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级竞赛怎么分辨
互联网+(创新创业类大赛,目前可以说是最火的比赛之一,甚至一些学校让学生用毕设参赛,和挑战杯的参赛在部分项目上重叠,高新技术、工程、新材料、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项目比较吸引人)(综合类+偏理工)
挑战杯-大挑(学术作品大赛,部分顶级高校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个实验室的结晶了,比如一个学术作品转化成了多少专利、多少paper、有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一般也是理工科专业的学术作品容易做好)(综合类+偏理工)
挑战杯-小挑(创业大赛,和互联网+类似,很多企业都愿意与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等项目挂钩)(综合类+偏理工)
ACM-ICPC(团队编程大赛,应该是本科阶段可以参与的含金量较高的程序设计大赛赛事,但是在211以下的院校普及程度一般,目前广西赛区由桂电和广西大学开始积极筹备ACM类的程序设计大赛,于18年五月第一次举办省赛,隶属于CCPC。在今年10月底的时候,桂电成功举办了一次CCPC的分站赛,虽然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这也代表了西部地区越来越重视程序设计大赛了。然而,很多沿海地区省份,早就以WF作为最终的目标了,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是一所值得所有普通高校学习的一所大学。由于良好的训练,去年和今年都有着进入WF的好成绩。不过很欣慰这19大竞赛中没有忘记这个比赛,在以前的很多所谓的国家级A类榜单中,都没有这项项目,让很多老师感到非常恼火。)(计算机/软件工程等)
数学建模(应该是普及程度或者说参与学校最广的基础学科赛事之一,其实都想把这个之一去掉。可能你问一名稍微成绩好点的本科生,问他有没有参加或者听说过数学建模竞赛,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给予肯定的回答。不论是官方组织、还是培训机构、甚至是独立个人,在数模培训上投入的应该是最多的了。这项比赛影响了无数学生的保研资格、国奖特奖评选、甚至考研复试。其投入成本低,获奖收益高,成了大多数大学生都想参与的一项赛事。而且比赛参与院校普度众生,不管是清北还是大专都有院校参与,也都有院校获得国家一等奖。2018年的国赛查重,查违纪,死掉了很多队伍,这也为未来的比赛蒙上了一层阴影。。。)(综合类+应用数学/统计学+经管+计算机/软件工程)
电子设计(这项比赛是电子类在19大竞赛中的血统比较纯正的一个比赛了,桂电在这个方面是十分重视的,每年大概能出10+的国家一等奖。最近这些年中,桂电和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并列全国一等奖数全国第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电子设计竞赛更多地考察一个学校的精心准备程度,这一点和数学建模竞赛有点类似,精心准备的院校肯定比裸考院校要强很多。比如去年令人惊艳的中国计量大学出现了满额全国一等奖的情况。作为电子系的一名成员,在本科阶段基本上没有参与过电子设计竞赛多多少少有一些可惜,不过比赛的大体流程还是清楚一些的。比赛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为四天三夜做一个作品出来,要求学生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前提下独立地做出来。做好上报,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彻底封闭设计电路阶段,很多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这一块就凉凉,这样很难拿到国家一等奖)(电子/自动化)
化学实验(不敢乱写,我没有参与过任何和化学类相关的赛事,只能作为外行来看看这个比赛了,这个比赛的介绍:中国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是我国高等学校化学学科最高级别赛事,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主办。该赛事旨在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培养创新型化学人才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以提高我国化学实验教学总体水平。所以,放在评价体系表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化学类、化工类)
临床技能(不能乱写的比赛,同样属于知识盲区,如果有医学部的朋友参与过这项比赛,可以补充一些自己对于比赛的看法。看了一些互联网上的资料,认为这应该是医学学生比较重要的一项比赛了,所以项比赛放在这个榜单里面也是比较合理的)(医学类)
