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总要信”

 我来答
星座家17
2022-07-18 · TA获得超过665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5万
展开全部
2010年曾经热映一部电影叫《岁月神偷》,那是我看过为数不多也可能唯一的吴君如参演的正剧。她在影片中常会说一句话:“做人嘛,总要信”,每当这句话出现,都是在她家遭遇了不幸的事情后。我不是太懂这句话的意思,认为是地域文化差异,我猜测这个“信”的含义:相信?信任?信仰?好像每种都有一点,又都不全是。每次回忆起这句话,都是吴君如饰演的罗太擦干眼泪给自己打气时的悲愤,那表情,如果我是生活是命运,一定会惭愧。

几年之后,我突然想起这句话是在父母家常便饭的争吵中。

我家的饭桌,既是团圆的饭桌,也是战争的饭桌。父母在退休进入老年以后变得爱争执,爱争吵。那时我在家待产,父母从老家来到北京与我们共同生活,照顾我们的起居。在一起生活本来是多年以来的愿望,却不知道怎么成了疏远彼此感情的沃土。我怀孕时很小心,严格执行种种禁忌,每当吃饭时挑三拣四就要被爸爸念叨,话很难听,他认为育儿书育儿专家都不可信;妈妈对突然改变的生活方式极不适应,生活细节上的很多理念跟爸爸都不同,看问题的意见也不同,必吵无疑。尤其在互联网深入到老年人的生活中之后,碎片化的真假信息漫天飞舞,老两口必定各执己见,从未统一。我于是常常就着他们的争吵声下饭。为什么他们总是持相反意见呢?关键就问题就出在这个“信”字上。

妈妈什么都信。

妈妈的性格很极端,喜欢一件事情可以为其做到极致,包括相信一件事。我小时候同款的T恤会拥有八件,还有一款裤子有四条,都是因为妈妈买的时候太喜欢了;妈妈有一年夏天突然爱上了吃豆腐脑,每天买早饭问她吃什么一定是豆腐脑,就这样吃了半年,春节餐馆关张才算戒断。后来同样的热情又释放在韭菜馅饼上。同样的话,妈妈也能说很多年,以至于年老以后她的词汇极其贫乏,喜欢聊天的她,谈资也依然忠贞不渝的交给我的学习、我选专业、我家买房、我爸的工作、我奶奶说过的一句话上。爸爸厌烦,我也厌烦。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的厌烦使得为了排解这种厌烦的压力而不知觉的站在妈妈观点的对立面上。

妈妈朋友很多,她以此为傲。她的朋友说什么她都信,完全不加以判断。妈妈有失眠症,朋友问候的时候总是会问:“你最近睡眠怎么样”。我跟她讲,人家只是寒暄,没人真想知道你每天做什么梦。但她依然坚信她的朋友会给她带来好信息,细致的跟每一个问候的人描述她的感受。 老年人的热心真的是烫手的山芋,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经验可以帮到别人,既收获了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又满足了自我价值体现的荣誉感。 结果是,我妈妈会不停的尝试各种偏方,喝咖啡、吃五味子、去海边、去巴马、供大葱……明明已经在吃着专科医生开的药方,却还是要相信她的相信。

妈妈滥信到什么程度。邻居一个小朋友的奶奶说,孩子一定要去上学前班,妈妈回家立刻找我不断施加压力要求我给孩子找学前班,自己白天也去家周边的各类机构考察,非常尽心尽力。还没有结果的时候,又遇见一个小朋友的奶奶说,不要上学前班,她立刻质疑幼儿园教孩子拼音是否正确,跟我商量这样是不是害了孩子。 无论哪一种情况她都自己收集到的信息都深信不疑,陷入从信到信的焦虑中。

爸爸语言简单粗暴,“你怎么什么都信”成了他回答妈妈最多的说辞。

妈妈的顽抗也是万古长青的一句“你怎么什么都不信”。

是啊,我爸什么都不信。他除了上面一句口头禅以外,还有一句用来回复所有人“那可不一定”。爸爸不相信天气预报,不相信政府的承诺,不相信媒体,不相信专家,不相信我们。他只相信自己的经历。相比妈妈的拿来主义,爸爸的很多相信和不信是有依据的,这一点是可嘉的,有些事情我们也会因为他有经验而请教他。可惜的是,他经历的那个年代,有太多确定已经成长为否定。 社会变革太快,人类习性和文化大范围融合改变了我们的很多生物属性。科学也进步太快,不断推翻的理论在媒体上迅速曝光,研究发现A刚刚走进老百姓的家门,新的研究发现-A也尾随而至了。爸爸不明白,科学的进步正是这样新发现推翻旧理论的过程。正是因为能被推翻,能被证伪,科学才是科学,可是他不信,他跟很多碎片信息的接收者一样,断章取义的给科学、给科学家、给信任感判了死刑。他们最相信的就是不信。

爸爸妈妈的信任危机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绝大部分知识基础不深的人群都在这场危机中贡献了自己的立场,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在是非面前举棋不定的他们甚是可悲,这些人一辈子活的糊涂。 如果是难得糊涂的那一种就好了,却不是,而是一个话题争吵一万遍都得不出结论的糊涂,是面对无休的口水不懂得退让的糊涂,是明明是亲人却硬要辩出胜负的糊涂,是赢了口角输了亲情的糊涂。

我们还要不要信?要。相信自己。在相信时,带着自己的判断力去决定是否相信;在信任时,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在信仰时,坚持自己的信任。判断力成为了信与不信的关键。判断力又从哪里来呢?发挥判断力是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从前慢的年代人们需要判断的事情很少,真诚是社会的主流,基于口口相传的生活经验就够了。现在不,人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故事是装在套子里的故事。老了老了又不得不加速生活的这一代人拒绝接受知识的更新换代,不相信代沟的另一边是时代的必然。当他们的判断力和经验遭遇滑铁卢的时候,除了一边谩骂套子,一边包扎着自尊心,又能奈何?如果说阅历是判断力的硬件,那么知识必定是阅历的CPU。知识的稀缺却是广大中国普通群众的最为自负的不信。在人类种族进化的过程中,这个群体本就是作为决定进化方向那部分人的基数而存在的,他们的数量优势主导着社会的情绪,真希望他们中间,不,是我们中间,能有更多有知识有阅历有判断力的人从糊涂中醒过来。

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愤慨,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假如,面对生活带来的难题,你也遇到过不知所措,假如,前路并未如你所愿,命运并未履行它的信誓旦旦,请依靠自己的力量并坚持你的虔诚,就像电影《岁月神偷》中的吴君如。她劝慰自己的“信”可以是各种信,是自信,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是对坎坷的必胜信念,是对人间百态的疑罪从无,是对生命坚强的信仰。岁月会偷走你的幸福,偷走你的一切,但你依然要信,否则,那是你对岁月的拱手相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