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闰月呢?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一个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1、民间有“十九年七闰”的概括法。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在阴阳历中每隔几年就会遇到一个闰月,十九年就有一个闰月。
2、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
3、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
4、一般情况下,农历的腊月和正月后面,是不置闰月的。比如,2006年,我国的农历就闰七月,2009年,我国农历闰五月。
扩展资料:
1、闰月指的是阴阳历中的一种现象,阴阳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阳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
2、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3、农历闰月年份的天数一般长达384天,这样的年份在所有农历闰月的年份当中是最常见的,出现率很高,例如在2001年至2100年这100年当中,一共有37个农历闰月的年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闰月
农历,作为中国的传统历法,是一种以阴历为基础,同时融合了阳历成分的历法,即阴阳合历。阴历主要依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制定,而阳历则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来制定。由于一个阴历朔望月平均为29.5306天,12个朔望月大约为354天或355天,这与阳历的回归年(约365.25天)相差约11天左右。这样的时间差异导致农历与阳历之间的天数不匹配,因此需要通过设置闰月来调整。
闰月的设置遵循“十九年七闰”的规则,即每隔两年到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与上一个月相同的农历月份,这个月份被称为闰月。闰月的算法依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如果一个回归年被分为二十四节气,那么单数个节气称为节气,双数个称为中气。农历用十二个中气来表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气与中气之间的平均相隔比一个阴历朔望月多出近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出现中气在月末的现象,导致接下来的一个月没有中气而只有节气,这时就将这个月称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通过这样的调整,农历能够更好地反映季节变化,同时也使得农历年的总天数与回归年相匹配,从而确保了农历与阳历之间的协调性。这种设置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学的智慧,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