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是不是看书的地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刷微博,看到一条热门话题#书店不是看书的地方#
话题源自于呼伦贝尔的一个家长发到网上的视频,自己的孩子在“新华书店”看书被赶,家长质问店员为什么不能在书店看书。店员说, 不买书,就不能看书 ,看书应该去图书馆,不应该来书店。
网络评论有的说, 新华书店是国营单位,享有税收补贴,有公共资源的性质,也就是可以提供读书资源。 也有不少人支持店员说,书店的目的是为了盈利的,本来就不应该看。让你看是情分,不让你看是本分。
我暂时不想说对错,只是觉得这则新闻戳中了我自己的痛点。
没错,我小的时候就有过在“新华书店”看书被赶的经历。
我的家乡在一个四线小县城,小县城里只有一家新华书店,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两层楼,书不是很多,书目也不是很全。童书起先是在第一层,和收银台斜对面——也就是你在那里看书,店员一目了然。书店其实也设置有阅读坐席,只不过设置在安检机外,也就是没有付款买下的书,是不能拿到坐席上阅读的。于是常年的, “新华书店”也是一个“人烟罕至”的地方。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店员赶起人来的吓人程度比我们长大之后所感受到的要强烈千百倍。甚至刚走到书架前,就有店员过来态度生硬地对你说“买不买书啊,不买书不让看”。小时候我是个挺温顺的孩子,很多时候也就这样在店员的“恐吓”之下直接离开了书店。只是后来听说,新华书店是承包给了私人,所以盈利是他们第一看重的。
若说“图书馆”才是看书的地方,这话没错。但是有多少和我一样在小县城成长起来的孩子有过同样的感受—— 图书馆,只是一个牌子 。家乡图书馆的牌子距离“新华书店”只有大约一百米的路程,每次经过,从来没有见有人出入其中。我问过爸妈,图书馆能不能去看书。爸妈说,图书馆不开。一直到我上了高中,“图书馆”才在新闻报道中开了一次。
除了新华书店,小县城里的其他书店鲜见正版图书。提到阅读经历,很感谢影剧院门口的一家小书摊,虽然是一对老人私人经营的,但是从来不阻止读者去看书,只是会时常来告诉读者,不要折书,小心点儿看。——这是我三年级之前的阅读主要来源。当然,有的书可以不长时间站着看完,而有的书就有必要买回去看了,于是也在他家买了不少书。在当时, 若说去阅读和购买盗版是一种耻辱,倒不如说这是很多小城市文化资源贫瘠的无奈。 对于一个小县城普通工薪家庭长大的孩子而言,一本正版书的价格足够一个孩子去汲取四本盗版书里的知识,物质决定了他只能去选择后者。(当然,支持正版才是正确的选择)
庆幸的是,三年级之后,小县城出现了一种“私人图书馆”,至今还记得它的名字叫做“华中希望读书社”。它不卖书,采用会员制。先缴纳会费办理借书卡,往后在店里读免费,借阅出去一本一天一毛钱。那里简直成了我的乐园,一放假就喜欢跑去那里。读书社里面有几个小马扎,但是大多数时候读书的人太多根本坐不上,于是就换着姿势蹲着站着在那里,在弥漫的旧书香味中幸福一个下午。正是应了书非借不读的道理,又因为还有书资,所以养成了小时候读书的效率。
高三那年,去帝都艺考。一个小小的书报亭刊物种类之繁都让我惊艳和羡慕。在心仪院校的三试面试中,老师在了解了基本家庭状况后,进行戏文专业都需要的关于书目的考察。当时那位接近五十岁慈眉善目的老教师问我“平时,有钱读书吗?”这样的问法让我一惊,然后我笑着说,我觉得我的阅读史是依靠盗版书和借书积累的。那次考试,满怀期待之后是败北的结果,也许是出自老师在对比之下一种善意的选择。但是我想起当时的笑会有时想哭,老师当时问的不是像问其他学生那样“读过什么书?”而是“ 有钱读书吗 ?”小的时候,在小城市,有没有钱买书(正版书都不便宜)?有没有资源读书?
