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其最后的原因是什么?
自从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之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扩大了土地。但是人口太少,经济极为弱势,综合实力无法与魏国和吴国相比。最关键的差距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鸿沟。蜀汉精英集团主要是荆州士人和刘备的中原团队。失去了荆州之后,蜀汉后继者将没有人才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无助场景。
由于蜀汉只有益州的地盘,诸葛亮北伐最终没有扭转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为了避免两面敌人,在公元229年之后,孙权登基称帝后,诸葛亮和侯后主刘禅不仅没有讨伐,反而派人祝贺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无奈的事情。在三国时期,面对强大的曹魏,孙权和刘备的后辈只能在南方短时间内割据。诸葛亮的想法是利用蜀汉的很少力量来引起中原动荡。
明知没有希望诸葛亮也只能坚持下去,不仅是因为他希望帮助汉室,而且还因为刘备的期望。刘备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凡此种种,都体现出刘备对于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这让诸葛亮愿意以卵击石,以此尽最大努力完成刘备的遗愿。蜀汉自居于汉室,必须讨伐和篡夺东汉王朝的曹魏。换句话说,如果蜀汉放弃北伐甚至与曹魏谈论和平,那无疑是违反了蜀汉的宗旨,使蜀汉从此陷入困境。所以,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意图阻挠北伐的李严,尽管是刘备留下的托孤大臣,却依然遭到了诸葛亮等人的弹劾,从而被废为平民,最后郁郁而终。
总的来说,虽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最初目的是美好的,这样一来蜀国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并且继承刘备先帝的遗愿。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长期的穷兵黩武也让蜀国国内产生民怨,国力下滑,所以说,北伐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