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七、知行合一
王守仁,大家都不陌生了,心学的创立者。 我想说的是他为官的事儿。
因为得罪大太监刘瑾,王守仁被贬至偏远的龙场做绎丞,那里环境艰难,而他丝毫未受影响,在哪个偏僻的角落里悟出了心学之道——知行合一。
后来,刘瑾死后,王守仁才重新被启用,并一路升任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到任后,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完成了赣南剿匪, 后又和孙燧平定了宁王叛乱。为了百姓安宁,他不邀功不站队,选择了功成身退。
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他做到了年轻时代的诺言——做圣贤。
八、铁骨铮铮
杨继盛,作者说他是一个老实人,他勤勤恳恳工作,报国安民是他的人生信条。
当时,严嵩父子把持朝政,一时间朝堂阴云密布,在明知弹劾首辅严嵩就会万劫不复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正直。
面对严党的酷刑,杨继盛始终没有退缩,他拼死一搏,就是为了在混沌的朝堂点亮一点烛光。他要用自己的死来唤醒那些被严党压制住勇气的大臣们,他做到了。
知识其不可为而为之。一身孤勇,舍生取义,他是真的勇士。
九、徐文长
抗倭有很多出名的大将,比如俞大猷,比如戚继光。我意想不到的是,徐渭徐文长也曾参与其中,还做了胡宗宪的军师。
当时的倭寇并不全是日本人,还有中国去到日本混饭吃的人,最让朝廷头疼的就是汪直和徐海。当然,胡大人也头疼。不过还好,徐文长出现了,虽然是落榜的书生,但胡大人以礼待之,徐军师也争气,三下两下定下计谋帮助胡宗宪除了这帮倭寇。
这件事证明,徐文长是一个懂军事,知兵法的书生,我对他的认识一直停留在神童和画家的阶段,真是没想到人家还有这个本事。
后来胡宗宪因人举报被抓后自尽,徐文长因误杀妻子被关押了七年。出狱后,在戚继光处得知李成梁也是一位杰出武将后,他来到李成梁家做了其子李如松,李如柏的老师,倾尽所学,教授二人兵法,后李如松成为一代名将。
徐渭的一生也称的上坎坷,但他驱除倭寇,报国安民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牢记。
十、抗日援朝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刚刚那位李如松。
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派大军入朝,没用多久就占领了平壤,朝鲜国王退无可退,恳请大明帮忙。当时的朝鲜算是大明的附属国,国王都是要明朝皇帝册封的,于是万历皇帝派宋应昌,李如松率兵援朝。
宋大人是文官,李如松是武将,所以冲锋陷阵的基本都是李如松。李如松打仗向来身先士卒,他志勇双全,英勇无畏。他没有辜负老师徐文长的栽培,带领大明的将士们,在朝鲜战场上,打退了倭寇,给人民带来了和平。
这一战,尽显大明王朝的气势和泱泱大国的风采。为了这一战付出过,战斗过的人们,自然不应该被忘记。
十一、孙承宗
孙承宗是朱常洛,朱由校两代皇帝的老师,他才能卓著,是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是努尔哈赤的克星。
大清朝的史官在《明史》中是这么描写孙先生的:”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就是说,孙承宗的才能,足以固守辽东,使得清军无法入关。
他最大的两个成就,一是建立了大明在辽东阻挡努尔哈赤铁骑的最强防线——关宁防线,短短几年间收复了辽东近千里土地;二是培养了一位徒弟继承自己的志向,他这个徒弟是袁崇焕,他还给袁崇焕找了五个助手:祖大寿、吴襄、毛文龙、满桂、赵率教。无论后来如何,在当时,这些人都是抗击后金军队的主力。
孙承宗晚年被俘时七十六岁,早已辞官在家,被俘前仍率家中老幼迎敌奋战,清军对这个老对手是敬重的,知道不可能策反他,也没有杀他,最终允许他自尽而死。
他只是明末朝臣的一个代表,有谋略,有风骨,有忠心。
十二、总结
整部书将明代的始末描述的很清晰,按着年代娓娓道来,看书的感觉像是在听故事。作者是完全吃透了明代历史的,引用了很多资料来佐证我们看到的一些内容,特别佩服他能够积累这么多知识,给我们展现出来一个不枯燥的明朝史。
明朝历代皇帝在对外的事情上向来的强硬,靠谱的朝臣们对自己职责的坚守,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作者说,他写的不止是历史,还有“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
我还从中读到了传承,正是有了传承,才让我们的文明屹立不倒。
翻看后边,作者的参考书目都有几十部,也就是说,写文章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读书,以后我的重点还是在读书吧。
