立儿子做皇太子得话,哪一天出现一个出现意外,儿子也能顺利称帝,可是,主少国疑,自己怎么欺压老柴家里的,内心明朝清代。因此,赵匡胤一直不敢立太子,他想等一等,等大宋江山牢固了,再立也不迟,反正自己还年轻,再活个三十年没什么问题。
但为了保证大宋江山牢固,他必须要有一个继任者,并且,此人整体实力务必能镇得住场面。俗话说打仗亲兄弟,父子兵,这一最好的人,莫过自身的弟弟赵光义了。尤其是赵匡胤的2次杯酒释兵权以后,各地的藩镇军事实力几乎都被克服了,而国防实权也全部到禁卫军手上,但是这时的赵匡胤若想立太子,结果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难题,自身的弟弟早已控制了江山半壁,加上自己已经释放出来了不正确的信号,而赵光义也不正确的理解了。
依照五代十国的国际惯例而言,赵匡胤钦定的继承者恰好是赵光义,而他的两个孩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尽管年龄已经很大,但是却仅仅是挂靠的观察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权力,且从没参于朝廷,赵匡胤显而易见并没有塑造自己儿子的念头。赵匡胤为了保证权力的成功交接,防止造成储君之争,便一直以赵光义为继承者去培养,而对于自己的两个孩子则并没有给与具体权利。往往迟迟没有修复立“太子”的传统,也许也有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