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过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这是最近看到的一句让我颇为动容的话,语出张伯驹。闻其言、观其行,便愈加觉得可钦可佩。
说起张伯驹,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若提起和他同为民国四公子的其他三位,那都是如雷贯耳的人物——东北少帅张学良,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溥侗,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可能相比之下名声不如其他三位响亮,但张伯驹同样出身官宦世家,还是袁世凯哥哥的表侄。
这四位民国贵公子,他们的共同点除了出身豪门、风流潇洒之外,还有一点就是都爱好收藏,且一掷千金,所藏颇丰,其中更是不乏世界级的国宝。
2
张伯驹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其高尚、伟大,并不因为收藏了多少文物,拥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国宝,而是因其开阔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
红学大师周汝昌曾这样评价张伯驹:“我所平生见到的,文化高人很多,这样人也少少的。”
张伯驹先生一生致力于收藏古代字画名迹,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名录者便有118件之多。其收藏的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的《张好好诗》等古代书画极品现在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可能对于不懂书画的人,这些佳作不过是一个名字,但它们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却不可估量。
陆机的《平复帖》是中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比王羲之的手迹还要早上几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上面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展子虔的《游春图》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距今1400多年,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为了买下这些国宝,张伯驹可谓历尽艰辛,几乎倾家荡产甚至性命不保。千万不要以为名门之后、贵族公子,买个国宝就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了。
张伯驹自己曾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也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他们不是为了钱,是怕他们流入国外。”为了将国宝留在国门之内,其中艰辛,真的难为外人道哉。
为了买《游春图》,张伯驹是卖掉了自己的豪宅再加上变卖妻子的首饰才凑足钱的,而他卖掉的那座占地15亩的豪宅,正是李莲英的旧宅。买《游春图》张伯驹花了240两黄金,240两黄金是什么概念?今天习惯以克来计量黄金的人可能一下子想象不到,以当年的物价水平,一两黄金就可以买下一座院子!
1941年张伯驹被绑架,此案在上海曾轰动一时。最初绑匪开价800万,但张伯驹宁可冒着随时被“撕票”的危险,却始终不肯答应变卖一件藏品,尤其是《平复帖》,反复叮嘱家人就算是他死了都不能卖!就这样僵持了八个月之久,直到赎金降到40万才得以获救。
这样倾家荡产甚至陪上性命的收藏到底值不值得?张伯驹自己给出过答案:“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不悔”二字,读之热泪盈眶。
千金易得,国宝难求。如果不是张伯驹先生,可能今天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国宝沉睡在国外的各大博物馆里,仅能通过照片来缅怀先人的遗产。
想想圆明园难以团圆的的十二生肖兽首,想想唐太宗陵墓里支离破碎的昭陵六骏。至今研究敦煌壁画的中国学者要远渡重洋才能观摩到真品,致使学术界流传着“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无奈嗟叹。
3
诸如此类遗失海外的国宝还有很多,每每见到都不禁唏嘘一番。所幸的是,有许多如张伯驹一样的仁人志士,不仅凭一己之力将国宝留在了国门之内,更是将毕生所藏都捐给了国家。
张伯驹晚年将30余年间收藏的文物尽数捐给了国家,其中就包括《平复帖》和《游春图》。此外,还有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孙瀛洲,向故宫博物院捐赠了3000余件文物;玉器、砚石收藏大家徐世璋也将耗尽一生心血收藏的近3000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正是因为有了张伯驹们的不屑努力,才有了今天不出国门便可以欣赏的诸多传世之宝。他们留住的不仅仅是文物和财富,更是文化的铭记与传承。
在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而文物却可以流传千年,隔着遥远的时光,向我们诉说曾经的故事。
古人云:“水浮万物,玉石留止。”水是时间,人浮其上,逝者如斯,不曾停留;玉石是文物,沉淀着人类的气息,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永恒的光泽。
4
乱世黄金,盛世古董。物质生活极大富足的今天,掀起了一股新的收藏热潮。同样是收藏,境界却大不相同。有人是为了赚钱,有人是为了喜好,有人是为了情怀。
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境界。如张伯驹先生之家国情怀,高山仰止,今人难以匹及。
收藏,除了对物品和价值的拥有,更多的应该是对美的欣赏和对文化的感受,而不是两只眼睛死盯着价格,那样最终会为物所役,失去本心。
很喜欢看马未都老师的节目,他做节目有一个态度,从来不谈文物的价值。我觉得非常好,这样可以起到一种引领的示范效果,同时也让人们更加专注于文物本身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文物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将古人的信息带给我们,再经我们的手传给后人。如马未都先生所说, “物是人非,人亡物在,在文物面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
也不必过于伤怀,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文物的意义还需要通过人来诠释与传递。我们是过客,也同样是主人。
通过文物,我们可以认知古人的生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过往,去体验那穿越千百年岁月而来的幽幽古意,品味文化的瑰丽与厚重,并将其发扬光大,使之流传有绪。如此,方不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
