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上朝用什么语言?是蒙语吗?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是蒙语
元朝朝廷的官方语言没有使用汉语,而是沿袭蒙古语,所以南北沟通困难,会古代雅言的人群也逐渐转移到现在的华中华南一带。所以现在的中南地区的方言发音很类似古代普通话。
明代朱元璋统一后,北京地区的方言虽然恢复了以汉语为主的发音,但已经经历了元明两次变化,面目全非。为此朱元璋编纂了《洪武正韵》来统一官方语言。
满清政权沿袭了明代的发音,并且融入了部分满族语言的发音,也就是康熙时代的官方语言,已经很类似今天的北京方言。直到民国初年,北京话才逐渐成为了普通话的标准。建国后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才形成了今天的普通话。
元朝朝廷的官方语言没有使用汉语,而是沿袭蒙古语,所以南北沟通困难,会古代雅言的人群也逐渐转移到现在的华中华南一带。所以现在的中南地区的方言发音很类似古代普通话。
明代朱元璋统一后,北京地区的方言虽然恢复了以汉语为主的发音,但已经经历了元明两次变化,面目全非。为此朱元璋编纂了《洪武正韵》来统一官方语言。
满清政权沿袭了明代的发音,并且融入了部分满族语言的发音,也就是康熙时代的官方语言,已经很类似今天的北京方言。直到民国初年,北京话才逐渐成为了普通话的标准。建国后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才形成了今天的普通话。
展开全部
浅议元朝时期的语言融合
前几天查阅烟台市的文史资料发现了一份元朝时候懿旨,是当时的全真教所建烟霞洞神清观修好后,皇太皇亲为庇护道教而发的,第一份(现在烟台市烟霞洞神清宫山门内) 第二份(现在烟台市烟霞洞神清宫唐四姑石龛内西壁)。正好可以就此讨论一下元朝的语言的融合问题,现抄录如下
皇帝福荫里
哈鲁罕大王令旨:宁海州达鲁花赤管民人每,根底管先生底头目每根底,属咱们的城子宁海州地面里,大昆嵛山东祖庭烟霞洞神清宫,小名的观里主持的静渊明德大师道正孙道衍小名的先生,那观里修整圣像,兴盖殿宇为这般勤上头,令旨与了也。
皇帝皇后诸王根底祈福祝寿者,不拣是谁,他每根底休骚扰者,休欺负者,属他们的宫观神清宫、清阳观、石人埠、栲山、石门口、地土庄子、山林,不拣什磨,诸人休做主休有要者,则交孙道衍管着的。令旨俺的。
马儿年七月初四日
材料摘自烟台文史资料第四辑《烟霞洞、全真教、七真人》 1985年3月
注释:1皇帝福荫里:托皇上的福
2 哈鲁罕大王令旨:由哈鲁罕大王传达下的旨意
3每:们
4小名:指孙道衍,大名指职务、职称,即住持。静渊明德大师
5先生:有职务的道士
6这般勤上头:为这事
7令旨与了也:这是我的旨意
8不拣:不管
9土庄子:山间的巨户
0令旨俺的:这是我的旨意
在这一个材料里我觉得当时元朝语言正在经历着融合,但是处于一个混杂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在融合,进程是很慢的,我们的课本教材说蒙古族和蒙古语基本上没和汉族和汉语融合,这时正确的,表现在材料中就是晦涩的汉语有着蒙语的大部分印迹,造成语言融合的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以下几点:
1.史书上记载蒙古人同意后害怕他们被汉族同化,这有道理,如“诏迁其久任者”“遣使尽徙北还”。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元代的疆域广阔,汉族区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算不上正统之地。元代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 地理志》),元朝之时南征和西征使疆域横跨欧亚,在疆域中语言是很丰富的,有选择的,加上统治者的刻意回避就会使蒙汉语的融合难度加大,而且一个事实就是蒙古人人口比较少。当人与人的交流稀少时,这种融合也就变得不可能。
2.元朝实行的等级制度,汉人的地位低下,使语言也受到歧视。元朝政府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人为的民族分化政策,把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分为四等、十级。四等中的第一等当然是蒙中人,他们是天之骄子,充任各级政府的首脑。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族人和西夏人,他们当亡国奴较早,较能得到蒙古人的信任。第三等是“汉人”,即原来金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地位最为低下,包括南宋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 这四等人的界限是森严的,重要的官职、军职均由蒙古人充任,不足时则用色目人。元政府依照不同职业的性质,又把帝国人民分为10级:1、官(政府官员)2、吏(吏佐,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3、僧(佛教僧侣)4、道(道教道士)5、医(医生)6、工(高级技术人员)7、匠(低级技术人员)8、娼(娼妓)9、儒(儒家、道学家)10、丐(乞丐)。一向在中国传统社会最受尊敬的儒家、道学家知识分子士大夫,在蒙古人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寄生虫,被儒家所最卑视的娼妓都不如,仅稍胜过乞丐。 文学史上的元曲和元杂剧在当时就是地位比较低的,作家被打在社会的底层,语言也不会受到礼遇了。
