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往往是我们不是真的知道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们从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4年,差不多有17年的学习在学校中,学习了语数英等等,当毕业后,我们好像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又仿佛什么都不知道。
在学校里面,我们一直读,一直记,一直在背诵,数学记公式,解更难的题目。但是大学毕业后,又仿佛什么都不知道。工作中,遇到具体的项目也需要从头学起,作为父母,教小孩无论是古诗还是数学,经常还要翻一翻手机搜索搜索。
以前当看到“知行合一”这个词语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知道的,要和做到的合二为一。然后这个春节读了一下《传习录》中,徐爱录的知行合一的讨论,我才发现我可能一直都不知。
《大学》中的真知指“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道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就属于行,看见美色以后就已经会喜欢了,不需要去立一个道理告诉自己应该喜欢。 知道恶臭属于知,讨厌恶臭属于行,闻到恶臭就讨厌,不需要去立一个道理告诉自己应该去讨论。那么为什么很多事情,我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其实可能是不知。
为什么不知呢?我们身处的环境很复杂,面对的欲望很多。比如孝顺父母,在外地工作挣钱,我们觉得自己是因为需要工作,所以没有时间做到孝顺,总认为自己以后挣了大钱就可以孝顺父母。从来都不认为自己其实一年到头没有陪着父母好好说说话,陪着父母去散散步,陪着父母吃吃饭。当家里的父母有什么事情的时候,才会觉得心不安。可能很多时候,现在很多的道理(鸡汤),为我们不能做到孝,能找到一堆的理由,但是最终心还是不安。如果都没有做到孝,又如何能说自己知道孝了,可能已经有更多的欲望遮挡了自己的心。
再对陪伴小孩,我们也会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小孩,或者在陪伴小孩的时候,手和眼睛还是没有离开手机,这个时候我们能说明自己知道什么是陪伴吗?
大道至简。主要还是心安。当每天忙忙碌碌的时候,当心觉得很徘徊的时候,当感觉到迷茫的时候,或许静下心来,想一想当前自己应该做好什么?
--《传习录:徐爱录》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凭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某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以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在学校里面,我们一直读,一直记,一直在背诵,数学记公式,解更难的题目。但是大学毕业后,又仿佛什么都不知道。工作中,遇到具体的项目也需要从头学起,作为父母,教小孩无论是古诗还是数学,经常还要翻一翻手机搜索搜索。
以前当看到“知行合一”这个词语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知道的,要和做到的合二为一。然后这个春节读了一下《传习录》中,徐爱录的知行合一的讨论,我才发现我可能一直都不知。
《大学》中的真知指“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道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就属于行,看见美色以后就已经会喜欢了,不需要去立一个道理告诉自己应该喜欢。 知道恶臭属于知,讨厌恶臭属于行,闻到恶臭就讨厌,不需要去立一个道理告诉自己应该去讨论。那么为什么很多事情,我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其实可能是不知。
为什么不知呢?我们身处的环境很复杂,面对的欲望很多。比如孝顺父母,在外地工作挣钱,我们觉得自己是因为需要工作,所以没有时间做到孝顺,总认为自己以后挣了大钱就可以孝顺父母。从来都不认为自己其实一年到头没有陪着父母好好说说话,陪着父母去散散步,陪着父母吃吃饭。当家里的父母有什么事情的时候,才会觉得心不安。可能很多时候,现在很多的道理(鸡汤),为我们不能做到孝,能找到一堆的理由,但是最终心还是不安。如果都没有做到孝,又如何能说自己知道孝了,可能已经有更多的欲望遮挡了自己的心。
再对陪伴小孩,我们也会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小孩,或者在陪伴小孩的时候,手和眼睛还是没有离开手机,这个时候我们能说明自己知道什么是陪伴吗?
大道至简。主要还是心安。当每天忙忙碌碌的时候,当心觉得很徘徊的时候,当感觉到迷茫的时候,或许静下心来,想一想当前自己应该做好什么?
--《传习录:徐爱录》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凭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某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以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