无戒365挑战营第15天
这是最近看到的一句让我颇为动容的话,语出张伯驹。闻其言、观其行,便愈加觉得可钦可佩。
说起张伯驹,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若提起和他同为民国四公子的其他三位,那都是如雷贯耳的人物——东北少帅张学良,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溥侗,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可能相比之下名声不如其他三位响亮,但张伯驹同样出身官宦世家,还是袁世凯哥哥的表侄。
这四位民国贵公子,他们的共同点除了出身豪门、风流潇洒之外,还有一点就是都爱好收藏,且一掷千金,所藏颇丰,其中更是不乏世界级的国宝。
2
张伯驹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其高尚、伟大,并不因为收藏了多少文物,拥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国宝,而是因其开阔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
红学大师周汝昌曾这样评价张伯驹:“我所平生见到的,文化高人很多,这样人也少少的。”
张伯驹先生一生致力于收藏古代字画名迹,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名录者便有118件之多。其收藏的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的《张好好诗》等古代书画极品现在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可能对于不懂书画的人,这些佳作不过是一个名字,但它们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却不可估量。
陆机的《平复帖》是中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比王羲之的手迹还要早上几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上面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展子虔的《游春图》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距今1400多年,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为了买下这些国宝,张伯驹可谓历尽艰辛,几乎倾家荡产甚至性命不保。千万不要以为名门之后、贵族公子,买个国宝就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了。
张伯驹自己曾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也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他们不是为了钱,是怕他们流入国外。”为了将国宝留在国门之内,其中艰辛,真的难为外人道哉。
为了买《游春图》,张伯驹是卖掉了自己的豪宅再加上变卖妻子的首饰才凑足钱的,而他卖掉的那座占地15亩的豪宅,正是李莲英的旧宅。买《游春图》张伯驹花了240两黄金,240两黄金是什么概念?今天习惯以克来计量黄金的人可能一下子想象不到,以当年的物价水平,一两黄金就可以买下一座院子!
1941年张伯驹被绑架,此案在上海曾轰动一时。最初绑匪开价800万,但张伯驹宁可冒着随时被“撕票”的危险,却始终不肯答应变卖一件藏品,尤其是《平复帖》,反复叮嘱家人就算是他死了都不能卖!就这样僵持了八个月之久,直到赎金降到40万才得以获救。
这样倾家荡产甚至陪上性命的收藏到底值不值得?张伯驹自己给出过答案:“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不悔”二字,读之热泪盈眶。
千金易得,国宝难求。如果不是张伯驹先生,可能今天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国宝沉睡在国外的各大博物馆里,仅能通过照片来缅怀先人的遗产。
想想圆明园难以团圆的的十二生肖兽首,想想唐太宗陵墓里支离破碎的昭陵六骏。至今研究敦煌壁画的中国学者要远渡重洋才能观摩到真品,致使学术界流传着“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无奈嗟叹。
3
诸如此类遗失海外的国宝还有很多,每每见到都不禁唏嘘一番。所幸的是,有许多如张伯驹一样的仁人志士,不仅凭一己之力将国宝留在了国门之内,更是将毕生所藏都捐给了国家。
张伯驹晚年将30余年间收藏的文物尽数捐给了国家,其中就包括《平复帖》和《游春图》。此外,还有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孙瀛洲,向故宫博物院捐赠了3000余件文物;玉器、砚石收藏大家徐世璋也将耗尽一生心血收藏的近3000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正是因为有了张伯驹们的不屑努力,才有了今天不出国门便可以欣赏的诸多传世之宝。他们留住的不仅仅是文物和财富,更是文化的铭记与传承。
在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而文物却可以流传千年,隔着遥远的时光,向我们诉说曾经的故事。
古人云:“水浮万物,玉石留止。”水是时间,人浮其上,逝者如斯,不曾停留;玉石是文物,沉淀着人类的气息,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永恒的光泽。
4
乱世黄金,盛世古董。物质生活极大富足的今天,掀起了一股新的收藏热潮。同样是收藏,境界却大不相同。有人是为了赚钱,有人是为了喜好,有人是为了情怀。
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境界。如张伯驹先生之家国情怀,高山仰止,今人难以匹及。
收藏,除了对物品和价值的拥有,更多的应该是对美的欣赏和对文化的感受,而不是两只眼睛死盯着价格,那样最终会为物所役,失去本心。
很喜欢看马未都老师的节目,他做节目有一个态度,从来不谈文物的价值。我觉得非常好,这样可以起到一种引领的示范效果,同时也让人们更加专注于文物本身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文物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将古人的信息带给我们,再经我们的手传给后人。如马未都先生所说, “物是人非,人亡物在,在文物面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
也不必过于伤怀,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文物的意义还需要通过人来诠释与传递。我们是过客,也同样是主人。
通过文物,我们可以认知古人的生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过往,去体验那穿越千百年岁月而来的幽幽古意,品味文化的瑰丽与厚重,并将其发扬光大,使之流传有绪。如此,方不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
无戒365挑战营第15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