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迟早要面对的宿命。
当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我们是否认真考虑过“衰老”与“死亡”这两个绝大多数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我们是否在尚有健康的时候思考过:当我们衰老到无法独立自主生活的时候,该怎么办?当我们的家人重疾缠身、生命危在旦夕,医生要你做决定,在不同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你将如何决断?
美国著名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所著的这本《最好的告别》将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阿图·葛文德医生具有多年行医经验,他治愈过无数人,也见证了许多人的离世。
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思,在书中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引发读者对死亡与衰老的思考。那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又可以做些什么,从而帮助自己或者家人更平静、优雅地度过这条死亡之河呢?
希望我们通过对《最好的告别》一书中的精华解读,使大家能有所收获。
如何让自己的父母晚年生活更有意义
我们很多人非常关爱自己的父母,但也常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父母退休后,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也该歇歇了,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很认真地把他们看护起来,限制他们的社交和从事的活动,从而确保他们能处于尽可能的安全之中。
可是这样做真的合适吗?
有一位名叫比尔·托马斯的年轻医生,在他看来:为无事可做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
比尔·托马斯说服了自己所在疗养院的管理层:收养了两条狗、四只猫和一百只鸟,并在每个房间摆放植物;将草坪改造成菜园和花园,让那些老人和动植物一起生活。
100只长尾小鹦鹉入住疗养院时,还没有鸟笼。托马斯只能和其他伙伴,花好几个小时组装鸟笼,在飞舞的鸟群中追逐小鹦鹉,再送到各个居民房间。而老人们则聚在房门口观望,看到这场景,连肚子都笑痛了。
渐渐地,老人们也参与其中,他们开始花时间照料这些动植物。
而疗养院居民也开始显著变化,以前孤僻的老人开始带狗出去散步。所有的鸟都被收养,并且起了名字,人们的生活开始有了目标。后来,托马斯医生又在这添了一群兔子和一群下蛋的鸡,很多员工的孩子也参与进来,大家更忙碌了。
不久,一些学校的孩子们开始和疗养院开展联谊活动,孩子为老人带去欢乐的同时,也逐渐多了一分对生命的敬重。
两年以后,疗养院老人们的处方数量下降了一半,死亡率下降了15%。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对许多老人来说,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寿命的延长,同时在于追求一个超出自身的理由。
而简单的生存,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时间长了只会让人感到空洞而无意义。
而托马斯医生正是通过引进了动物、植物和儿童,让老人们们超越单纯的生存,真真切切感觉到生活的价值。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父母晚年生活过得愉悦,那么在保障他们人生安全的前提下,还是多想一想如何让他们生活的更有意义。
生命最后阶段的抉择
当亲人的生命进入最后阶段,我们是坚守无法挽回的抢救,还是撒手让亲人安静地离去?
这是个残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回避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问题找上了我们,逼得我们手足无措……
作者曾遇到的一位女患者,在怀孕时查出了癌症,在医生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将孩子生了下来,但接受多次化疗还是没有效果。
她身体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当医生建议她接受现实,她和家人却拒绝谈论这类话题,并坚持要求医生提供其他的医疗手段。
可实际情况是,长时间的化疗已经让她的身体极其脆弱痛苦,她很难再接受更多地治疗,甚至难以维持正常生活。
尽管如此,患者本人和家人,仍然希望想尽办法延长生存时间。
这也反映了另一问题:无法挽回的抢救是一种伤害,但大部分人都不愿放弃。
2008年,美国抗癌协会发表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生命进入“最后阶段”,使用机械呼吸机、电除颤、胸外按压,或者在临死之前入住监护室的末期癌症患者,其生命最后的质量,比不接受这些干预措施的病人差很多。
也就是说,当治疗收效甚微时,过多地抢救只会带来痛苦。
我们最常见的一幕:医生一次次使用高端的仪器和药物,将濒死之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直到最终失败。
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会长时间地失去意识,经受病痛,只是偶尔有一些生命反应,而病房外的家属,只能焦急等待,在病危通知上签字,然后不断地接收病危和抢救的消息。
而作为被抢救者,老人在这个过程中毫不知情,甚至来不及和亲人道别,这是何等的煎熬。
也许你会疑问,那我们要怎么做呢?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长辈离去吗?
可惜,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我们能做的最大努力,也只是在最重要的时刻,能否拥有足够的勇气,压制悲痛,同亲人勇敢地探讨这个话题,根据医生对不同诊断治疗方案的利弊分析,和亲人一起商量、提前做好抉择,无论结果如何,尽可能遵从生者的意愿。
古时曾有一个故事。
庄子的妻子去世,朋友来看望他。而庄子居然坐在地上,敲着盆子唱歌,朋友看了很失望,觉得庄子这人实在太无情。
但庄子回答:“当她死时,我也感到绝望。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在出生前她并没有身体,她的出生和死亡或许是同样的过程。我所失去的她,只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暂作停留,睡了一觉,做了一场梦而已。但最终,她已经回归到原本属于她自己的世界,我为什么要哭泣呢?”
