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是如何进行教材的整合和取舍的 初中历史
展开全部
按时间线索,串联起来。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1.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从教材模式看:打破历史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突破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
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从教与学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
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高中历史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 span="">历史I>>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反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 span="">历史III>>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有助学生探讨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选取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有利于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六大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
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就历史必修(I)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本模块分为九大专题共25课,其中中国史专题五个,世界史专题四个。专题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以人教版为例,下同)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第一、三、四、八单元)
----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第一、六单元)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高峰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七单元)
(3)、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
----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第五、九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第八、九单元 注①)
(4)、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
-----中国人民抗争之路(第二、三单元)
------艰巨的民主法治之路(第三、四单元)
(5)、以横向比较为目的的整合
----近代中外民主政制的比较(第四、七单元)
----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较量(第四、八、九单元)
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
三.紧扣课标 合理取舍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
1.紧扣课标,把握核心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 span="">历史I>>就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为线索,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历史性政治变革、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来作为学习内容。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
(1)、确定专题的主线(或核心)。如第一单元<< span="">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版,下同),其主线反映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span="">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节课: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重点在宗法制和分封制。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本单元重中之重。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在初中历史学习已有所涉及,本课重点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中央集权制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以后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就成为解开古代中国政治结构的钥匙。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从汉至元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应以时间纵线为线索,突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从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课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这一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A.明清时期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B.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注重基础 贴近时代
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哪些要详细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令人迷惘。
<< span="">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必须精选素质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方位互动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的内容为必须掌握的内容。至于深度、广度如何把握?还是以课标为依据,“内容标准”中“学习要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有关知识及其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这是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课标没有对教学目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这就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
教师一定要扭转知识教学的观念,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科书的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如果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学生负担,也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势必重陷“难、繁、偏、旧”的怪圈。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丰富,符合历史的真实,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而精,更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3.以人为本、自主探究
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知识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为了有效地完成获取历史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初步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给予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如《历史I(必修)》中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如果采用教授式教学方法的话,美国的宪法规定艰涩难懂,学生觉得枯燥,2004年是美国大选年,我便以美国大选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从美国大选看联邦宪法》的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报章、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收集、归纳、分析资料,并把探究成果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课堂上同学们对美国的选举制度、宪法规定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美国民主制度的优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探究,同学们不仅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适当开展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演示、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等方式、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新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素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等栏目的设计,既提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丰富多样的各种资料,同时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能力。当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取舍。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从教会(接受)、学会(理解)到会学(举一反三)的过程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并从探究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会他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具体知识更令他终身受益。
4.活用不同版本教材
目前出版发行的四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是根据<< span="">历史标准>>编写的,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便有较大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可先研究课标的要求,然后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较大帮助。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善加利用,以博取众家之长。
总之,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课改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挫败不足为奇。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
1.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从教材模式看:打破历史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突破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
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从教与学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
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高中历史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 span="">历史I>>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反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 span="">历史III>>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有助学生探讨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选取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有利于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六大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
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就历史必修(I)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本模块分为九大专题共25课,其中中国史专题五个,世界史专题四个。专题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以人教版为例,下同)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第一、三、四、八单元)
----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第一、六单元)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高峰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七单元)
(3)、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
----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第五、九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第八、九单元 注①)
(4)、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
-----中国人民抗争之路(第二、三单元)
------艰巨的民主法治之路(第三、四单元)
(5)、以横向比较为目的的整合
----近代中外民主政制的比较(第四、七单元)
----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较量(第四、八、九单元)
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
三.紧扣课标 合理取舍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
1.紧扣课标,把握核心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 span="">历史I>>就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为线索,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历史性政治变革、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来作为学习内容。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
(1)、确定专题的主线(或核心)。如第一单元<< span="">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版,下同),其主线反映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span="">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节课: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重点在宗法制和分封制。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本单元重中之重。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在初中历史学习已有所涉及,本课重点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中央集权制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以后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就成为解开古代中国政治结构的钥匙。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从汉至元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应以时间纵线为线索,突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从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课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这一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A.明清时期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B.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注重基础 贴近时代
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哪些要详细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令人迷惘。
<< span="">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必须精选素质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方位互动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的内容为必须掌握的内容。至于深度、广度如何把握?还是以课标为依据,“内容标准”中“学习要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有关知识及其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这是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课标没有对教学目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这就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
教师一定要扭转知识教学的观念,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科书的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如果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学生负担,也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势必重陷“难、繁、偏、旧”的怪圈。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丰富,符合历史的真实,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而精,更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3.以人为本、自主探究
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知识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为了有效地完成获取历史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初步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给予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如《历史I(必修)》中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如果采用教授式教学方法的话,美国的宪法规定艰涩难懂,学生觉得枯燥,2004年是美国大选年,我便以美国大选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从美国大选看联邦宪法》的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报章、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收集、归纳、分析资料,并把探究成果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课堂上同学们对美国的选举制度、宪法规定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美国民主制度的优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探究,同学们不仅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适当开展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演示、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等方式、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新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素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等栏目的设计,既提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丰富多样的各种资料,同时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能力。当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取舍。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从教会(接受)、学会(理解)到会学(举一反三)的过程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并从探究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会他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具体知识更令他终身受益。
4.活用不同版本教材
目前出版发行的四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是根据<< span="">历史标准>>编写的,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便有较大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可先研究课标的要求,然后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较大帮助。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善加利用,以博取众家之长。
总之,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课改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挫败不足为奇。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11111
2024-12-27 广告
2024-12-27 广告
作业指导书是一种专门编写的指导性文件,用于完成某一项或同一类型的工作。它是根据设计图纸、制造厂说明书、相关的验评标准、编写人员现场所积累的施工经验以及成熟实用的施工工艺所编写的。定义和作用作业指导书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阐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11111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