机械创新(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这个比赛被传为是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一项赛事。在传统工科里面认可度也是非常高的一个比赛,而且这个比赛很注意创新与模型的实物展示。因为都是同一个题目,可能全国好多队伍做的千篇一律,如果你有出其不意的想法,那么就是团队脱颖而出的机会。我觉着这个比赛很重要的是过程虽然艰辛,但如果能咬牙坚持下来,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如果能拿到国一的奖项,也很可能会被珍藏在学校的展览馆呢哈哈)(机械类、机电类、电子/自动化类)
结构设计
广告艺术
智能汽车
交通科技
三创赛
节能减排
工程训练
物流设计
外研社杯-演讲(我觉得通过外研社杯演讲大赛来作为英语比赛的代表,虽然可行,但是也值得讨论。首先,演讲比赛就不单单是外研社杯一家,有很多类似的比赛,比如21世纪杯同样含金量也不错。其次,外研社杯还有新增加的阅读和写作大赛,我觉得也非常考验一个学生的功底。再次,外研社杯还有一项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比赛,即为辩论赛,而且赛制比较长,更能筛选出英文水平较好的综合选手。不过演讲比赛确实给的指标很少,一所大学最多派其中1-2名选手参赛,基本上都是层层选拔,层层PK,可以算得上是每个学校的佼佼者。最后不论是省赛还是国赛都非常考验一个选手的综合素质。在这场比赛中,我止步省级最终PK环节,没拿到特等,不过也算满足了,和其他专业演讲的选手相比,我在最终决赛和他们还有一些差距。外研社杯的演讲为即兴演讲,基本上拿到题目后准备一小小就需要上台演讲,因此非常考验一个学生的背景积累和英文功底。如果不是我抽到的题目和我本身有很大关系,我想或许在比赛中,我未必比得过很多选手。还有演讲的仪表也挺重要的,由于有做报告的经验,在台上不算紧张,演讲还挺流畅的。后面就是回答评委问题,这个就需要听力过硬了,如果能流畅回答所有的问题,那么会给评委一个良好的印象。大概这个比赛就是如此吧,挺有意思的)
职校技能
上述19大竞赛在最近这些年可能会成为高校越来越重视的比赛,也就是在竞赛评奖评优的活动中逐渐往这上面靠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所大学对于竞赛等级的划分都是如此。所以最为关键的还是自己寻找自己学工部关于评奖评优相关规定,再结合这个19大竞赛榜单,做出正确的取舍。不过总体而言,这些比赛的还是主要以工程类学科为导向,因此在工科大学就读的同学,在很多学科竞赛上参加的氛围会较为浓厚一些。
最后,我来谈谈我对于本科生竞赛的特点的总结,我将大学生学科竞赛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学科理论型竞赛
这一类比赛大多为考试型的比赛,而且一般为个人赛。当然也有类似程序设计大赛这样的团队赛。这项比赛非常看重一名学生的理论功底以及基本功扎实的情况。所以参与这类比赛想要取得较为出色的成绩,一般而言是不太容易的,而且比较令人头疼的是,这一类比赛在很多高校的文件中和其他类型的比赛相比,往往不是特别受到重视,因此有可能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现象。这类比赛由于注重基本功,甚至吃老本的情况出现,因此决赛一等奖的选手大多来自本科不错的院校。如果自己的基础不是特别扎实,除非特别感兴趣之外,不建议在这上面钻太多的牛角尖,很有可能出现效率低下甚至对这个学科失去兴趣的可能。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类比赛基本上选择一项钻研即可,除非基础十分扎实。而且,不建议跨专业参与,强行越级打怪这样的事情出现也不太好。比如工科生作死参加一些数学类比赛就会非常难受,当然想感受氛围除外。这类比赛的获奖名单很大概率就是学校实力排名榜单。比赛的结果一般也为绝对实力,当然在判卷等问题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还是相对公平的。
代表比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这个大家看看就好。。。数学巨佬无视我吧)、ACM-ICPC、CCPC、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写作、演讲、辩论)大赛、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知识大赛等。
第二类:学科应用型竞赛
这一类比赛同样是短时间(一般为3-4天)作品赛,作品的形式可能是一篇学术报告(比如数学建模),也可能是提交一个可以实现一些功能的作品(电子设计、机械创新)甚至可能只是一张海报或者一份PPT。这类成果多为中小型成果,并且比较粗糙,无法真正实现应用甚至转化成产品,但是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比赛一般是团队赛,也是大学生主流竞赛。绝大多数参与过竞赛的本科生一般也是参与这一类型的比赛,即通过几天几夜的时间,完成一个项目,然后提交进行评审。这类比赛对于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没有学科理论型竞赛要求那么苛刻。这项比赛由于存在团队合作,以及开放性比赛,因此也考察了学生软实力的水平。比如,文献查找、团队沟通、学术写作等能力,这与大学生甚至未来做科研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这类型比赛如果取得成绩不错,会得到老师的青睐。同时也可以注意到,相当多的加分甚至和保研挂钩的比赛也和这类比赛相关,数学建模比赛由于出题的普及型几乎快成了本科生必参加的一类比赛了。准备这类比赛,通常也是周期性准备,一般是大一准备,大二上第一次比赛,大三上出一个比较好的成绩。