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作文600字
导语:民间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女娲补天的民间传说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阳神石。女娲补天台
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篇二:中秋节的民间传说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篇三:铜鼓石的传说
“铜鼓打不响,金鸡飞上天”。民间流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千百年来,铜鼓之所以贫穷落后,是因为金鸡飞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由于铜鼓土地肥沃,这里的人民丰衣足食,过着幸福的生活,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也不知是哪一年,备兵使者晋人延论来到这里,看到县城东郊有一块巨石,大约八米高,呈圆柱形,就像一面铜鼓。就提笔写下了“铜鼓石”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每一个字大约有一尺多高。相传,铜鼓县名便由此而来。
很多年以后,一个叫许旌阳的人,手执宝剑追杀一条孽龙。他路过铜鼓石,听见石中有响声,以为孽龙藏在里面,就拔出宝剑,向巨石用力劈去。顿时,铜鼓石从中间裂开一条一尺多宽的缝。没发现孽龙,倒飞出了两只金鸡。据说,从此以后,铜鼓人民的生活慢慢地越来越贫困了。其实,这只是传说,真正使铜鼓人民走向贫困的是自然灾害与战乱,特别是日军的侵略和历代的内战,使铜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明末隆庆年间,邓子龙将军领兵路过铜鼓石,看见巨石中间的裂缝犹如刀劈斧削,便挥笔写下了笔力遒劲的“试剑”二字,每个字大约有一米多高。铜鼓石从此又称为“试剑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勤劳智慧的铜鼓人民依托大山的优势,开工厂,办企业,搞旅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又传说是金鸡飞回来了。
铜鼓石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铜鼓的兴衰荣辱。虽然石顶长满了杂草,石壁布满了青苔,但那几个朱红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见,它成了铜鼓的象征。
篇四:女儿桥
每年暑假,我都要回家乡和奶奶住一段日子,这段日子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奶奶的'肚子里藏着许多民间故事。奶奶讲故事时绘声绘色,常常把我带到那动人的情境之中。
从前哪,我们金牛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胡家湾,胡家湾的村子前面有一条河,叫虬川河。河面宽阔,村里人常在河里洗衣洗菜,清澈的河水里时而有小鱼跃出水面,引得村子里的孩子们常常来捞鱼摸虾。
有一年,老天爷不知发了什么疯,连续下了七天七夜的暴雨。河水猛涨,周围山上洪水也像猛兽般涌下山来。胡家湾被洪水围住了,整个村子一片汪洋,随时有屋毁人亡的危险。第二天就是端午节了,湾里有位姑娘要出嫁,嫁妆早就办好了,只等花轿一到就去做新娘了。
可是天公不作美,眼看村庄就要被洪水冲毁,外面的人不能进来,里面的人不能出去,怎么办?姑娘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叫各家各户把大门卸下来,再砍些树捆成木排,门板铺在上面,人就可以坐上去了。但是村里老老少少有几百号人呀,人太多了,木排迅速往下沉。姑娘急中生智,把自己的嫁妆——六口红木箱搬出来了,用绳子系在排上。大家看了也纷纷搬出自家的木箱,木排总算浮起来了。可是,这么多人,怎么才能把他们转移到对面的山上去呢?姑娘又把自己准备出嫁的衣料、被单、床套都撕成布条,叫大家搓成长长的绳子,一条系在木排上,一条系在自己身上,然后抱着一根木料,向山上游去。
木排被她缓缓地拖动着,姑娘的身影在洪水中时隐时现,村里人焦急地注视着,近了,离山更近了,忽然,一个巨浪袭来,姑娘不见了,村里人都得救了。大家连忙找到绳子头,拉呀,拉呀……可是拉出水面的不是姑娘,而是一座长长的木桥,从村子一直通向山脚,眨眼间这座桥五彩缤纷,红红绿绿好看极了,真像一位穿着彩衣的新娘。过了一会儿,彩桥又变成了一座坚固的石桥。
洪水退了,人们从石桥走回村里。从此,我们村前的这座桥就叫“女儿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