3.元朝的统治时间短,导致了融合的艰难,语言的融合需要时间,时间比较短,而且元朝灭亡后,帝国瓜分,使融合变得渺茫。
前几天查阅烟台市的文史资料发现了一份元朝时候懿旨,是当时的全真教所建烟霞洞神清观修好后,皇太皇亲为庇护道教而发的,第一份(现在烟台市烟霞洞神清宫山门内) 第二份(现在烟台市烟霞洞神清宫唐四姑石龛内西壁)。正好可以就此讨论一下元朝的语言的融合问题,现抄录如下
皇帝福荫里
哈鲁罕大王令旨:宁海州达鲁花赤管民人每,根底管先生底头目每根底,属咱们的城子宁海州地面里,大昆嵛山东祖庭烟霞洞神清宫,小名的观里主持的静渊明德大师道正孙道衍小名的先生,那观里修整圣像,兴盖殿宇为这般勤上头,令旨与了也。
皇帝皇后诸王根底祈福祝寿者,不拣是谁,他每根底休骚扰者,休欺负者,属他们的宫观神清宫、清阳观、石人埠、栲山、石门口、地土庄子、山林,不拣什磨,诸人休做主休有要者,则交孙道衍管着的。令旨俺的。
马儿年七月初四日
材料摘自烟台文史资料第四辑《烟霞洞、全真教、七真人》 1985年3月
注释:1皇帝福荫里:托皇上的福
2 哈鲁罕大王令旨:由哈鲁罕大王传达下的旨意
3每:们
4小名:指孙道衍,大名指职务、职称,即住持。静渊明德大师
5先生:有职务的道士
6这般勤上头:为这事
7令旨与了也:这是我的旨意
8不拣:不管
9土庄子:山间的巨户
0令旨俺的:这是我的旨意
在这一个材料里我觉得当时元朝语言正在经历着融合,但是处于一个混杂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在融合,进程是很慢的,我们的课本教材说蒙古族和蒙古语基本上没和汉族和汉语融合,这时正确的,表现在材料中就是晦涩的汉语有着蒙语的大部分印迹,造成语言融合的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以下几点:
1.史书上记载蒙古人同意后害怕他们被汉族同化,这有道理,如“诏迁其久任者”“遣使尽徙北还”。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元代的疆域广阔,汉族区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算不上正统之地。元代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 地理志》),元朝之时南征和西征使疆域横跨欧亚,在疆域中语言是很丰富的,有选择的,加上统治者的刻意回避就会使蒙汉语的融合难度加大,而且一个事实就是蒙古人人口比较少。当人与人的交流稀少时,这种融合也就变得不可能。
2.元朝实行的等级制度,汉人的地位低下,使语言也受到歧视。元朝政府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人为的民族分化政策,把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分为四等、十级。四等中的第一等当然是蒙中人,他们是天之骄子,充任各级政府的首脑。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族人和西夏人,他们当亡国奴较早,较能得到蒙古人的信任。第三等是“汉人”,即原来金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地位最为低下,包括南宋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 这四等人的界限是森严的,重要的官职、军职均由蒙古人充任,不足时则用色目人。元政府依照不同职业的性质,又把帝国人民分为10级:1、官(政府官员)2、吏(吏佐,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3、僧(佛教僧侣)4、道(道教道士)5、医(医生)6、工(高级技术人员)7、匠(低级技术人员)8、娼(娼妓)9、儒(儒家、道学家)10、丐(乞丐)。一向在中国传统社会最受尊敬的儒家、道学家知识分子士大夫,在蒙古人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寄生虫,被儒家所最卑视的娼妓都不如,仅稍胜过乞丐。 文学史上的元曲和元杂剧在当时就是地位比较低的,作家被打在社会的底层,语言也不会受到礼遇了。
3.元朝的统治时间短,导致了融合的艰难,语言的融合需要时间,时间比较短,而且元朝灭亡后,帝国瓜分,使融合变得渺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蒙古语,但并没有文字,文字是后来创造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是蒙古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