后来读大学,在青岛。青岛的书店与我之前印象中的小城书店完全是两个概念了。
青岛的“新华书店”不仅从上班到下班你可以爱读多久读多久,还有弥漫着香气的咖啡阅读区和24小时的“明阅岛” 。后来,青岛又开了漂亮的“如是书店”。这是一家民营独立书店,但是从来不拒绝爱书的人。店员们都是一些温文尔雅的年轻姑娘小伙,安静地整理着书架,轻声细语地提醒读者爱护图书。时常的,书店会有一些作家讲座和文化沙龙,在互动环节,不少店员都展示出自己广博的阅读量和勤于思考的阅读方式,提出颇有见地的问题和观点—— 书店,真正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性建筑。
于是今天面对这样的一个新闻事件, 我第一想到的不是哪一方对错,而是一个大大的“无奈”。
视频中,那家“新华书店”的店面也不大,店员也没有统一的工作制服,很容易让我想起来记忆里家乡的“新华书店”。 因为小,它可能没办法享受大城市新华书店那么丰厚的税收补贴,也没有其他文化活动来支撑它的经营——于是盈利,可能是它坚持下去的最大目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书店只看不买,可能对于书店的确有损失。小书店,有书店的无奈。
而十岁的孩子, 他爱读书的好奇心也是应该被保护的 。家长在视频中虽然态度咄咄逼人,但是也是依照了普通新华书店可以提供公共资源的规定,为心灵受伤的儿子讨回公道心切。也许现在的经济状况相比于十几年前,有着大幅度提升,我们都不至于买不起正版书;但是的确有很多薄的书,翻阅即可,没有必要买回去。 而如果城市缺乏这种可以去翻阅的资源(视频中有提到图书馆,但是这个图书馆是怎样,开不开,我们不得而知),那么孩子,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无奈 。
也许仅仅凭借一个三四分钟的视频,我们没办法还原事件的原委,但是话题的角度颇值得我们深思。想想 目前的社会发展,实体书店几乎处于日渐锐减的现状 ,书店,到底是不是一个看书的地方?应不应该是一个看书的地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购图书给我们的阅读生活增添了非常大的便利。同样一本正版书,书店原价出售而网上购买能够打八折,除了有书店礼品卡或者签售活动等特殊情况下,相信大多数读者是会选择在网上购买书的。于是现在 越来越多的书店依靠卖书盈利的目的性越来越弱,而是开始依靠背后的文化产业生存 ,比如咖啡简餐,比如文化活动。
在这种条件下,书店的文化作用就应该得到更大的发挥。除了我熟悉城市的青岛如是书店,还有台北的诚品书店、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苏州的诚品书店……都已经开放了阅读的功能,甚至努力为读者的良好阅读体验做贡献。先培养了读书人,也才会有更多的人买书,把眼光放长远,才能有长久的发展。 享受税金补贴的国营新华书店,更应该做出倡导全民阅读的榜样,努力让书店成为一个看书学习的好去处。
同时,作为在书店进行免费阅读的读者, 提高自身素质 也至关重要,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图书小心翻阅,不随意拆封,损坏后自觉赔偿也是应该有的常识。
如此,书店才能放心成为一个读书的地方,城市才真正是一座文明城市。
话题源自于呼伦贝尔的一个家长发到网上的视频,自己的孩子在“新华书店”看书被赶,家长质问店员为什么不能在书店看书。店员说, 不买书,就不能看书 ,看书应该去图书馆,不应该来书店。
网络评论有的说, 新华书店是国营单位,享有税收补贴,有公共资源的性质,也就是可以提供读书资源。 也有不少人支持店员说,书店的目的是为了盈利的,本来就不应该看。让你看是情分,不让你看是本分。
我暂时不想说对错,只是觉得这则新闻戳中了我自己的痛点。
没错,我小的时候就有过在“新华书店”看书被赶的经历。
我的家乡在一个四线小县城,小县城里只有一家新华书店,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两层楼,书不是很多,书目也不是很全。童书起先是在第一层,和收银台斜对面——也就是你在那里看书,店员一目了然。书店其实也设置有阅读坐席,只不过设置在安检机外,也就是没有付款买下的书,是不能拿到坐席上阅读的。于是常年的, “新华书店”也是一个“人烟罕至”的地方。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店员赶起人来的吓人程度比我们长大之后所感受到的要强烈千百倍。甚至刚走到书架前,就有店员过来态度生硬地对你说“买不买书啊,不买书不让看”。小时候我是个挺温顺的孩子,很多时候也就这样在店员的“恐吓”之下直接离开了书店。只是后来听说,新华书店是承包给了私人,所以盈利是他们第一看重的。
若说“图书馆”才是看书的地方,这话没错。但是有多少和我一样在小县城成长起来的孩子有过同样的感受—— 图书馆,只是一个牌子 。家乡图书馆的牌子距离“新华书店”只有大约一百米的路程,每次经过,从来没有见有人出入其中。我问过爸妈,图书馆能不能去看书。爸妈说,图书馆不开。一直到我上了高中,“图书馆”才在新闻报道中开了一次。
除了新华书店,小县城里的其他书店鲜见正版图书。提到阅读经历,很感谢影剧院门口的一家小书摊,虽然是一对老人私人经营的,但是从来不阻止读者去看书,只是会时常来告诉读者,不要折书,小心点儿看。——这是我三年级之前的阅读主要来源。当然,有的书可以不长时间站着看完,而有的书就有必要买回去看了,于是也在他家买了不少书。在当时, 若说去阅读和购买盗版是一种耻辱,倒不如说这是很多小城市文化资源贫瘠的无奈。 对于一个小县城普通工薪家庭长大的孩子而言,一本正版书的价格足够一个孩子去汲取四本盗版书里的知识,物质决定了他只能去选择后者。(当然,支持正版才是正确的选择)
庆幸的是,三年级之后,小县城出现了一种“私人图书馆”,至今还记得它的名字叫做“华中希望读书社”。它不卖书,采用会员制。先缴纳会费办理借书卡,往后在店里读免费,借阅出去一本一天一毛钱。那里简直成了我的乐园,一放假就喜欢跑去那里。读书社里面有几个小马扎,但是大多数时候读书的人太多根本坐不上,于是就换着姿势蹲着站着在那里,在弥漫的旧书香味中幸福一个下午。正是应了书非借不读的道理,又因为还有书资,所以养成了小时候读书的效率。
高三那年,去帝都艺考。一个小小的书报亭刊物种类之繁都让我惊艳和羡慕。在心仪院校的三试面试中,老师在了解了基本家庭状况后,进行戏文专业都需要的关于书目的考察。当时那位接近五十岁慈眉善目的老教师问我“平时,有钱读书吗?”这样的问法让我一惊,然后我笑着说,我觉得我的阅读史是依靠盗版书和借书积累的。那次考试,满怀期待之后是败北的结果,也许是出自老师在对比之下一种善意的选择。但是我想起当时的笑会有时想哭,老师当时问的不是像问其他学生那样“读过什么书?”而是“ 有钱读书吗 ?”小的时候,在小城市,有没有钱买书(正版书都不便宜)?有没有资源读书?