由于考察的知识比较冗杂,因此对于知识的深度可能不如第一类比赛要求那么好,掌握好课内的东西,融会贯通,适当学一些新东西就问题不大了。最重要的是,组一个靠谱的队伍。好的队伍,基本上就是最终成功的一半。这类比赛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由于这类比赛的作品通常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所以该项赛事的传统强校一般也会一直强下去。而且,由于对基本功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因此只要学校愿意重视愿意投入这项赛事中去,起色会非常快。比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设计大赛上,可以算得上TOP10甚至TOP5的高校,这就是传承和重视的力量。这类比赛主要为工科类比赛,因此获奖名单非常具有院校学科特点,电子设计大赛一般就是电类院校牛逼,结构设计大赛一般是土木强校厉害,光电类竞赛也是光学工程牛校更有可能独占鳌头。总之,对于本科基础一般,但是想好好学习专业的同学,这类比赛是最适合不过的比赛,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拥有一定的工程能力。
代表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一些企业级的比赛,如阿里巴巴天池大数据平台、Kaggle平台也是极好的。
第三类(2.5类+3类):创新创业及实践类(可能不能算做狭义的学科竞赛,但是由于存在很大的影响力姑且放这里吧)
如果说从微观到宏观,那么理论、应用、实践则是不断地把一个知识点综合起来,最终走向社会,造福人类。这类比赛的特点通常是周期十分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甚至两年的准备周期。比如大挑和小挑,基本上都是隔一年参赛,但是想要获得很好的成绩,基本上需要尽早准备,并且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去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出来,这一点是与第二类比赛截然不同的地方。这类比赛应该来说是最为锻炼一个人的综合实力了,大挑的最终作品,可以认为基本上是一个课题组对这一两年做的相关学术成果的一次展示,比如论文、比如专利、比如产品应用到社会中与相关部门的备忘录。从0到1再到无穷大,每一步的心血只有自己才知道。类似节能减排等申报类的比赛,也基本上必须拿出比较硬的成果出来,才能在所有申报作品当中脱颖而出,而准备作品也不是和电子设计比赛一样,有好的命题可以马上去做,而应该去思考社会上的痛点问题,深入解决。创业类大赛,分为不同的赛道,有些是创意类,可以天马心空但是也需要脚踏实地。有一些是初创类,更加看重核心竞争力的潜力。而已经运营一些时间的企业,则更加看重生存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这类比赛最大的缺点就是,投入其中,可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对于学业本身来说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深造的同学,还是更多地喜欢参与第二类比赛。所以反过来说,对于已经读研的学生,不妨考虑第三类比赛,这类比赛更加注重自己转化能力,学了这么多东西,也应该真正拿出来用一用了。总而言之,这类比赛还可以细分两类。第一个我称为2.5类吧,类似节能减排这样的申报赛,也就是申报一个大作品去进行评选。而大挑+小挑+互联网+比的则是一个系统,这不是某个作品就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能你们的作品、可能你们的人气、可能你们答辩的风采、甚至可能是你们演讲的PPT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局,不管怎么说,享受比赛吧。这类比赛虽然存在“黑幕”、“作秀”这样的弊病,但是总的来说,应该是代表大学和社会交汇的一个很好的接口吧。
代表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小挑、创青春)、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一些地方政府或者一些投资公司承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也值得大家参与,不过难度或许就有着更高的要求了。
2024-12-11 广告
一、竞赛名称不同
1、 省级赛区竞赛名称
1)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2)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赛区)
3)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
5)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
2、 全国竞赛名称
1)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2)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
3)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