告别的话题,总是如此沉重,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如果我们能像庄子一样,真正领悟万物生死之自然,可能也会是一种释怀。
当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我们是否认真考虑过“衰老”与“死亡”这两个绝大多数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我们是否在尚有健康的时候思考过:当我们衰老到无法独立自主生活的时候,该怎么办?当我们的家人重疾缠身、生命危在旦夕,医生要你做决定,在不同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你将如何决断?
美国著名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所著的这本《最好的告别》将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阿图·葛文德医生具有多年行医经验,他治愈过无数人,也见证了许多人的离世。
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思,在书中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引发读者对死亡与衰老的思考。那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又可以做些什么,从而帮助自己或者家人更平静、优雅地度过这条死亡之河呢?
希望我们通过对《最好的告别》一书中的精华解读,使大家能有所收获。
如何让自己的父母晚年生活更有意义
我们很多人非常关爱自己的父母,但也常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父母退休后,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也该歇歇了,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很认真地把他们看护起来,限制他们的社交和从事的活动,从而确保他们能处于尽可能的安全之中。
可是这样做真的合适吗?
有一位名叫比尔·托马斯的年轻医生,在他看来:为无事可做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
比尔·托马斯说服了自己所在疗养院的管理层:收养了两条狗、四只猫和一百只鸟,并在每个房间摆放植物;将草坪改造成菜园和花园,让那些老人和动植物一起生活。
100只长尾小鹦鹉入住疗养院时,还没有鸟笼。托马斯只能和其他伙伴,花好几个小时组装鸟笼,在飞舞的鸟群中追逐小鹦鹉,再送到各个居民房间。而老人们则聚在房门口观望,看到这场景,连肚子都笑痛了。
渐渐地,老人们也参与其中,他们开始花时间照料这些动植物。
而疗养院居民也开始显著变化,以前孤僻的老人开始带狗出去散步。所有的鸟都被收养,并且起了名字,人们的生活开始有了目标。后来,托马斯医生又在这添了一群兔子和一群下蛋的鸡,很多员工的孩子也参与进来,大家更忙碌了。
不久,一些学校的孩子们开始和疗养院开展联谊活动,孩子为老人带去欢乐的同时,也逐渐多了一分对生命的敬重。
两年以后,疗养院老人们的处方数量下降了一半,死亡率下降了15%。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对许多老人来说,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寿命的延长,同时在于追求一个超出自身的理由。
而简单的生存,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时间长了只会让人感到空洞而无意义。
而托马斯医生正是通过引进了动物、植物和儿童,让老人们们超越单纯的生存,真真切切感觉到生活的价值。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父母晚年生活过得愉悦,那么在保障他们人生安全的前提下,还是多想一想如何让他们生活的更有意义。
生命最后阶段的抉择
当亲人的生命进入最后阶段,我们是坚守无法挽回的抢救,还是撒手让亲人安静地离去?
这是个残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回避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问题找上了我们,逼得我们手足无措……
作者曾遇到的一位女患者,在怀孕时查出了癌症,在医生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将孩子生了下来,但接受多次化疗还是没有效果。
她身体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当医生建议她接受现实,她和家人却拒绝谈论这类话题,并坚持要求医生提供其他的医疗手段。
可实际情况是,长时间的化疗已经让她的身体极其脆弱痛苦,她很难再接受更多地治疗,甚至难以维持正常生活。
尽管如此,患者本人和家人,仍然希望想尽办法延长生存时间。
这也反映了另一问题:无法挽回的抢救是一种伤害,但大部分人都不愿放弃。
2008年,美国抗癌协会发表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生命进入“最后阶段”,使用机械呼吸机、电除颤、胸外按压,或者在临死之前入住监护室的末期癌症患者,其生命最后的质量,比不接受这些干预措施的病人差很多。
也就是说,当治疗收效甚微时,过多地抢救只会带来痛苦。
我们最常见的一幕:医生一次次使用高端的仪器和药物,将濒死之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直到最终失败。
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会长时间地失去意识,经受病痛,只是偶尔有一些生命反应,而病房外的家属,只能焦急等待,在病危通知上签字,然后不断地接收病危和抢救的消息。
而作为被抢救者,老人在这个过程中毫不知情,甚至来不及和亲人道别,这是何等的煎熬。
也许你会疑问,那我们要怎么做呢?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长辈离去吗?
可惜,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我们能做的最大努力,也只是在最重要的时刻,能否拥有足够的勇气,压制悲痛,同亲人勇敢地探讨这个话题,根据医生对不同诊断治疗方案的利弊分析,和亲人一起商量、提前做好抉择,无论结果如何,尽可能遵从生者的意愿。
古时曾有一个故事。
庄子的妻子去世,朋友来看望他。而庄子居然坐在地上,敲着盆子唱歌,朋友看了很失望,觉得庄子这人实在太无情。
但庄子回答:“当她死时,我也感到绝望。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在出生前她并没有身体,她的出生和死亡或许是同样的过程。我所失去的她,只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暂作停留,睡了一觉,做了一场梦而已。但最终,她已经回归到原本属于她自己的世界,我为什么要哭泣呢?”
告别的话题,总是如此沉重,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如果我们能像庄子一样,真正领悟万物生死之自然,可能也会是一种释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