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1-31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07-22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8万
展开全部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到三十一节,共六十四节。

参考了注释和译文。有几处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包括不明白的地方,觉得有待商榷:

一、诗词的意境

第三节,王国维先生写道,诗词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即主观和客观的两种描述。在王国维先生看来,“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我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某种意义上就是那种忘我无我的客观感吧。人生的豁达与释然是需要阅历与悟性的。

二、有我之优美,无我之宏壮

第四节,王国维先生写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我的疑问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算无我之境的优美,还是算有我之境的宏壮?译文说:花瓣飘落伤感,是由动到静,这是有我之境的宏壮吗?

我不觉得完全正确。

三、真情实景

第六节,王国维先生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确实如此,伟大的作品,都是我手写我心,用真情实景感人。用心血写生命书,才能震撼人心。

但是我有疑问:似乎第三节王国维先生推崇无我之境,推崇豁达淡泊,推崇客观写“悠然见南山”,在这个第四节,又强调“境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境界”。似乎有点矛盾。或许是矛盾的统一吧,我还需要继续理解而已。

四、句秀骨秀神秀

第十四节,王国维先生用例子向我们呈现了“句秀”“骨秀”“神秀”的区别。我想到了美人的几种层次,皮相美,骨相美,都不如由内而外的心灵美和有韵味。

五、赤子之心

十六节,王国维先生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学》《孟子》也提到赤子,赤子之心。就是在于纯、真二字。

六、涉世深浅之优劣

十七节,王国维先生写道,“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首先提一句,《水浒传》《红楼梦》不是诗,是小说。同时,我想到,高晓松曾经在和韩寒的对话中提到,体验派作者需要生活,先验派作者不需要体验生活,生命派作家写生命,不写生活,例如朴树。

当然,一带国学大师的造诣,不能与后代年轻人同日而语,但是,还是感觉到王国维先生的偏理论与形而上。

七、三重境界

二十六节,王国维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重境界之理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后人多理解为孤独、探索、成功等,深以为然。进一步想,生而为人,都追求成功。第一步,立志高远,准备上路。第二步,在路上,奋斗,各种艰难跋涉,各种头破血流,各种愈挫愈勇。第三步,付出总会有收获,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经历了各种柳暗花明,冲过了一条条考验,马踏飞燕,回头一看,胜利的终点线已经不知不觉早就扫入麾下了。

人生就像一个圆圈,以始为终,以终为始,归来依然是少年,初心未变。

八、题外话。

读了三分之一的《人间词话》,习惯性的搜索作者生平,得之王国维先生幼年失恃、壮年失怙、丧妻、丧母、丧子,甚至与挚友断交……人生的许多大悲至痛,都经历了。

真可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变故,失去至亲的切肤之痛,让王国维先生悲痛欲绝,绝望中寻找希望,投身于学术事业,人生终将辉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