5)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
二、学科竞赛流程及奖项划分原则
五大学科竞赛主要考4次:省级赛场2次,全国赛1次,国际赛1次(中国一般只有4-6个人可以参加,大致可以忽略不计)。
1、省级初赛:一般是以学校为单位自主报名参加,所有的考生都有资格参加。一般各市参加人数达到要求可在本市单独设有考场。考生可在本市考试即可。初赛会分一、二、三等奖,但是此奖项对于自主招生没有多大用处。
2、省级复赛:由各省竞委办统一组织举行。各省市所有考生到统一地点进行考试。全国考生考试时间及题目一致。复赛选手是从省初赛中选拔而出,不可单独报名参加。复赛结束后会确定各省省一、省二、省三的人员及人数。省队选手是从省一中选拔而出,省队人员及人数是由国家XX会确定的,例如:湖北化学竞赛省队选手是由中国化学会从湖北省一的考生中挑选而出。
3、全国决赛:各省省队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到一个地方参加XX学科全国性的比赛,一般称之为学科冬令营或者决赛,生物和信息学除外,因为生物和信息学决赛时间一般为8月份。例如:2015年第32届物理竞赛决赛是10月31日-11月5日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此次决赛是各省市31个代表队共计360人参加。决赛最终会确定出金银铜牌的人数及名单。国家会从金牌中选取50-60名考生作为集训队的选手,一般是最终成绩的前50-60名。集训队的考生具有保送资格,不需要参加高考。
4、国际赛:国际赛选手会从集训中选手挑选出4-6人到其他国家参加国际性的比赛。具体情况不加详述。
三、证书辨别方法
1、国赛选手的证书都是现场发放,众多的高校也会在国赛现场直接和考生签约,但是除遴选入国家集训队的考生可直接保送外,其余的都还需要参加自主招生。
2、省一评定方法:省一等奖的证书直接由中国XX会盖章,并且有独立的编码,各省省一名单也可以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网查询。
3、省二、省三评定方法:省二、省三等奖的评定主要主要有两个盲点,一是和初赛的省二、省三区分开来,二是部分省份的证书写的和国赛证书类似,很容易混为一谈。
1)复赛和初赛奖项区分,一般证书上写的书XX竞赛复赛,XX联赛,表明此证书是省级复赛获奖证书。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化学竞赛省级赛是预赛和初赛。所以化学竞赛复赛的证书写的是初赛。其实和其他竞赛的复赛联赛意义一样。
2)和国赛证书的区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判,一个是直接从网上查询,国赛选手名单,自主招生在线网站都会进行公布,家长可以直接点开咨询窗口咨询。二是从时间上来判断。例如:下图的证书不看时间的话,很容易让家长误认为是国家三等奖,但是2015年物理决赛的时间是10月31日才开始,证书日期是9月21日,所以绝不可能是国三。
大学生竞赛主要分为A、B、C、D、E五个类别。其中的A类等级竞赛主办方是多个国家及部委,B类竞赛主办方是教育部,C类竞赛主办方是“教指委”,D类竞赛主办方是省级或行业,E类竞赛主办方是企业或协会会。第一个A等级的大学生竞赛有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仿真竞赛等。
第二个等级B等级的大学生竞赛,比如有美术与设计大赛。第三个C等级的大学生竞赛有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第四个D等级的大学生竞赛有省级的大学生英语竞赛。第五个E等级的大学生竞赛有歌唱比赛和舞蹈比赛等。有的大学生进入了大学之后,就是一种躺平的状态,不积极地参加学校所举办的活动,或者是国家所举办的活动,每天就是呆在寝室里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并不是考上了大学之后你就轻松了,你更应该借助大学这个平台来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很多人刚开始进入大学时都是差不多的水平,后来有些人经过大学四年的锻炼后逐渐和其他的同学拉开差距,自己也是变得越来越优秀。因为这类同学在大学里就是参加了很多的课外活动和竞赛,然后在一次次的竞赛活动中不断的让自己有锻炼的机会,自己的能力也有了提升。我建议这类的大学生竞赛活动还是要多参加参加,获得的证书可以写在简历上,也是以后自己找工作一块敲门砖。
1、A类竞赛:主要指竞赛项目主办方为多个国家级部委,如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仿真竞赛等。
2、B类竞赛:主要指由教育部明确发文资助的竞赛,简称“教育部”。如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综合能力竞赛、美术与设计大展、师范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等。
3、C类竞赛:主要指由高等教育学会或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竞赛,简称“教指委”,如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
4、D类竞赛:主要指省级或行业主办的竞赛,如大学生英语竞赛等。
5、E类竞赛:主要指企业或协会主办的竞赛,如歌唱比赛等。
只要参赛章程里关于奖项方面出现国家的字眼,面向全国高校征集都是国家级竞赛。