王守仁,大家都不陌生了,心学的创立者。 我想说的是他为官的事儿。
因为得罪大太监刘瑾,王守仁被贬至偏远的龙场做绎丞,那里环境艰难,而他丝毫未受影响,在哪个偏僻的角落里悟出了心学之道——知行合一。
后来,刘瑾死后,王守仁才重新被启用,并一路升任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到任后,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完成了赣南剿匪, 后又和孙燧平定了宁王叛乱。为了百姓安宁,他不邀功不站队,选择了功成身退。
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他做到了年轻时代的诺言——做圣贤。
八、铁骨铮铮
杨继盛,作者说他是一个老实人,他勤勤恳恳工作,报国安民是他的人生信条。
当时,严嵩父子把持朝政,一时间朝堂阴云密布,在明知弹劾首辅严嵩就会万劫不复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正直。
面对严党的酷刑,杨继盛始终没有退缩,他拼死一搏,就是为了在混沌的朝堂点亮一点烛光。他要用自己的死来唤醒那些被严党压制住勇气的大臣们,他做到了。
知识其不可为而为之。一身孤勇,舍生取义,他是真的勇士。
九、徐文长
抗倭有很多出名的大将,比如俞大猷,比如戚继光。我意想不到的是,徐渭徐文长也曾参与其中,还做了胡宗宪的军师。
当时的倭寇并不全是日本人,还有中国去到日本混饭吃的人,最让朝廷头疼的就是汪直和徐海。当然,胡大人也头疼。不过还好,徐文长出现了,虽然是落榜的书生,但胡大人以礼待之,徐军师也争气,三下两下定下计谋帮助胡宗宪除了这帮倭寇。
这件事证明,徐文长是一个懂军事,知兵法的书生,我对他的认识一直停留在神童和画家的阶段,真是没想到人家还有这个本事。
后来胡宗宪因人举报被抓后自尽,徐文长因误杀妻子被关押了七年。出狱后,在戚继光处得知李成梁也是一位杰出武将后,他来到李成梁家做了其子李如松,李如柏的老师,倾尽所学,教授二人兵法,后李如松成为一代名将。
徐渭的一生也称的上坎坷,但他驱除倭寇,报国安民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牢记。
十、抗日援朝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刚刚那位李如松。
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派大军入朝,没用多久就占领了平壤,朝鲜国王退无可退,恳请大明帮忙。当时的朝鲜算是大明的附属国,国王都是要明朝皇帝册封的,于是万历皇帝派宋应昌,李如松率兵援朝。
宋大人是文官,李如松是武将,所以冲锋陷阵的基本都是李如松。李如松打仗向来身先士卒,他志勇双全,英勇无畏。他没有辜负老师徐文长的栽培,带领大明的将士们,在朝鲜战场上,打退了倭寇,给人民带来了和平。
这一战,尽显大明王朝的气势和泱泱大国的风采。为了这一战付出过,战斗过的人们,自然不应该被忘记。
十一、孙承宗
孙承宗是朱常洛,朱由校两代皇帝的老师,他才能卓著,是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是努尔哈赤的克星。
大清朝的史官在《明史》中是这么描写孙先生的:”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就是说,孙承宗的才能,足以固守辽东,使得清军无法入关。
他最大的两个成就,一是建立了大明在辽东阻挡努尔哈赤铁骑的最强防线——关宁防线,短短几年间收复了辽东近千里土地;二是培养了一位徒弟继承自己的志向,他这个徒弟是袁崇焕,他还给袁崇焕找了五个助手:祖大寿、吴襄、毛文龙、满桂、赵率教。无论后来如何,在当时,这些人都是抗击后金军队的主力。
孙承宗晚年被俘时七十六岁,早已辞官在家,被俘前仍率家中老幼迎敌奋战,清军对这个老对手是敬重的,知道不可能策反他,也没有杀他,最终允许他自尽而死。
他只是明末朝臣的一个代表,有谋略,有风骨,有忠心。
十二、总结
整部书将明代的始末描述的很清晰,按着年代娓娓道来,看书的感觉像是在听故事。作者是完全吃透了明代历史的,引用了很多资料来佐证我们看到的一些内容,特别佩服他能够积累这么多知识,给我们展现出来一个不枯燥的明朝史。
明朝历代皇帝在对外的事情上向来的强硬,靠谱的朝臣们对自己职责的坚守,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作者说,他写的不止是历史,还有“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
我还从中读到了传承,正是有了传承,才让我们的文明屹立不倒。
翻看后边,作者的参考书目都有几十部,也就是说,写文章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读书,以后我的重点还是在读书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