后来读大学,在青岛。青岛的书店与我之前印象中的小城书店完全是两个概念了。
青岛的“新华书店”不仅从上班到下班你可以爱读多久读多久,还有弥漫着香气的咖啡阅读区和24小时的“明阅岛” 。后来,青岛又开了漂亮的“如是书店”。这是一家民营独立书店,但是从来不拒绝爱书的人。店员们都是一些温文尔雅的年轻姑娘小伙,安静地整理着书架,轻声细语地提醒读者爱护图书。时常的,书店会有一些作家讲座和文化沙龙,在互动环节,不少店员都展示出自己广博的阅读量和勤于思考的阅读方式,提出颇有见地的问题和观点—— 书店,真正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性建筑。
于是今天面对这样的一个新闻事件, 我第一想到的不是哪一方对错,而是一个大大的“无奈”。
视频中,那家“新华书店”的店面也不大,店员也没有统一的工作制服,很容易让我想起来记忆里家乡的“新华书店”。 因为小,它可能没办法享受大城市新华书店那么丰厚的税收补贴,也没有其他文化活动来支撑它的经营——于是盈利,可能是它坚持下去的最大目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书店只看不买,可能对于书店的确有损失。小书店,有书店的无奈。
而十岁的孩子, 他爱读书的好奇心也是应该被保护的 。家长在视频中虽然态度咄咄逼人,但是也是依照了普通新华书店可以提供公共资源的规定,为心灵受伤的儿子讨回公道心切。也许现在的经济状况相比于十几年前,有着大幅度提升,我们都不至于买不起正版书;但是的确有很多薄的书,翻阅即可,没有必要买回去。 而如果城市缺乏这种可以去翻阅的资源(视频中有提到图书馆,但是这个图书馆是怎样,开不开,我们不得而知),那么孩子,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无奈 。
也许仅仅凭借一个三四分钟的视频,我们没办法还原事件的原委,但是话题的角度颇值得我们深思。想想 目前的社会发展,实体书店几乎处于日渐锐减的现状 ,书店,到底是不是一个看书的地方?应不应该是一个看书的地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购图书给我们的阅读生活增添了非常大的便利。同样一本正版书,书店原价出售而网上购买能够打八折,除了有书店礼品卡或者签售活动等特殊情况下,相信大多数读者是会选择在网上购买书的。于是现在 越来越多的书店依靠卖书盈利的目的性越来越弱,而是开始依靠背后的文化产业生存 ,比如咖啡简餐,比如文化活动。
在这种条件下,书店的文化作用就应该得到更大的发挥。除了我熟悉城市的青岛如是书店,还有台北的诚品书店、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苏州的诚品书店……都已经开放了阅读的功能,甚至努力为读者的良好阅读体验做贡献。先培养了读书人,也才会有更多的人买书,把眼光放长远,才能有长久的发展。 享受税金补贴的国营新华书店,更应该做出倡导全民阅读的榜样,努力让书店成为一个看书学习的好去处。
同时,作为在书店进行免费阅读的读者, 提高自身素质 也至关重要,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图书小心翻阅,不随意拆封,损坏后自觉赔偿也是应该有的常识。
如此,书店才能放心成为一个读书的地方,城市才真正是一座文明城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一品书汇(北京)
2024-10-17 广告
2024-10-17 广告
作为一品书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员,我们专注于图书书籍的全方位服务,其中批发业务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之一。我们拥有庞大的图书资源库,涵盖各类畅销书籍、专业教材、儿童读物及稀缺文献等,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优...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一品书汇(北京)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